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四棵樹鄉建設村簡介
四棵樹鄉建設村位于鄉政府西北部,全村下轄4個自然屯,總幅員面積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0公頃,草原面積800公頃,土地整理(開發水田)面積1500公頃。全村總戶數452戶,總人口2136人。幾年來,建設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區位優勢,通過一系列舉措,使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新突破,較好地完成了“美麗鄉村”各項建設任務,建設速度快,完成質量高,“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豐碩。
一是大力發展有機米產業。建設村前太平屯,交通便捷,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優越,是有機小米、有機高粱發展的理想地區,建設村以生產有機小米、有機高粱米、有機玉米面而享譽省內外。二是大力發展水稻產業。為了打破發展瓶頸,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建設村利用西部土地開發整理的有利契機,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2011年8月,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建設村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以每年每公頃1408元的價格,承包1500公頃土地開發水田,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70萬元。三是大力發展棚膜產業。2015年建設村發展西甜瓜種植戶52戶,種植面積達到45公頃,僅種植西甜瓜一項,年可為農民增收180萬元。四是大力發展畜牧產業。全村組織成立了養羊戶合作社,有入股農民112戶,占全村總戶數的24%。五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產業。建設村按照“以工補農”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每年通過油田、大安灌區用工,可實現勞務輸出600人次,實現收入1200萬元,為農民增收致富尋找到了新的途徑。
建設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利用國家項目資金投入,通過村干部劃分責任區、黨員示范帶動、相關部門指導等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450多萬元,為村民統一修砌磚院墻15000延長米、安裝鐵大門345個;投資30萬元,修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圍墻400多延長米,硬化地面3000平方米;投入資金264.6萬元,修建“村村通”水泥路14.7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屯屯通”、“戶戶通”,極大地方便了西甜瓜等特色農產品運輸、銷售。建設村結合本村實際,以村旁、宅旁、路旁為重點,突出對四個屯的村莊道路、庭院、休閑廣場等重點區域進行綠化美化,投資35萬元,在屯路兩側栽植云杉、柳樹4750株。申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152萬元,購置了2臺鏟車、1臺運輸車、4臺小四輪車、45個垃圾箱,修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氧化塘一處,1200平方米的垃圾堆放場一處,生活和生產垃圾做到了無公害處理。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
一是公共設施健全。2015年3月,按照全市村級組織規范化服務“六星一網”工程建設要求,開展了村部改造升級工作。取消封閉式村干部辦公室,建設“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推行了村干部坐班值班、便民代辦領辦約辦等制度,實施“民情百度”工作機制,構建起鄉、村、屯便民服務網絡,實現了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全方位對接、無間隙服務”,暢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二是社會保障充分。進一步完善養老及醫療保險,全村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建立了以村民養老、幫貧救助為重點的保障體系,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年可享受600元養老金,年滿80周歲的老人每年可享受1020元養老金。三是科學教育完善。義務教育與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組織村干部和黨員參加上級舉辦的各類培訓,不斷開闊視野、豐富頭腦。由村“兩委”班子成員擔任教育負責人,結合本村實際,組織農民群眾進行法律法規、惠民政策宣傳教育,邀請鄉農業站技術人員進行農業技術知識培訓,增強了村民的民主意識和致富能力。
幾年以來,建設村“兩委”班子成員以創建“五好”基層黨組織為目標,狠抓班子日常學習教育,并堅持周學習、月總結制度,提升了班子的整體素質。在村務管理中,建立完善了各項制度,發揮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和各類協會的主動作用,嚴格村務、財務公開,營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良好氛圍。通過各項制度的落實與活動的開展,班子建設明顯增強,工作機制逐漸規范,發展業績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
良好的村風和現代生態文明意識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條件,按照“培育新農民、建設文化村”的目標,建設村投資60萬元,在后太平、西太平2個自然屯分別建設了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廣場和農家書屋。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精心組織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女”等評選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的文明素養,調動廣大村民參與文明新村建設的積極性。深入開展了“六五”普法教育活動,全村村民精神面貌飽滿,生活態度積極樂觀,鄰里和睦相處,鄉風敦厚質樸。
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建設村實現了大發展、快發展,村民居住環境越來越好,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群眾生活品質越來越高。現在走進建設村,看到的是平坦寬敞的村村通水泥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整齊有序的磚瓦房,房前花草鮮艷芬芳。農閑季節,男女老少怡然自得,展現了新農村農民的新風貌。
(省新農村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