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冰
?
牙周基礎治療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牙齒穩固性的影響
韓冰
【摘要】目的探討牙周基礎治療對侵襲性牙周炎(AGP)患者牙齒穩固性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大連市口腔醫院大連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142例AG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牙周基礎治療,比較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牙探診深度(PD)、出血指數(BI)、臨床附著喪失(CAL)、菌斑指數(PLI)及牙齒松動度。結果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PD、CAL、BI、PLI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6個月,患者牙齒Ⅱ度、Ⅲ度松動發生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牙周基礎治療可以有效控制AGP患者牙根出血以及牙齒松動情況,短期效果明顯。
【關鍵詞】牙周基礎治療;侵襲性牙周炎;牙齒穩固性
大連市口腔醫院大連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遼寧大連116021
侵襲性牙周炎(AGP)是一種可破壞牙齦和牙周組織的口腔疾病[1],分為廣泛型和局限型兩種亞型。牙周基礎治療是使用超聲波潔牙機和手用器械對患牙進行齦下刮治術和根面平整術。本研究就牙周基礎治療對AGP患者牙齒穩固性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42例AG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74例,年齡19~51歲,平均(34±2.3)歲;其中廣泛性牙周炎(GAgP)85例,局限性牙周炎(LAGP)57例。
1.2納入標準①原發性或AGP牙周炎;②曾有AGP病史;③牙齒數目不少于20顆(除智齒);④語言表達能力正常,無精神病史;⑤年齡18~65歲;⑥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
1.3排除標準①存在口外治療史(除正畸);②惡性腫瘤以及其他惡性消耗性疾?。虎酆喜⒏文I功能不全以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1.4診斷標準①切牙與第1恒磨牙發生牙周病變;②至少2顆恒牙鄰面附著喪失,其中1顆為第1恒磨牙,非第1恒磨牙和切牙者不超過2顆[2]。
1.5治療方法①機械性治療:首先檢查患者的牙周情況,對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對患者行齦上潔治術以及齦下掛治術,兩種治療方法分次、分象限進行,清除牙齦袋內面上的牙石以及菌斑,結合平整術以及牙周手術徹底清除感染,并用彎探針仔細檢查,以確保表面光滑。②積極控制炎癥:所有患者在治療后,均應使用抗生素系統抗炎,同時局部使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牙周袋內涂抹鹽酸米諾環素軟膏。③固定松動牙齒:使用舌側夾板固定松動牙齒并定期復查,每月復查1次,連續3個月,然后每3個月復查1次。④開展健康教育:AGP患者的自我健康意識以及對疾病的重視度非常重要,患者是否定期復查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患者每次就診時,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講解AGP相關知識,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診斷治療、預防及特殊降調定期復診的重要性。并且囑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做好口腔自我維護,刷牙方法正確,使牙周環境健康,提高宿主防御能力。
1.6觀察指標比較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6個月全部牙齒的探診深度(PD)、臨床附著喪失(CAL)、出血指數(BI)、菌斑指數(PLI)及牙齒松動情況。Ⅰ度松動:牙齒左右或前后搖動幅度為1 mm;Ⅱ度松動:左右、上、前后搖動幅度<1 mm;Ⅲ度松動:左右、前后、上下搖動幅度<1 mm。
1.7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PD、CAL、BI、PLI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142例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s)

表1 142例患者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PD(mm) CAL(mm) BI PLI治療前 4.0±0.6 4.1±1.1 3.0±1.9 2.0±0.7治療后6個月 2.0±0.5*2.4±1.0*0.8±0.6* 0.6±0.5*
2.2治療前后牙齒松動情況比較治療后6個月,患者牙齒Ⅱ度、Ⅲ度松動發生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2 142例患者治療前后牙齒松動情況比較[例(%)]
牙周炎是一種累及牙齦以及牙周組織的慢性炎癥[3],是成人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病迅速且為家族聚集性。大量研究顯示,牙周正常菌群與宿主牙周組織間的平衡被打破,微生物感染就會發生,使牙周袋形成,在牙周袋內部存在齦下菌斑以及牙石,牙齦類桿菌、牙周類桿菌可存在于牙齦下斑以及牙石中,導致牙周炎擴散以及加重,進而使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4-5]。AGP治療的關鍵是早期清除致病菌,確保牙周環境健康。采用牙周基礎治療AGP患者使用齦下刮治術和根面平整術,可清除深牙周袋內的齦下菌斑、牙石及病變牙骨質,使牙周菌群生態環境恢復正常;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宣教,對患者強調定期復查的必要性,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堅持長期嚴格有效的菌斑控制,為牙周組織的再附著創造條件,對控制疾病至關重要[6],同時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臨床效果明顯[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PD、CAL、BI、PLI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牙齒松動程度明顯好轉。提示牙周基礎治療可以有效控制AGP患者牙根出血以及牙齒松動情況,短期效果明顯。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只觀察了患者的近期臨床療效,遠期臨床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正一.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20):100-101.
[2] 王迪,曾莉,王麗泉.牙周基礎治療在侵襲性牙周炎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23-24.
[3] 劉博,趙溪達,張建全,等.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的療效觀察[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0,28(6):611-612.
[4] 張曉.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臨床療效分析[J].大家健康,2013,7(7):61-62.
[5] 王一鳴,王曉瓊,陳瑤,等.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分析與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31):12-13.
[6] 干輝勇.牙周基礎治療對侵襲性牙周炎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2(17):60-60.
[7] 路瑞芳,徐莉,馮向輝,等.侵襲性牙周炎基礎治療中不同時機口服抗生素的短期療效觀察[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2,47(11): 666-670.
【中圖分類號】R781.4+2
【文獻標志碼】A【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