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芬
(思南縣農牧科技局經作站,貴州銅仁565100)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
——以思南縣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為例
王文芬
(思南縣農牧科技局經作站,貴州銅仁565100)
食用菌已成為繼糧、棉、油、水果、蔬菜之后的第六大作物,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本文根據思南縣食用菌發展現狀及不足,提出了發展對策及建議。
思南縣;食用菌;現狀;思路
該縣山區有采摘野生食用菌食用的習慣。最早意義上的人工栽培,就是砍伐闊葉木材,放置野外,經過一段時期,可慢慢生長出食用菌類。該縣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思塘、塘頭、張家寨、甕溪等地農民通過摸索,逐漸掌握了部分食用菌栽培技術。但均是零星的發展生產,規模相對較小,品種單一,由于本地市場空間有限,食用菌生產、消費未成氣候。
多年來,該縣農業結構調整步履艱難,在食用菌生產中,木腐菌類干、鮮皆宜,價位高。如果大量生產,木材用量大,受采伐指標限制,采伐證辦理難度大;草腐菌類原料豐富,但貨架期短,受需求量限制,如發展量大,勢必對生產者的效益產生影響。雖經多年努力,但終因各種原因,或市場需求不旺,或群眾積極性不高,或體制不順,或資源不足等收效甚微,未形成規模生產的格局。如今食用菌產業巨大的市場需求,良好的經濟效益,高漲的群眾生產積極性,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供了新的思路,無可置疑成為該縣當前結構調整的重點。
1.1 品種相對單一,規模小
雖然該縣食用菌種植歷史也有20多年,但沒有經歷過產業化升級,多年來仍以平菇為主,規模較小,缺乏種植市場銷售好的香菇、茶樹菇、木耳等品種的種植經驗。大量鮮、干菇均從外地調入,干菇(香菇、銀耳、黑木耳等)從福建、昆明、河南等外地市場調入,鮮菇(香茹、雙孢菇、杏孢菇、雞腿菇、金針菇等)從福建、昆明、貴陽、印江、德江等外地市場調入。
1.2 生產不夠規范,品牌意識不強
多數種植戶都在自己制作菌棒,自己接種,自己管理。有些農戶認為流程簡單,所以不按標準化的生產技術來操作,很容易出現問題。食用菌菌種生產——栽培種生產——菌棒生產——栽培管理環節很多,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細心,嚴格操作,稍有不慎就會給生產者帶來較大的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損失。但至今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銷售初級產品,好的東西賣不出好的價錢。
1.3 沒有龍頭企業帶動
2014年以前沒有一家專業合作社或公司生產食用菌,2014年僅有一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以菌種——菌棒——生產為一體的生產企業,但規模不大,2015年~2016年在銅仁市農委扶貧資金的帶動下,在偏遠山區的青杠坡鎮的個別村集體進行香茹、黑木耳栽培,都是直接從外地購買菌棒來生產,沒有建立一個有組織、較規范的銷售市場格局,影響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1.4 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科學化、合理化
雖然對食用菌有科學規劃生產的總體發展思路,但由于資金、市場、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食用菌產業化生產還是主要集中在靠近城鎮、人口相對密集、生態環境比較薄弱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向高山鄉(鎮),人口稀少,資源富裕的大山深處發展。
1.5 科技支撐不強
菌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技術力量薄弱,資金也有限,研發力度不夠,適宜品種儲備少。
1.6 消費市場缺少開發
食用菌產業銷售量的70%以上主要靠內銷,外銷明顯不足。
1.7 儲運技術沒有突破
食用菌是一種對儲運要求較高的鮮活產品,從菇棚內長出來,馬上就要采摘,摘下來最長幾天時間必須要賣出去,否則就會變味腐爛,鹽漬蘑菇則要增加25%的儲藏成本投入,保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
1.8 專業組織成熟度不夠
食用菌專業種植大戶起步晚,尚不夠專業和成熟,還沒有發揮新技術推廣、市場行情把握、資金融通、生產配套等方面的服務作用。
2.1 考慮木腐菌和草腐菌的比例搭配
木腐菌類(如香菇、木耳、銀耳等)營養價值高,干鮮上市均宜,種植效益好。但生產過程需要大量緊密度高的木材,這類木材生長緩慢,辦理采伐手續困難。如生產量大,肯定對生態產生破壞。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需考慮木腐菌和草腐菌的比例搭配。
2.2 引進栽培高檔食用菌
大力發展香菇、黑木耳生產,力爭全縣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同時對一些高檔的食用菌進行引進、試驗栽培。
2.3 加強食用菌生產的配套工作
原種、栽培種實行統一制種、統一消售、統一生產,使生產的后續產品保鮮、干制等加工得到保障。
2.4 實行反季栽培
在夏季高溫季節采用高溫庫生產高檔食用菌,例如金針菇、雞腿菇、茶樹菇等,以提高經濟效益。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和技術服務力度。食用菌生產利用的牛糞、秸稈都是農業的廢棄物。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應在發展規劃、項目編制、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最大力度傾斜。繼續積極開展“科技入戶”,推廣反季節栽培、周年化生產等新模式,加強技術指導服務。
二是抓好菌渣循環利用工作。利用生產金針菇菌渣替代栽培雙孢菇部分基質原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面積、雙孢菇栽培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打造出對農業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資源化循環利用新模式,促進食用菌產業鏈的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三贏。
三是協調省、市相關部門合力開展技術攻關等研究。做好產品加工、包裝和儲藏、保鮮技術的應用推廣,力爭在棚型改造、病蟲害防治、提高單產效益等方面取得突破。
四是將菇棚設施列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積極爭取將規模經營戶菇棚列入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范疇,并對保費給予財政補貼政策,以解除菇農的后顧之憂。
五是支持購置食用菌生產機械化設備。對添置食用菌生產所用的稻草捆扎、切碎、木屑切細、翻堆機械、加溫設施、工廠化培養料生產等,給予財政補貼。
六是扶持發展食用菌加工產業。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鼓勵支持和發展食用菌加工產業,以滿足規模生產新的發展要求,保障該縣食用菌產業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1]金群力.浙江省食用菌產業現狀、問題和對策[D].浙江大學,2009.
[2]柯天明.漳州食用菌產業的現狀和發展思路[J].食藥用菌, 2009,(04).
F326.13
A
10.14025/j.cnki.jlny.2016.21.055
王文芬,本科學歷,思南縣農牧科技局經作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