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動態
2016年1月,浙江省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象山縣護漁船隊,拖帶8條被依法收繳的“三無船”到漁山海域的預定位置,實施今年首次人工漁礁投放作業。
據悉,經過漁政部門1年多時間、連續5批的投放,漁山列島海域100艘人工魚礁投放計劃全部完成,形成了一個總空方達10萬m3的浙江省最大人工魚礁群。
2015年底,漁山列島海域獲批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有“亞洲第一釣場”美譽。據介紹,此次用作人工魚礁的8艘“三無船”,事先經過了機器拆除、船艙去污清洗,船艙混凝土澆灌密封等多項改造處理,還鋸掉了尖銳桅桿,沉入海底后,能為魚兒構筑一個安全、舒適的“家”。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100艘人工魚礁,實現了“三無”漁船的多樣化利用,“變廢為寶”,而且對浙江漁場的修復振興以及漁山海域海洋牧場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申屠基康介紹說,100艘人工漁礁的成功投放,可實現漁山列島海域開發與保護并進的雙重目的。大面積人工魚礁的投放,能改變該海域海流流向、流速,將海底豐富的營養物質帶到上層水體,人工魚礁的表面還能附著大量藻類和貝類,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吸引魚群,并凈化水質,防止赤潮,同時還能阻止漁船拖網作業等對海底的破壞,“在人工魚礁投完之后,有希望形成一個比較優越的島礁型魚類釣場,為打造浙東第一休閑釣場做好資源保護。”
(www.bbwfish.com)
2013年以來,福建現代漁業快速發展并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工業化水產養殖秉承“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發展理念,進一步推動水產養殖業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形成現代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特有的生態服務功能,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揮了獨特作用,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福建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資助、項目示范、社會融資等措施,每年投入5億元以上資金,全方位、多舉措推動工業化水產養殖發展,打造一批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的工業化水產養殖基地,形成人才、科技、項目、產業、經濟的積聚效應,推進全省現代漁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福建發展工業化水產養殖已經形成五大優勢特色產業。
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封閉式循環水養殖是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推崇的先進養殖模式,與傳統池塘養殖相比,每單位養殖產品可節約90%~99%的水和95%~99%的土地,并且幾乎不污染環境,具有節水、節能、節地、生態、安全、高效等特點。近年來,詔安泉盈、廈門新穎佳、福清宏峰泰、連江南國風、霞浦萬豐、霞浦欽龍等養殖企業,引進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國家養殖技術和設備,經過自主創新和消化再創新,快速推進封閉式循環水養殖,一躍成為全國領先、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封閉式循環水養殖如霞浦縣萬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6 000 m2封閉式循環水養殖車間,養殖周期比池塘養殖縮短1/3,養殖用水量減少95%以上,單位面積產量提高5倍,其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每畝產量達到10 t。目前,福建省擁有循環水養殖企業90多家,養殖水面70多萬m2,在保障水產品持續增收的同時,也緩解了土地資源匱乏、水域灘涂日益萎縮的困境。
環保型塑膠網箱養殖全國首創。福建素有“六水三山一分田”之稱,海岸線長、港灣眾多,海水網箱養殖規模全國第一。但是,傳統木質網箱加泡沫浮球構建的養殖漁排,對養殖水域污染較大,不利于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福建省積極探索海水網箱的健康、生態養殖模式,“金貝爾”在全國率先研發了環保型全塑膠的網箱養殖系統,以HDPE高密度塑膠制造,具剛性好、柔性強、使用壽命長、塑膠材料不易破碎且方便回收再利用等特點。目前福建省已建成環保型塑膠養殖網箱2萬多口,建成一批環保型塑膠網箱養殖基地,如寧德市金貝爾漁業有限公司,2011年建設環保型網箱養殖漁排3 000口,開展鮑魚別墅式養殖,5年來經受多次臺風考驗仍完好無損,而且成為海上養殖的一道靚麗風景。
深水抗風浪網箱研發全國領先。福建省于20世紀90年代末,在全國率先開展深水抗風浪網箱研究開發,為拓展外海養殖空間開辟新的途徑。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一般采用HDPE管材或鋼架建成,網箱周長一般40~120 m,網衣深度可達10 m,可在風浪較大的港灣外部海域開展養殖生產,能夠顯著提升養殖魚的品質、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目前,福建省擁有深水抗風浪大網箱300多口,主要養殖鱸魚、真鯛、大黃魚、金鯧魚等品種,如東山新合發養殖有限公司發展深水養殖網箱40口,每口面積286 m2,主要養殖金鯧魚、藍子魚等,年產量800 t,產值2 000多萬元。
標準化池塘養殖提質增效。池塘是現代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池塘水產養殖是福建省養殖漁業的重要產業,池塘養殖產量約占全省水產養殖產量30%。由于傳統池塘常年失修,淤積嚴重、水深不足、排水系統不完善,難以實現健康養殖和高產高效。近年來,福建省大力實施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建設改造工程,目前已建成25萬多畝的標準化池塘養殖基地,連片規模50×667 m2(畝)以上的養殖池塘全部完成標準化改造,由此增強了池塘養殖生產條件、病害防御能力、防洪標準,擴大了池塘立體空間和單位養殖容量,使池塘養殖畝均增產30%~50%,進一步推動福建省池塘養殖的持續健康發展。如莆田后海改造建設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2 650× 667 m2,池埂整齊、水深適宜、設施完善,年產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等水產品3 000 t,成為池塘養殖工業化發展的典范。
現代水產種業頗具規模。養殖發展、良種先行,建設完善的現代水產種業體系是現代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福建省建成現代化的種苗繁育基地100多個,大黃魚、石斑魚、羅非魚、牡蠣、花蛤、鮑魚、海帶、紫菜等優勢特色養殖品種種業都達到較大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目前,海水育苗由傳統的兩大藻類四大貝類發展到魚、蝦、貝、藻、蟹等70多個品種,年育苗量達4.71萬億尾、粒、株(海水魚苗51億尾、蝦苗35 401億尾、貝類苗11 443億粒、海帶苗235億株);淡水育苗由傳統的四大家魚發展到魚、蝦、貝、蟹、蛙、鱉等40多個品種,年育苗量25億尾。形成了一批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水產種業生產龍頭,如連江官塢、寧德官井洋、寧德富發、莆田海源、晉江福大、福建港德、廈鐵實業等。連江官塢致力于海帶育苗創新,海帶良種生產車間達2萬多m2,年產海帶苗15萬片,苗種遠銷浙江、江蘇、山東、遼寧大等沿海地區,形成國內最大的海帶育苗基地。
(www.bbwfish.com)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2016年1月為推廣平掛式牡蠣,已發送牡蠣苗26 800條,讓蚵民朋友配合時節放入海水,期待來年豐收。
金門牡蠣養殖以“石條式”為主,目前地區還有數百位直接及兼業從業人口,也是全臺僅有,改變養殖方式,是金門水產業很大的變革。
水試所表示,石條式養殖的牡蠣,在地區稱“石蚵”,雖具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但隨著漁村從業人口年齡的老化,導致生產力降低,已嚴重影響養蚵產業的發展。
所長楊文璽說,自臺灣引進的平掛式牡蠣養殖法,以舊牡蠣殼為附苗材質,作業方便,成長速度快,可將產期提前至夏天,體型也較石條式牡蠣為大,收成量可觀,深受漁民的喜愛。
(www.bbwf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