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聰 劉大雪
呼吸科患者夜間存在的護理風險
●王旭聰 劉大雪
我國的人口正走向老齡化,人口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大大延長。在呼吸科住院患者中,多為老年患者。呼吸科病患的夜間死亡率要明顯高于白天死亡率,安全風險比較大。本文旨在探討呼吸科患者夜間存在的護理風險,對患者的生存環境的安全性進行評估,查找出安全隱患,提出有效解決措施,提高夜間的護理質量水平。
呼吸科;護理;風險
我國的人口正走向老齡化,人口的平均壽命得到了大大延長。在呼吸科中,多為老年住院患者。呼吸科病患的夜間死亡率要明顯高于白天死亡率,安全風險比較大。本文主要對夜間護理風險進行總結,提出提高夜間護理質量的針對性措施。
夜間護理風險分析
夜間人體的心率降低,血流速度減慢,血液的粘稠度提高,而心肌收縮力以及心肌供血功能都降低[1]。人體的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容易引發通氣障礙,使得缺氧加重,因此,呼吸病的患者的心力容易發生衰竭,可能會誘發哮喘。
晝夜之間存在溫度差,胃液容易在夜間反流,和一些過敏原接觸,使得生理的調節能力下降,影響到患者的基礎代謝功能的發揮,同時影響到機體的正常應激反應的發生。經實踐表明,凌晨是人體對細菌病毒最敏感的時間,主要與免疫系統的規律變化有關。
另外,在夜間,護士的生活規律被打亂,造成其調節能力減弱,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造成對患者身體各項指標的變化的觀察,使得發生危險事故時,無法給與及時處理,延誤病情的治療與控制。
老年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比較弱,長時間臥床會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使得患者的皮膚彈性降低,而夜間護士的怠慢,可能會忘記按時翻身,患者容易生成壓瘡。老年患者自身的調節系統薄弱,無法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及時的反應[2]。患者的感覺器官不靈敏,在冬季使用熱水袋時,會燙傷皮膚。肺心病等疾病在發作時,容易減弱患者的自主呼吸,造成睡眠不足,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同時,發作時的無意識動作或者抽搐等,容易發生夜間跌落的現象。
患者的病情可以通過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控制,在夜間輸注此類藥物,能夠避免患者發病或者死亡。部分患者缺少理解,擅自提高輸注的速度,最終容易引發急性肺水腫。另外,患者在夜間睡覺時,其咳嗽及咳痰的能力降低,呼吸道難以排出分泌物,容易引發窒息[3]。
氧療是一種重要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能力,提高患者的心肌代謝效率,可以避免發生缺氧。有效氧療一般采用雙孔鼻塞,夜間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巡視,注意氧流量,避免發生脫管堵管事件,另外還需要及時注意患者的缺氧狀態的改善情況,保持患者的有效氧療。對于氧療患者,需要向患者及家屬強調不能私自調整氧氣的流量。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巡視工作,確保患者吸氧濃度以及流量的準確。
為住院患者提供舒適環境,維持夜間溫度為25攝氏度,將空氣中的濕度保持在50%~70%。哮喘患者的室內環境必須要保證溫暖潮濕,空氣中的濕度應該維持在80%~90%。有助于患者的纖毛運動,同時可以有效提高氣道的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另外,必須要保證病房設施的安全,首先對患者的病房各種設施的安全性進行及時檢查,發現問題必須要立即維修,在衛生間安裝扶手,避免患者摔倒。同時,應該將過道中的障礙物進行有效清除。病患在良好的環境中,更加容易恢復身體健康,緩解心理壓力。病房應該保持清潔衛生,同時保證光線的充足,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應該對操作過程進行嚴格的無菌控制,減少感染的可能性。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根據患者的耐受性,調整患者的鍛煉強度。病情嚴重的患者,應該臥床休息。護理人員需引導患者放松焦慮情緒,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采取合理的護理及治療措施,提高臨床效果。
對患者的用藥安全性進行檢查,合理配置藥物,避免發生用藥不當。同時,還要對給藥的實際進行合理安排,對患者進行教育。針對依從性比較差的患者,在夜間必須要加強巡視以及檢查。對于服用散瞳劑、鎮靜安眠藥等影響意識以及活動的患者,必須要加強監護,護理人員必須要對患者及家屬宣傳藥物的相關知識以及處理手段,同時提醒患者家屬注意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加強安全防范意識。護理人員必須要嚴格按照交班制度,避免造成忽視。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服用抗生素,同時做好疫苗接種工作,防治病原菌感染。
在夜間必須要禁止食用刺激性或高脂性的食物,以免發生胃液反流。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定時的翻身以及拍背,患者采用半坐臥位或者高枕臥位,便于痰液排除,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另外,對于哮喘患者,起病房內應該禁止放置花草、毛毯等容易產生飛絮、粉塵的物質,同時應該提前確定容易引發敏感的藥物,做好藥物的相關過敏試驗。同時,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該遵循現配現用原則,避免發生混亂現象。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應該做好患者的藥物安全性測試。
夜班護士應自覺遵守職業操守和規章制度,呼吸科病房針對病人病情變化的特點,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比較高。夜班人員在發現患者出現病情變化的先兆時,必須要及時采用適當的有效措施,做好搶救工作,必要時及時通知搶救,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進夜間護理質量的有效提高。護理應該保證患者擁有充足的休息,并進行適當的活動。當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時,應該保證患者可以獲得及時的休息,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餐后1~2個小時內的活動進行限制。當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時,護理人員應該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鍛煉以及活動,同時鍛煉需要注意適量性原則,避免引起不適。當患者的病情恢復正常,同時各項實驗室檢查均正常,活動才可以不被限制。
(作者單位:涿州市醫院)
[1]凌宙貴,劉濱,劉衛,蔣連強,唐貞明.ICU與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率比較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01:50-52
[2]馮正航,羅俊峰,何發標,張哲,莫奇.呼吸科患者醫院真菌感染臨床特征與控制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04:816-817+820
[3]潘國洪,段運祥,梁小明.多藥耐藥菌感染的監控與管理措施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07:1553-1554+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