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旺
艾灸加快鼓脹消退的臨床效果觀察
●楊旺
鼓脹的發生原因較多,臨床上一直沒有持久有效的方法和藥物。從現代醫學觀點可知,艾灸的強效熱力,起到溫經散寒、祛風勝濕、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很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苦。臨床實現證明:時辰艾灸加快鼓脹消退的臨床效果較佳。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深入探討了艾灸加快鼓脹消退的臨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艾灸;鼓脹消退;臨床效果
鼓脹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腹脹疾病,多反復發作,且呈漸進性加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造成嚴重地影響。鼓脹之病多由血吸蟲感染,遷延失治;氣失條暢、情志怫郁;飲食不節、嗜酒過度;或者由于黃疸積聚,日久壅遏,進而造成鼓脹。其病機總由為氣滯濕阻、木郁克土、肝氣郁遏,進而造成出現水停瘀結的情況。正如《醫門法律·脹病論》所說:“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多以利水散結、理氣化癖為法來對其進行治療,“外治之法,即內治之理”[1]。鼓脹的發生原因較多,臨床上一直沒有持久有效的方法和藥物。從現代醫學觀點可知,灸的強效熱力,起到溫經散寒、祛風勝濕、活血化瘀的作用,這能夠很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苦[2]。臨床實現證明:時辰艾灸加快鼓脹消退的臨床效果較佳。
臨床癥狀符合中華醫學會頒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中關于鼓脹病腹脹中醫辨證標準。患者的腹部皮膚繃緊、膨隆如鼓,叩之如鼓,同時還會有移動性濁音發出。可伴有納少便搪、神疲乏力、齒鼻衄血、四肢瘦削、腹部積塊,或者會有手掌赤痕、紅痣血縷出現在胸部、頸部、面部,且腹上青筋暴露、脹滿疼痛,那么基本可以判定為血鼓;若患者體內有暖氣,矢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氣囊,鼓之如鼓,那么基本可以判定為氣鼓;若患者腹部堅滿,用手來進行按壓,如蛙腹,振動有水聲,按之如囊裹水,那么基本可以判定為水鼓。
艾灸療法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本草從新》(清代吳儀洛著)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穩中開郁......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結合國內外一些文獻資料[4]來看,艾灸療法主要有以下一些顯著的特點:(1)補中益氣,溫陽補虛;(2)回陽救逆;(3)強身益壽,防病保健;(4)驅散寒邪,溫通經絡。艾葉性溫,如果將其點燃,然后進行熏灸,能夠讓肌層受到熱力的作用,溫氣行血。艾灸具有宣痹止痛、調理氣血、濕通經絡、散寒除濕之功效。(5)調和陰陽。眾所周知,人體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體陰陽失調,而若采用艾灸療法來進行補瀉,能夠有效地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6)消瘀散結,行氣活血。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對人體屬于一種溫熱刺激,能夠消瘀散結,行氣活血,血脈利和,氣血協調。總之,艾灸療法通常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若施灸所用材料不用、刺激程度不同、灸法不同、所取穴位不同,都會達到完全不同的功效,因此,務必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來選擇與之匹配的操作方法和穴位。
艾灸時間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艾灸的具體效果;同時,艾灸時間是對立統一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十二經宜艾灸時間與相應治療的疾病:(1)肝經,丑時,1點—3點,宜治療急躁易怒、胸脅脹痛、腹痛、視力衰減、高血壓以及眩暈等;(2)三焦經,亥時,21點—23點,宜治療偏頭痛、耳鳴、咽喉腫痛、發熱等;(3)心包經,戌時,19點—21點,宜治療嘔吐、胃痛、驚悸、心痛以及胸悶等;(4)腎經,酉時,17點—19點,宜治療耳鳴、遺尿、腰痛、痛經、月經不調、不孕不育、陽痿、遺精等;(5)膀胱經,申時,15點—17點,宜治療耳聾、小便短赤、肩痛、目赤腫痛、發熱等;(6)小腸經,未時,13點—15點,宜治療耳聾、耳鳴、小便短赤、肩痛、目赤腫痛、發熱等;(7)心經,午時,11點—13點,宜治療精神系統疾病,自汗、失眠、驚悸、心痛、心悸等;(8)脾經,巳時,9點—11點,宜治療腹脹、胸悶、消瘦、乏力以及腹瀉等;(9)胃經,辰時,7點—9點,宜治療慢性胃炎,結腸炎,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腹脹以及胃痛等;(10)大腸經,卯時,5點—7點,宜治療脫肛、便秘以及腹瀉等;(11)肺經,寅時,3點—5點,宜治療胸悶、痰多、哮喘以及咳嗽等。因此,在鼓脹病腹脹的臨床治療方面,應當選取上午時段進行艾灸治療,艾灸時間盡量安排在7點—11點之間,以此保障艾灸治療的臨床效果。
艾灸療法通過健脾祛濕、調理胃腸、疏通經絡來達到加快鼓脹消退的臨床效果,且不光治標,而且也治本,這也是很多常規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在臨床上應該基于患者的個體情況來靈活應用,對于體型偏胖者,可指針+短灸;對于體型瘦長者,由于他們多會出現脾胃虛寒的情況,可多灸。王彥斐認為艾灸治療具體方法如下:需要的材料包括普通艾條、粗制棉布、火柴等。治療室環境要求不是很高,但起碼要確保通風流暢,溫度適中、患者取舒適的體位,俯臥姿勢,盡量把疼痛部位暴露出來。根據河洛圖取火數7只艾條,用象皮根起,點燃艾捆,通常溫度需要控制在40~45℃范圍內。另外還需注意控制施灸時間,通常控制在20~30min范圍內為宜。按情況進行包裹。施灸過程中要告訴患者不要劇烈動作,影響治療效果,防止皮膚被燙傷。在艾灸燒完后,此時能發現施灸部位出汗、潮紅。囑咐患者做好保暖措施。王波,王幫博隨機選取20例頑固性腹脹住院患者,采用艾灸上脘、中脘、下脘、神闕、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治療,每日1次,連續5次為1個療程,每月一個療程,治療數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注意防止艾灰下落,燙傷皮膚,在治療后,20例患者腹脹明顯減輕,病情情況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周萍選取2004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90例機械通氣并發腹脹患者,采用艾灸治療,取得了較佳的效果。胡俊超采用艾灸治療頑固性肝性腹脹44例,臨床效果較佳。張金花,王金磊,魏玉珍認為艾灸做簡單方便、實用性強、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武義中醫院康復科)
[1]唐照亮,宋小鴿,侯正明,等。灸療抗炎免疫作用的試驗研究[J]。中國針灸,1997,(4):233—235.
[2]劉春華,孫春紅,馬保賢,艾灸治療術后腹脹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7):882—883.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