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祥(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武漢430074)
?
武漢光谷:開啟湖北產權市場建設的新航程
◎ 陳志祥(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武漢430074)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聯交所”)全面落實要素市場創新戰略的開局之年。聯交所結合自身發展實際,順應形勢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集團化、創新化、金融化、品牌化戰略,全面拓展產權市場功能,逐步向建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資本要素市場群轉型發展。“十三五”初始,“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機遇和“互聯網金融”的經濟浪潮撲面而來,湖北產權交易市場即將開啟新的發展航程。
1.1 緊跟“供給側改革”,發掘市場新活力
2015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創新、國企改革、創新創業等,這無疑對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是重大利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資本要素市場建設正逢其時。供給側改革通過市場化機制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解決要素價格無法反映供求關系和稀缺程度而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建立各種要素交易市場,使得資產要素、權益要素、資源要素的價值得以體現和市場化配置,可以極大地激活要素效率和要素活力。因此,要素市場建設與供給側改革在本質上是高度一致的。
二是國企將是去產能的主要承擔者。當前各類企業中,國有企業以最高的資產負債率、最低的資產周轉率、最低的主營收入利潤率,實現了收入、利潤的最大幅下滑。這意味著,各類企業中國有企業盈利能力最為堪憂,產能過剩最為嚴重,未來也將是去產能化的主要承擔者。產權市場在國企混改和去產能化中肯定要承擔起當仁不讓的中介服務作用。
三是改革行政體制,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已是大勢所趨,推動建立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市場定價、公開透明的要素交易市場體系,就是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近年來,我國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這為新的要素市場平臺的建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需求。
1.2 規范互聯網金融,借力金融資源
2015年,央行聯合十個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國家著手整治P2P和監管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開端,是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的新起點,為此,“互聯網新金融”將會在今年出現跨越式的規范發展。
產權交易作為“場外市場”在經濟理論上屬于長尾市場的范疇,應主要服務于兩個“非標”,即為“非標”企業和“非標”資產實現融資服務。但金融市場上資金屬性和風險偏好是有差異的,傳統金融體系的資金屬性在本質上與交易所投融資需求是不相匹配的。如銀行資金在風險控制上要求很高,不會無條件降低門檻與另類金融需求相對接。但互聯網金融具有典型的長尾資金屬性,與產權市場的長尾屬性天然相匹配,從而提供了對接的便利,其以“融資成本低、融資管道豐富”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特別是以產權市場為依托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將會成為引領未來產權市場中資本要素交易的新方向,充分發掘產權市場的金融屬性和資本屬性,為拓寬產權市場的業務領域,推動市場化業務的開展創造條件。
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加強,各項監管措施會不斷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將會得到合理控制,交易所模式與互聯網金融就具有了天然的對接性,互聯網金融的規范發展必將會為交易所經營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足以借力的金融資源。
1.3 服務國企混改,確立新興資本市場地位
2015年8月份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正式將產權市場與證券市場一同納入了“資本市場”范疇,這對產權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功能,服務國資國企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企混改是國資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實現路徑。產權市場一方面要積極對接國企改制上市、增資擴股、資產重組、股權并購、股權置換等市場化需求,全面承接國企混改業務進場的市場服務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快創新,深入研究資產證券化等多種融資創新領域,提升業務能力,為國企混改產股權順利流轉和運營提供各類中介服務和增值服務。
產權交易機構還要建立起與其他層次資本市場的協同銜接,通過開展基礎業務和通道業務,積極與證券市場、債券市場開展合作,消除壁壘,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功能,助力國資國企改革順利推進。

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前廳
近年來,聯交所及下設各創新平臺以建設多層次、多元化資本要素市場為目標,積極推動各交易市場從交易功能向融資功能的轉型和拓展,不斷提升場外市場的資源聚合能力和融資實現能力,以資本和金融的力量助推聯交所體系內各交易平臺的業務創新和轉型發展。
2.1 業績突破
在宏觀經濟全面下行的調整期和兩輪國企改革銜接的過渡期,聯交所各個業務模塊的業績都取得了很大進展,2015年,聯交所利潤總額和利潤增幅均創歷史新高,經營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尤其可喜的是,在收入和利潤的絕對規模突破歷史高點的同時,收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策性業務收入的占比不斷下降,市場化業務收入占比不斷上升,市場化轉型初見成效。
2.2 業務突破
2015年,聯交所不僅在傳統業務上大膽突破,在創新業務上更是勇于爭先。國企混改業務開局良好,高校資產處置業務再創增值新高,湖北省迄今最大的一宗涉訟資產處置項目順利成交,尤其是新型金融資產業務成功破冰,聯交所金融資產交易部和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通力合作,完成了首單私募債的發行登記工作,標志著聯交所與金融機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成功破冰,也為下一步拓展新型金融資產業務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2.3 功能突破
2015年,聯交所各主要子平臺都在市場化和金融化的方向上努力推進,分別取得了相應的能力提升和功能突破。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推出“科技板”、設立了四板股權投資基金、發行了多支私募債;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郵幣卡電子盤上線、發起設立國內首個郵幣卡投資人自律組織;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被國家外管總局批準境外合格投資者進入、推出國內首個基于CCER的碳眾籌、研發并即將推出碳現貨遠期產品;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正式啟動全省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探索研發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等等;武漢國際礦業權交易中心的礦業權、特色礦產品和礦金融的“三位一體”業務架構初步形成;湖北環境資源交易中心將排污權交易拓展至湖北省的各市州,開始探索排污權抵押融資試點。
2.4 管理突破
聯交所管理規范呈現出協同推進的良好態勢。財務管理上,嚴格財務管控,開發完善ERP財務軟件功能,進一步加強對控股子公司的監督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上,全面啟動市場化的人力資源改革項目,進一步優化組織管控、優化崗位體系、優化薪酬和績效管理體系;風險管理上,強化了項目風險的全面管控,加強了項目的全流程法律合規審核;信息技術管理上,建成了聯交所云計算平臺,完善了信息化基礎體系;品牌管理上,不斷加強集團品牌的宣傳推廣,致力于打造基于要素市場體系的有形“資本谷”,聯交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日益提高。
2015年8月份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正式將產權市場與證券市場一同納入了“資本市場”范疇,這為產權交易市場向著資本要素市場體系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產權”和“交易所”是產權交易行業的兩大核心資源。“產權”代表著政府支持強制進場的政策紅利,“交易所”代表著行業對這種新型業態或交易模式的經營管理經驗。顯然,這兩種歷史積累形成的核心資源在屬性上是有差異的,前者是外部給予的,是被動的;后者是自發形成的,是主動的。在新一輪國企改革剛剛啟動、政府部門簡政放權的背景下,政府支持強制進場的政策紅利日趨減少,而交易所業態和交易模式的經營管理經驗才是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由此,聯交所在穩固傳統業務的同時,全面推進了交易場所體系的建設工作,從原有的“老三所”發展為目前“六控六參六籌”的集團化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了交易所集團的格局,使湖北省現代產權市場體系和資本要素市場體系日益完善。
產權交易所要想做大做強,可以按照“四層次論”的邏輯來加以建設。“四層次”中,最基礎的是“交易層次”,就是基本的交易功能,圍繞交易標的成交形成支撐交易所的流動性要求。往上一個層次,是投融資功能的加載,這兩個層次加在一起就是“交易所層次”,沒有投融資功能的交易所與菜市場沒有本質差別,只有把這兩個層次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交易所。第三個是“交易所體系層次”,聯交所正在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把交易標的相近的相關交易所“扎堆”放在一起,匯集資源、信息、項目、資金,這樣更容易形成平臺優勢和集聚效果。有了第三個層次,第四個層次“交易所所在行業”就呼之欲出。交易場所經營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此,服務于所在行業的資源配置和優化重組,通過市場化機制調動和激活相關要素的生產效率和配置效率。
2016年,產權交易事業進入“十三五”開局之年,聯交所懷揣著湖北省要素市場體系的建設夢想,肩負著區域性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重任,揚闊帆,啟新航!
(作者為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