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出“脫貧動力”扶出“產業格局”
2016年~2018年,確保67605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四平的扶貧諾言,堅定而鑿實。
實施“五個一批措施”,“靶向”療法直指“靶心”——四平的扶貧舉措,正被成果印證:攻堅第一年的目標(占全市貧困人口45.3%的49個貧困村將“出列”,30639人將“脫貧”),有望實現。
回望四平扶貧之路,幫出“脫貧動力”、扶出“產業格局”是一大亮點。
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種植大棚、一個個光伏發電扶貧項目、一個個別具特色的“農家樂”……這是產業扶貧給四平增加的新變化。從產業選擇到產業扶持,四平產業扶貧風生水起,有花有果。
截至目前,全市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5.6億元,落實產業脫貧項目298個,帶動27390人脫貧,占今年全市計劃脫貧人口的89.4%。
“特色種養+扶貧”。梨樹縣投入資金1.1億元,成立種養殖合作社147個,吸納安置近萬名貧困人口;伊通縣打草村建立大果榛子基地,帶動19戶25人脫貧,戶均實現年收入6000元;遼河墾區實施光伏+養殖項目,形成長效扶貧機制,帶動1371戶2740人脫貧。目前,全市種植、養殖合作社達到178個,總投資7055萬元,帶動7596戶9336人脫貧。
對伊通縣河源鎮聯合村的90戶貧困戶來說,“合作社+貧困農戶”的“產業模式”,可謂脫貧的好路子。“今年鎮里向合作社投入了82.5萬元的扶貧資金,年末,貧困戶的效益分紅將達到5.7萬元,完全可以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增收致富目標。”河源聯合養殖合作社理事長趙玉陽興奮地說。不僅如此,這種“產業模式”還帶動河源鎮大醬村及營城子鎮小橋子村的97戶貧困戶,與“致富”漸行漸近。
“光伏+扶貧”。四平積極組織實施精準光伏扶貧,雙遼市組建了金太陽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在貧困村建設村級光伏電站,確保貧困人口永續脫貧,五一村、永加村、望杏村、新興村等光伏電站已建成,年末將實現并網發電。10月24日,雙遼市王奔鎮寶山村338千瓦陽光扶貧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這是雙遼市首個農業光伏精準扶貧示范項目。遼河墾區種羊場五、六分場、孤家子鎮團山子村實施了養殖+光伏項目,鐵西區平西鄉任家村、西八大村,鐵東區葉赫鎮、葉赫村實施光伏項目,促進貧困戶增收。
“旅游+扶貧”。遼河墾區利用濕地資源,計劃投資4400萬元,建設“架樹臺湖濕地公園”項目;雙遼市計劃投資7.8億元,打造臥虎濕地綜合旅游項目和一馬樹沙漠歡樂谷項目,已完成投資4500萬元,運營后可帶動774戶1671人脫貧;伊通縣在馬鞍山鎮投資1800萬元,建設300棟標準化溫室大棚綠色農業旅游觀光項目,帶動836戶1702人脫貧;鐵東區發展林下產業,實施以觀光、垂釣、采摘為特色的“農家樂”扶貧旅游項目。目前,四平市旅游扶貧項目共有8個,總投資8300萬元,將帶動1610戶3124人脫貧。
8月8日,雙遼市臥虎大草原旅游脫貧項目正式揭牌,面向游客開放。剛剛過去的中秋佳節,這里又吸引眾多游客休閑游玩。這個總投資2.2億元的旅游脫貧項目,使沉睡多年的臥虎大草原得以開發,能帶動臥虎鎮538戶貧困戶、1268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項目從立項到建成,僅用了46天!
“電商+扶貧”。雙遼市、伊通縣作為全國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成立了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與農村淘寶合作,投資500多萬元在貧困村建設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帶動1410戶、2800人脫貧;鐵西區西八大村率先引進電子商務平臺,拓寬了貧困戶的銷售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目前,全市有電商扶貧項目50個,總投資2152萬元,將帶動5623戶、11206人脫貧。
治貧先重教,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四平市積極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成長起點”。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改擴建農村公辦幼兒園75所,保障貧困地區適齡兒童學前教育需求;招聘250名大學畢業生,充實到貧困地區一線中小學老師隊伍,促進師資隊伍水平提升;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政策,中等職業學校農村戶籍學生每年享受助學金標準由1500元提高到2000元。
為進一步增強貧困人群脫貧致富能力,四平市深入實施國家扶貧開發“雨露計劃”: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青壯年農民轉移就業;通過創業培訓,使扶貧重點村的干部及骨干成為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通過實用技術培訓,使每個貧困農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掌握一兩項有科技含量的技術。
培訓主要圍繞當地主導和優勢特色產業,以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頭人和大、
中專畢業生為重點對象,以創業理論、創業技巧、創業實踐、創業指導和創業服務為主要內容,以增強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營造創業氛圍為目標,達到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興產業、以產業促增收的效果。
截至目前,四平已培訓合作社建設、農產品經紀人運營等6個專業共218人,為17個貧困村舉辦了專場勞務交流會,送去崗位信息3015個,促成743名貧困戶勞動力域外就業或就地轉移就業。
劍指“看病難”“看病貴”,四平多措并舉助脫貧。
加快推進送醫下鄉,組建城鄉“醫聯體”,持續開展大篷車巡診活動,為11466名貧困患者免費體檢;實施“互聯網+醫療”,完善信息網絡,推進分級就診、雙向轉診、遠程會診。雙遼市永加村、五一村開展智慧遠程醫療,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三級甲等醫院醫療服務。
實行“兩免兩減”措施。降低貧困人員就醫成本,伊通縣率先開展衛生扶貧試點工作,印制了《貧困人口專用醫療服務手冊》,實行“兩免兩減”措施。免收門診診察費,免收住院新農合報銷后的床費和護理費,減收門診輔助檢查費用的20%,減收住院新農合報銷后檢查費用的20%。
“要不是有這些政策,恐怕孩子都活不到今天了。”家住大孤山鎮河南村二隊的10歲男孩王航,自去年患了尿毒癥后,家里已為他花了50多萬元,因病返貧,現在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還好,趕上了縣里實行醫療扶助政策,目前孩子一季度的透析費僅需1000元左右,以前得需要幾萬元,這是他們怎么也承擔不起的。
截至目前,伊通縣已有252人次的貧困人員,在兩家縣級醫院享受到“兩免兩減”措施,減免金額達2.88萬元。雙遼市衛計局組建21支巡回扶貧醫療隊,為25495名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檔案。同時,落實了村級新農合門診報銷政策,為4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衛生室開通新農合門診報銷通道。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免除門診費、住院費,在農合保險報銷的基礎之上再免除15%~20%的醫療費用。
積極開展醫療救助。一是為減輕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負擔,對參加新農合的個人繳費部分給予財政補貼,提高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將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二是對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救治;三是實行農村貧困人口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四是確保每個鄉(鎮)有1所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每個貧困村有1個衛生室。2016年以來,四平已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401.23萬元,醫療救助4.09萬人次。
社保為扶貧攻堅戰兜底。
四平市民政部門開展專項行動,落實農村低保“補差式”救助。農村低保標準由2684元提高到3400元,與國家扶貧標準“兩線合一”。預計2016年新增低保戶1500戶,計劃2016年年底前政策兜底脫貧7568人。
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出臺《四平市城鄉低保工作實施細則》,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2016年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的20%和30%”進行提高。目前,四平城市低保標準已經提高到每月475元。
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下發《關于提高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的通知》,集中五保對象供養標準由4500元提高到4900元,分散五保對象供養標準由3000元提高到3400元,確保五保對象生活不低于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此外,臨時救助進一步發力。2016年以來,已發放臨時救助資金85.41萬元,救助困難群眾965人次。
扶貧需精準,也需全面。對上述“四個一批”無法涵蓋的貧困人口,或突發因素致貧的個案,經有關機構認定后,四平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幫助脫貧。
伊通縣馬鞍山鎮北崗子村一隊的劉桂啟,現年58歲,老伴患精神病,孩子腿有殘疾,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他一人維持,又不能到外地打工。通過鎮里協調,在該鎮的伊美果業公司找到了工作。
“每天在這里干點零活,還能照顧老伴和家里的地,有了這份工作,每月能掙1600元,讓我的生活改善了不少!”劉桂啟很滿足。
“一些因年齡限制、家庭等其他原因無法外出打工掙錢的貧困村民,鎮里都會幫其在家附近的企業找份工作,讓他們穩定脫貧。”馬鞍山鎮黨委書記王曉偉告訴記者,目前,通過鎮里協調,已經有20余名貧困村民在伊美果業公司、廣東溫氏牧業有限公司、莫里鄉鵬達手工藝制品廠等企業實現就業,達到了脫貧標準。
配合“一事一議幫扶脫貧”,四平還開展了系列活動。“情暖萬家”慈善救助活動,投入30萬元,對2154戶困難群眾進行了節日救助;“圓夢大學”慈善救助活動,投入20萬元,對100名貧困大學生進行了救助;投入近20萬元,開展了日常助醫助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