●馬加路
仲景“以質論治”巧用杏仁述略
●馬加路
“以質論治”乃中醫象數思維的一部分,是中藥體用一源的體現。通過分析總結醫圣仲景對杏仁的實例應用,發現仲景在經方配伍中多運用了杏仁“以質論治”的象數思維。茲將此述略淺議如下,希望對臨床用藥有所助益,以供同道參究。
仲景;杏仁;以質論治;象數思維
所謂“以質論治”,即把藥物復雜的作用機制用更加直觀的自然屬性加以解釋,是從現象認識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此理論最早可追溯于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誠如原文所述“滑可去著”、“澀可固脫”、“輕可去實”、“重可去怯”等,皆是“以質論治”理論的體現。其后,醫圣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經方配伍中頗多運用此理論,如杏仁的巧用就是典型之例,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藥物“質”與“治”之間的關系。現以杏仁為例進行闡述。
在《神農本草經》中,杏仁的性味功效載為:“杏核仁,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杏樹二月開淡紅花,五六月實熟有數種,乃稟春木之氣生長而成,顯露木象;杏仁之形心狀似卵,為一派火象;去其外衣,內色為白,為金之象。可以說杏仁集合了木、火、金三象之德于一身。另外,《本草經解》注解道:“杏仁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杏果本苦,且屬核仁而有小毒,則稟火性,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升,陽也,肺為金藏。”此注解以杏仁氣、味、形、色、體為主干,結合陰陽學說,將其“質”闡述的更為具體,以此便可解釋杏仁“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之“治”。
杏仁作為仲景常用藥物之一,在與其他藥物的組方配伍之中,“以質論治”的思維體現的尤其多。在《傷寒雜病論》中,應用杏仁的方劑共23方,杏仁的用法、用量辨證論治,靈活多變,隨著病證的不同或疾病的發展演變規律,所配伍的藥物也不盡相同。如麻黃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麻子仁丸、大陷胸湯、麻黃加術湯、茯苓杏仁甘草湯等。此外,小青龍湯方后注加減中有“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故也可將其看作是含有杏仁的方劑[1]。這些方劑中,配伍和炮制取用不同,但在“以質論治”理論的指導下,都達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流傳至今。通過分析總結仲景對杏仁的運用,發現其功效應用主要體現在通降肺氣、行氣利水、潤腸通便這三個方面,分別論述如下:
2.1 通降肺氣
將杏仁應用于通降肺氣之中,主要體現在杏仁與麻黃的配伍之中,即在麻黃湯中。方中杏仁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復肺之宣降,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藥對,其配伍意義亦可用“以質論治”來論證。麻黃,味辛,中空清輕之質,善于透達之性,外達肌腠,內至經絡,發散在表在外之邪;杏仁,味苦,苦則制肺,制則生化,故肺金下行,以降肺氣。《本草思辨錄》又載:“杏仁,其性直降而兼橫擴。”另外,此種配伍看似相反相成,而又相須為用,體現的正是中醫的整體觀。在具體運用時,仲景每因病證的不同而辨證施治,增減其藥量或異其配伍,因而化裁出了大青龍湯、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等方劑,而這又體現了中醫最具特色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辨證論治[2]。
2.2 祛瘀生新
杏仁本身不具有祛瘀生新的作用,但其質潤且心狀似卵,依據“以質論治”理論不難推出其具有滋潤心營、濡養血脈之性,此應用主要體現大黃?蟲丸和礬石丸兩方中。大黃?蟲丸是祛瘀生新的著名方劑,方中配伍多味藥物與杏仁,杏仁外形似心,主入心經,而心主血脈,主行血,故其與蠕動含血之品相伍,可起到行血祛瘀之功。早在《本經》中就言杏仁有治“產乳金瘡”之功,此功效《金匱要略》已有涉及。《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云:“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礬石丸雖只有礬石和杏仁兩味藥組成,但其用藥意義誠如《金匱要略心典》中所言:“礬石卻水除熱,合杏仁破結、潤干血也。”
2.3 潤腸通便
杏仁潤腸通便的功效在麻子仁丸體現得最為明顯。《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載:“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肺氣宣降是大腸得以通暢、濡潤的基礎,今腸燥津枯,腑氣不通,大便秘結,故借以杏仁配伍麻仁,一方面,杏仁苦則制肺,使肺氣得降;另一方面,杏仁質潤,潤以通便。后世《世醫得效方》所載的主治津液枯竭,傳導艱難,大便秘澀的五仁丸,便是以杏仁為君組方,實受仲師啟發。
綜上所述,在《傷寒論雜病論》中,仲師不僅將杏仁自身的功效運用到了極致,更是把“以質論治”的理論思想滲透其中。仲景在此思想的基礎上靈活多變、恰到好處地運用杏仁,使杏仁功效盡顯,且又通過藥物相互配伍之契機,加之其組方嚴謹,使得經方流傳千年而不衰。雖然“以質論治”的理論在現代中醫藥論治中很少涉及,但是其在中醫藥發展中的作用還是不容小覷的。就中醫藥的發展而言,單純用“以質論治”的象數思維來解釋中藥的功效也頗具局限性,很容易被證偽,故其與現代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相融合,是此理論運用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1]葉森.仲景方劑現代研究[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72.
[2]曾永蕾.仲景方巧用杏仁述略[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4):20.
[3]鞏繼紅,周靜.仲景運用杏仁的初步探討[J].河南中醫.2002,22(2):3.
馬加路,男,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大三在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