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與動態
近年來,湖北省水產業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一魚一產業”戰略,著力調整養殖結構,努力提升漁業特色養殖比重,通過加強人工繁育技術研發、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高效養殖技術模式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精品名牌打造等措施,推動黃鱔、泥鰍產業健康發展。
2015年,湖北省黃鱔、泥鰍產量分別達17.21 萬t和4.39萬t,養殖產值合計107.38億元,鱔鰍產業成為繼小龍蝦、河蟹之后的第三個“百億元”產業。
1種業: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黃鱔是典型的由雌轉雄性逆轉生物,其人工批量繁育是一項世界性難題,也是產業發展的瓶頸。湖北省依托華中農業大學和長江大學黃鱔科研團隊十多年的研究成果,采用人工仿生態無土化、有土化繁育“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逐步實現了黃鱔人工繁育“從無到有、從不可控到穩定”的巨大轉變。經過實地測產驗收,1.5 m2左右的網箱鱔苗產量穩定在150~200尾、最高可達400尾,有效實現了黃鱔苗種規模化人工繁育,被行業專家組認證為國際領先水平。
全省相繼建成仙桃市衛祥、公安縣旭峰、漢川市科農等一批集約化示范基地,萬口網箱以上規模化生產基地達到25個,年繁育鱔苗總量超過1.5億尾。同時,湖北省依托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支撐,建成公安縣五源、天門四海等11個泥鰍規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實現年產優質鰍苗8 500萬尾。
2養殖:生產技術和養殖規模領先全國行業
近年來,湖北省通過農業全產業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漁業科技下鄉等活動,大力總結推廣黃鱔、泥鰍高效養殖技術模式,研發的“二年段網箱養鱔”技術每667 m2(畝)可產黃鱔1 800 kg左右,而利用冷浸田、拋荒田開展“稻鰍共作”,可在水稻不減產的前提下每年增收泥鰍100 kg/667 m2左右,這兩項成果被農業部作為主推技術在全國推廣。
2015年,建成仙桃市強農、沙洋縣軍飛、監利縣海河等規模化養殖基地57個,仙桃、洪湖、監利等9個縣(市、區)黃鱔養殖面積超過2萬畝,全省共有黃鱔養殖網箱448萬口,養殖面積達到74萬畝,養殖規模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黃鱔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近一半。全省建成泥鰍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36個,培育百畝以上泥鰍養殖大戶50多個,養殖總面積達到14.6萬畝,總產量居全國第三。
3市場:產品價格擁有市場定價話語權
湖北省大力開展黃鱔、泥鰍流通體系建設,現有鱔鰍專業交易市場37個,培育鱔鰍專業合作社76家,專業從事鱔鰍流通的經紀人1 000余人,黃鱔、泥鰍銷往國內20多個省份和10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穩定的市場占有率。仙桃市強農水產專業合作社通過組織社員集中銷售、收購周邊地區黃鱔,日均運銷黃鱔10多萬kg,在江西、浙江、上海等地水產品交易市場擁有定價話語權,被業內稱作“湖北黃鱔未到貨、市場銷售不開盤”。
同時,湖北省還打造了鱔鰍精品品牌11個,其中“洪湖漁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監利黃鱔”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荊江”牌黃鱔在近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殊榮,“仙桃黃鱔”成為全國消費者皆知的黃鱔品牌。
4效益:超過常規品種養殖收益的2.5倍
按照投入280 kg/667 m2鱔苗計算,普通網箱養殖黃鱔的成本約2.8萬元,純利潤在1.5萬元左右。而“二年段網箱養鱔”的成本共為4.5萬元左右,兩年的純利潤在4萬元左右。按照投入6萬尾/667 m2鰍苗計算,泥鰍池塘養殖的成本約為9 000元/ 667 m2,純利潤在5 000元/667 m2左右;“稻鰍共作”每畝泥鰍可獲得純利潤1 500元/667 m2左右,加上水稻收入每畝純利潤在2 500元/667 m2左右。
目前,黃鱔、泥鰍養殖的平均收益是常規品種的2.5倍以上。各地涌現出了許多開展鱔鰍養殖增收致富的典型:洪湖市五標水產專業合作社社員胡洪國實施泥鰍池塘精養,6×667 m2水面年產泥鰍0.9萬kg、純收入12萬元;天門市佛子山鎮橋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10戶開展720×667 m2“稻鰍共作”,2015年社員人均純收入超過8萬元;監利縣汪橋鎮張橋村400×667 m2黃鱔池塘養殖,為40戶農民帶來戶平純收入15.5萬元;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480戶村民中,有453戶開展網箱養鱔,戶收入低的在十幾萬元、高的達七八十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被譽為“中國黃鱔第一村”。
經過多年實踐,湖北省黃鱔、泥鰍養殖技術成熟,經濟效益良好,為促進漁業結構調整、漁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www.bbwfish.com)
東邊的河鮮、南邊的海鮮,湖北及周邊的湖鮮,都將以更實惠的身價來到武漢市民身邊。2016年1月,楚天都市報記者從武漢農業部門了解到,2016年江夏區將新建一座萬噸級的水產品批發市場,預計將于2017年投入運營,囊括國內所有特色水產品。
據了解,這座萬噸級水產批發市場占地面積300余畝,位于江夏區鄭店街,是武漢海吉星·國際綠色農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場主要立足于豐富武漢及周邊居民的菜籃子,同時輻射全國水產消費市場,建成后每日的鮮活水產品交易量將達到7 000 t左右,凍品及水產加工品在2 500~3 500 t,總共的交易量達到10 000 t左右。
武漢海吉星董事長王駿告訴記者,在該市場內,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梁子湖大閘蟹將正面交鋒;長江刀魚、洞庭湖河鮮等都將大規模直運到漢;來自深圳、福建、浙江,以及遼寧大連的特色海鮮也將豐富本地海鮮市場的供應品類,并通過當地海鮮大戶直接在漢設檔銷售的方式,進一步拉低價格。
業內人士也認為,湖北是水產大省,水產品資源豐富。萬噸級水產批發市場能夠通過大批量的入場交易,形成對全國的輻射,從而使武漢成為全國的大型水產品交易中心,將更多湖北的優質水產品推向全國。
武漢海吉星·國際綠色農港是由省聯發投公司和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聯手創建,占地4 200×667 m2,一期蔬菜批發交易區建設接近尾聲,將于春節前投入使用。
(www.bbwf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