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者,治之端也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公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十三五綱要”)。這份共計二十篇八十章的綱要詳細闡明了國家戰略意圖,明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決策。作為市場主體的行為導向,這份被譽為中國經濟風向標的綱要提出了多個對產權市場未來路徑影響深遠的內容。
十三五綱要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十三五綱要提出,要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依法合規界定企業財產權歸屬,保障國有資本收益權和企業自主經營權,健全規則、過程、結果公開的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制度。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全面完成農村承包經營地、宅基地、農房、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辦法和集體經濟資產所有權實現形式,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處置決策程序。全面落實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加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確定產權主體,創新產權實現形式。保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公平分享自然資源資產收益。深化礦業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性權益交易制度和平臺。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建設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和服務平臺,建設知識產權強國。
長達148頁的十三五綱要是歷次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篇幅最長的,其中十幾次提到了“產權”。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并將“產權清晰”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四大特征之首。10年后,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明確指出“這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13年后,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健全規則、過程、結果公開的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制度。”
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法治是國家發展的軌道。十三五綱要格外重視產權的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將全面依法依規推進產權各項工作確立為新一輪國企改革重大戰略布局的一環,標志著產權行業按下“快進鍵”、進入“快車道”。產權交易行業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在未來五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依法依規、做實做細產權市場。同時,3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委員并參加聯組討論時提出的“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利用產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這些重大利好都為產權交易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增添了信心,描繪出健康發展、更好發展的圖景。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