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國
(四川美術學院 影視動畫學院,重慶 沙坪壩 401331)
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綜述
閆國
(四川美術學院 影視動畫學院,重慶 沙坪壩 401331)
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研究在數字影視藝術理論研究、電影和戲劇戲曲創作、學科點和研究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和成果,重慶市的戲劇與影視學發展在電影、數字藝術及動畫藝術、新媒介及電視藝術方面實現跨學科研究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并在影視實驗美學向數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論和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戲劇與影視學;電影學;廣播電視學;數字藝術學;動畫學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2011年修訂《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戲劇與影視學(1303)成為藝術學門類下5個一級學科之一,至2013年,戲劇與影視學作為藝術學下獨立一級學科已經開展了兩年建設。從全國范圍來看,新的戲劇與影視學學科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后,一方面面臨著新的學科特性和方向的凝練問題,另一方面面臨著與原有學科,例如廣播電視學、影視文學等關系的問題。2013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上,來自全國戲劇與影視學類高校的25位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出席了會議,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中本著“集思廣益、求同存異”的方針,研討戲劇與影視學類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標準,首次在教學指導的層面嘗試國內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的建設。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二次、第三次會議分別于2013年、2014年在云南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召開,對戲劇與影視學本科教學質量等標準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根據2013年在國內的數據統計:“設置‘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院校88所,設置‘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院校198所,設置‘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院校21所,設置‘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院校45所,設置‘錄音藝術’專業的院校30所,設置‘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院校191所,設置‘動畫’專業的院校349所,設置‘表演’專業的院校132所,設置‘戲劇學’專業的院校5所,設置‘電影學’專業的院校4所,設置‘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院校49所。”[1]由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國內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各高校的設置差異性較大,國內戲劇與影視學的發展依然面臨共同課程和新的學科評價標準的建立問題。除此之外,現有學科的布局與新的學科門類設立如何銜接也有待進一步發展[2]。
目前,重慶市將戲劇與影視學作為一級學科建設發展的高校有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西南大學文學院及新聞傳媒學院、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等。另外,像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文理學院、重慶三峽學院等高校均有戲劇與影視學下屬相關專業設置。以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西南大學文學院及新聞傳媒學院、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的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為基礎,分別建立了一是演藝、表演、播音主持、制作;二是動畫、舞美設計;三是戲劇影視文學、傳播學;四是信息數字技術、現代傳媒為主干的特色專業或專業群,在此基礎上,其學科設立基礎具有多元化特點。
通過橫向比較來看,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的發展具有自主的靈活性,靈活性的設置有益于學科特色的突出和學校優勢的發揮。如四川美術學院在本校傳統造型和設計學科支撐下,對戲劇影視學科中實驗動畫、實驗戲劇與影視、實驗藝術的美術造型設計等領域的研究;重慶大學在綜合性藝術學科支撐下對本學科編導、表演綜合特色藝術的發展;重慶郵電大學在信息技術學科體系支撐下對本學科數字媒體應用設計研究的發展;西南大學在文學和傳媒體系聯合支撐下對本學科電影文學的發展;四川外國語大學在新聞和傳播體系下對文藝傳媒和廣播電視編導的研究;重慶師范大學依托數字影視制作實驗教學中心在文藝與傳媒和廣播電視領域的研究。
通過縱向比較來看,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的研究總體上重視本學科設置下對電影電視、創意媒體的建設,尤其是電影學層面的研究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四川美術學院對于電影動畫和微影視的研究;重慶大學以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對3D電影的技術與美學的研究;重慶郵電大學依托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廣播電視藝術與新媒體傳播研究創新團隊、現代傳媒藝術研究所傳媒藝術研究創新團隊對廣電數媒影視的研究;西南大學依托華語電影研究所對電影教育、電影述評和電影產業的研究等。通過以上分析,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近幾年的建設在往電影藝術和電影教育方面不斷邁進,成為重慶市本學科發展的一個主要線索。
綜合起來看,重慶市在2013年至2014年兩年的戲劇與影視學的發展中,戲劇與影視學的研究點主要集中于電影學、廣播電視學、數字藝術學、動畫學及其協同創作、戲劇戲曲學及其協同創作的探索上。
2013—2014年重慶市在數字影視藝術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研究內容主要分為:3D電影及電影美學、電影史、當代電影、電影批評、微影視、數字藝術美學、數字媒介關系、動畫史、類型動畫、新媒介美學、電視文藝等幾個方面。其中,3D電影及電影美學、微影視、數字藝術美學、數字媒介關系、類型動畫、新媒介美學成為熱門研究點。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當下貼近大眾文藝和生活的3D電影及其美學理論的探索上主要為3D電影美學特性、美學辯證關系、美學問題的表達
1.余志為、彭吉象在《從觀看到體驗——轉變中的3D電影美學觀念》中認為,3D電影的美學觀立足于由3D電影技術帶來的由觀看到體驗的轉變,體驗是以3D電影為代表的媒介美學的根本美學特征,3D電影的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使觀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態進入虛擬的世界,并審視這一虛擬時空藝術成為3D電影美學的革命意義所在[3]。
2.吳申珅、彭吉象在《3D電影的美學進階:從視覺奇觀到觀念表達》中,通過實例分析了3D電影在視覺和感官消費以外對于形而上美學問題的表達,并闡釋3D電影美學的生成維度:技術、技術與人、人與技術。3D電影的美學觀不僅是制造視覺刺激與感官消費,還更為廣泛地拓展為對宗教、生命、信仰等哲學問題的表達[4]。
3.楊尚鴻在《3D電影:技術與藝術的悖論》中通過3D電影技術在美學上的辯證關系考察,認為3D電影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依然處于技術媒介階段,其獨特藝術形態生成的可能性或存在于與其他媒介形式的結合,像互動游戲和舞蹈、音樂門類的紀錄片表現等[5]。
4.袁海濤、黃琳在《電影藝術媒介的演變:3D電影的任務、范式及反思》中,通過對電影媒介的梳理和3D電影的對照分析,指出3D電影技術運用只是豐富了電影本身的表現力,3D電影的發展將繼續以敘事為主線,在借助技術手段增強表現中,完成其本身作為敘事的任務[6]。
(二)在綜合電影及其理論研究和探索上,研究內容主要為電影的敘事學、中國電影史論觀、類型電影、微電影等
1.黃琳、徐興標在《數字媒體時代互動電影的敘事模式及其特征》中認為:互動電影借助媒體和電影技術構建了網狀和樹狀敘事模式,多樣的敘事變化沖擊著傳統電影敘事結構,靈活的敘事視角使觀眾既是欣賞主體,也是創作主體[7]。
2.虞吉在《“反叛與回返”:有關“第五代”轉型的史論審視》中認為:轉型所帶動的回返才是“第五代”真正走向成熟的動勢,延及整個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這一動勢和卓有成效的創作實踐則是主動接續與推進中國電影主流歷史進程的重要一環[8]。
3.范蓓、陳崢在《中國當代獨立電影:挖掘現實、尋找方法、建構風格》中指出:就中國獨立電影中的虛構敘事作品而言,中國獨立電影中每一部作品的題材選擇和風格形成,“可以歸納為四種動機與作品形式之間的互動,這四種動機分別是結構動機、寫實動機、藝術動機以及一種與其他電影類別和風格構成對話關系的所謂互文動機”[9]107。對于中國獨立電影的評價要放置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進行評價和觀照,正是在不同階段的中國獨立電影創作及其創作中閃現的“獨立精神”才為國內獨立電影的未來發展和回顧提供基礎和依據[9]。
4.楊尚鴻在《試論當代重慶“電影城市”的“異托邦”呈現》中以案例分析了重慶城市電影一方面用城市來解構電影另一方面又用電影去解構城市的美學特色,提出在對當代重慶“電影城市”生產和美學分析中,結合德勒茲和福柯理論從 “異托邦”影像角度研究的可行性[10]。
5.黃琳的《論象征影像系統與解構型影像系統》在分析電影藝術的象征影像系統中,指出電影藝術的先天性技術特征決定了其象征影像系統建構的不可能性。分析解構型影像系統中,指出電影藝術中非所有解構都為反思,非所有結構都為褻瀆,反思與褻瀆都是電影作為文化載體和影像話語系統的標志,從這個角度來看解構型影像系統發展推動電影藝術不斷進步[11]。
6.王英莉的《論重慶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征及流變》分析了重慶鄉土電影紀實風格中對個體與社會的關注和人本本真的美學風格主線[12]。
7.林詠在《一種新的電影美學的誕生》中指出華語的謎題電影其精神主旨是東方思維和哲學的外化,這一主旨將繼續引領華語謎題電影的創作[13]。
8.萬子菁在《微電影不微——自媒體時代廣告型微電影的商業價值》中指出:微電影的媒體價值不單體現在傳播方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對受眾影響力的較強指向性[14]。
(三)在數字藝術和動畫藝術的研究探索上,研究內容主要分為數字藝術美學、數字媒介關系、動畫史、類型動畫研究等
1.周宗凱在《別了,中國動畫學派》中認為“中國動畫學派”的概念已經成為歷史范疇,中國動畫的民族化構建非歷史文化樣式的沿用,其核心是以文化價值觀為內核打破“中國化”“民族化”表象的由量到質的歷程[15]。
2.李興亮、黃琳在《藝術文化視野中的數字藝術美學》中提出:用藝術文化的研究方法,將符合藝術哲學研究傳統的時代環境、民族心理等予以語境式研究是電影數字藝術美學研究的突破點[16]。
3.黎楊全的《數字時代藝術批評的空間轉向》提出面對“網絡社會”下藝術批評對網絡空間藝術現象的“失語”現象,藝術批評要在主體、方法與話語上調整自我的批評習慣,并作出相應“轉向”[17]。
4.王茜濡在《動畫影片生態倫理學實踐研究》中結合案例分析提出在動畫作品中傾注生態倫理觀,描繪人—社會—自然三者如何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從而使藝術作品在表現深切的社會意識、高度人文關懷上彰顯其學科藝術特質的重要性和可行性[18]。
(四)在新媒介和電視藝術研究上,研究內容主要分為新媒介美學、電視文藝等
1.黃琳、曾志剛在《新媒體藝術的美學特質》中提出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在突破傳統藝術的固定模式、創造新藝術表現形式的實踐中獲得大眾接受和認可,大眾化成為中國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和前景[19]。
2.李益、夏光富在《新媒介審美特性探究》中指出新媒介審美具備擬仿與虛擬,時空集聚與延展,便攜化,泛化與淺表化,融合與裂變,交互與互動五個顯著特性[20]。
3.王睿在《新時期重慶電視文藝發展研究》中提出重慶電視文藝創作發展思路應建立在以大眾文藝需要為出發點的本土多樣性表現和特色上,創作觀眾所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電視文藝節目[21]。
4.王昌文、唐雪蓮在《圖文傳媒的數字化審美形態研究》中提出數字化環境下的圖文傳媒呈現出圖為主文為輔、動態化的外在審美形態和世俗化的內在審美形態[22]。
除此以外,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在教育研究方面也有自身獨特的見解。
1.在影視專業教育與實踐性和通識性結合方面,彭吉象教授認為:當下影視專業教育具有院校和學生數量增加、跟國際接軌密切、跟產業結合密切的特點,其特點要求影視專業教育要與實踐緊密結合,要讓學生的藝術創作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性的統一。并根據電影制作技術突破帶來的電影美學觀的轉變來及時調整大學授課方向和內容,及時引入新出現的電影虛擬美學新觀念進課堂,做到理論更新與實時教學相結合。在影視通識教育上,彭吉象認為,電影學院的通識教育包括:其一,電影學院應該承擔面向全校的通識教育,普及一些電影電視的基本知識;其二,電影學院的學生(包括其他藝術類院校學生)的通識教育關鍵不在于學習技巧和知識,而在于審美升華、藝術鑒賞力和修養的養成,基本目標是要了解、懂得其他藝術門類[23]。
2.在戲劇戲曲學教育的協同創新方面,周小波教授認為:當下戲劇戲曲學的教育要在結合實踐性的同時,將教育創作成果推向社會,通過在教育中引入演藝院團的協同創新、優勢互補機制,推動教育成果的社會文化價值轉化,并在轉化進程中吸納世界優質教育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戲劇藝術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和創造。
3.在視覺文化背景下的視覺媒介素養教育上,秦紅雨老師、董小玉教授認為:當下媒介融合和視覺文化沖擊使得視覺文化教育成為必然,在視覺文化的教育過程中要處理好技術、藝術與人文的關系,要融合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雙重視域,要處理好文化原質性和異質性關系[24]。
4.在動漫教育的民族性與文化特質性方面,寇強副教授認為當前動漫教育對于地域文化元素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們在學習、借鑒國外動漫教育成熟經驗的同時,要注重在高校中引入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質研究進動漫教育,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質研究是我國動漫教育的核心,也是動漫自主創新的必要條件[25]。
(一)在綜合電影及其理論研究和探索上重視電影原理、電影史的研究。
1.重慶大學黃琳的《電影學原理》系統地闡釋了電影藝術的本質特征。在理清各學科藝術之間的根本區別之后,提出了作為“影像系統本體論”的核心論斷:電影藝術的表現媒介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根本任務是敘事。電影是一門以“運動的聲畫影像”為媒介的敘事藝術——這個論斷揭示了電影藝術的本質特征。敘事是電影藝術與先行的敘事性學科的聯系或共性;“運動的聲畫影像”的敘事是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
2.重慶大學龔艷的《漂移、改寫與再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區域電影之形成》把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50年代初的中國電影格局的演變研究放到冷戰時期的大背景之下進行考察,進而提出,中國電影版圖在這一階段逐漸分化為三個重要的區域:上海、香港和臺灣。而此后,即在隨后的“十七年”時期,中國內地電影業又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形成了“上海”“北京”“長春”三個重要的電影中心,獨創性地提出了中國電影發展格局的“兩次分化”的概念,從而較好地對冷戰初期中國電影版圖的區域性與差異性進行了概括。通過對電影人員、資源、企業、體制等因素的分析,并以此為出發點,描述了中國電影在冷戰初期的形態特征,為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今中國內地、香港、臺灣電影的形態差異和藝術特質提供了重要的參照點。正如論文標題中的三個關鍵詞 “漂移”“改寫”“再造”所標明的那樣,對這一特殊時期中國電影語言的裂變和分化過程進行了生動的極具凝聚力的概括。
3.重慶大學范蓓的譯著《世界電影史(第二版)》圍繞時間變化對電影媒介使用及其規范形成的影響、電影工業對電影媒介使用的影響、電影媒介使用與電影市場的國際趨勢關系等問題展開論述,通過系統性的對電影美學流派風格、電影藝術及大師、電影工業發展幾個方面的闡述,分析了百年世界電影主體歷程。
(二)在數字藝術和動畫藝術研究和探索上,主要研究內容有數字媒介美學研究、數字媒介跨界及關系研究、第三極文化研究、類型動畫研究
1.西南大學黎楊全的《數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轉型》將傳統“專家批評”與新生“草根批評”兩種不同批評的類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數字媒介下的賽博空間對文學批評場域的影響與轉變。通過數字媒介帶來的批評場域的結構性變化、從“個體與人群關系”角度分析批評主體的精神癥候與身份認同如何受賽博空間影響、賽博空間中的批評方法與解讀策略、專家批評與草根批評的不同話語風格比較及建構公共領域等四個部分的分析,闡釋了文學批評在數字媒介帶來的賽博空間影響下發生重大轉向,并形成專家批評和草根批評為主的新場域。
2.四川美術學院周宗凱的《動物結構及動畫表現》將動物分類學知識、動物結構表現方式及動畫表現方式匯編融入大量實例,為動畫創作和制作提供了大量參考;唐愚程的《動漫繪本工具箱》將印刷、出版、知識產權運用內容變成簡單的工具性查詢寶典;郭宇的《3D動畫模型結構模板及布線準要》角色設計的造型工作實例,從生物體本身的結構規律出發,總結出大量行之有效的角色模型創建方法,這些方法對類似生物角色的模型創建具有參考意義;師濤的《游戲美術策劃與制作》從基礎結構上勾畫出游戲美術策劃的基本框架,并從系統角度結合案例分析了游戲及創作。
3.重慶郵電大學李明的《第三極動畫文化研究》以“第三極文化”命題和理論體系構想為框架,根據研究的需要提出 “第三極動畫文化”概念,以“文化”的物質形態和觀念形態為主要維度對“第三極動畫文化”進行了系統考察。把第三極動畫文化的物質形態分為發端期、輝煌期、沉寂期、復蘇和轉向期、徘徊期與生態顯現期六個發展時期,對第三極動畫文化的形態演變進行了分析。并對第三極動畫文化的觀念形態、第三極動畫文化的民族軟實力、第三極動畫文化的“異養”與外拓現象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4.重慶郵電大學李益、唐學蓮、王睿、王昌文的《數字化媒介語境下的傳媒審美文化》分九個部分:數字媒介特征與變革趨勢;媒介變革與審美文化發展的關系;媒介數字化對受眾審美心理的影響;數字化媒介語境下的傳媒審美形態;擬仿世界的審美特性;數字媒介審美的時空集聚和延展效應;便攜化、泛化與淺表化特性;交互與互動特性;數字化媒介審美的深度融合與裂變特性等。論述了數字媒介中現實與虛擬的對話、真實與假象的對話、二元與非二元的對話等審美文化悖論現象,闡述了數字化媒介語境下的傳媒審美文化的新形態及其新特征,引導受眾在媒介革命中實現審美實踐的能動適應。
(三)在跨媒介及電視藝術研究上,主要內容為跨媒介融合、中國紀錄片發展、電視節目策劃研究
1.重慶工商大學殷俊的《跨媒介經營》對跨媒介經營的特征、規律進行了闡釋,并結合國內外實例對跨媒介經營的現狀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探討,進而對如何通過跨媒介經營來提升傳媒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論述,并指出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傳媒形態發展的必然態勢,媒介與媒介間的相互進入和滲透,帶來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的變化。
2.西南大學董小玉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媒介形象流變研究》以跨學科的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研究方法,將改革開放后不同媒介(報紙、電視、電影、文學作品、網絡等載體)中的“農民工”形象進行分析,從文化、社會的雙重維度,梳理并闡釋“農民工”媒介形象流變,為理清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商業、他者與自身、性別與權力等復雜關系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3.重慶大學王琦的《理想與現實的博弈:2001年至201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從紀錄片的生產和傳播的研究角度,將2001年至2011年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歷程看做一個從理念到實踐、從生產到傳播的動態的過程,將中國紀錄片自身的變化與中國大眾傳媒的變化和整個中國政治、經濟的演進以及世界整體局勢的變化結合起來,以發展和聯系的眼光對中國紀錄片的整體及其各個組成部分進行能動的分析和探討,通過2001年以后中國紀錄片所面臨的紀錄片終極目的與市場化探索之間的原則、自我價值實現途徑的博弈,總體性、綜合性地總結了國內十年紀錄片發展的可行性路徑,提出中國紀錄片的長遠發展在于正確處理市場化進程與紀錄片基本原則的關系問題。
4.四川美術學院徐靜君的《電視節目策劃》結合行業現狀,分析了電視的基本知識、電視節目的分類及其定義、各個類型的電視節目基本策劃方法等。
重慶市2013年至2014年戲劇影視學作品在創作、定型發行和展播展演中呈現逐步推進、穩步發展的趨勢。
相比2012年重慶電影總票房5.5億元的態勢,2013年重慶電影總票房上升到6.75億元,在2013—2014年重慶電影作品的創作和發展中,電影作品的題材由抗戰主旋律作品創作向娛樂性、多元化和多種題材轉變,形成電影作品的多元化創作特點,在兩年的創作、發行和展播中,不僅抗戰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取得創作豐收和社會認可,其他由重慶本土創作的青春勵志電影、喜劇電影、地域文化電影等也獲得較大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在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公映方面,有野夫編劇,重慶導演羅英執導,張永安作曲的抗戰情感電影《將離草》和反映涪陵本土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 《大順·1927》;在多元題材創作、公映方面有馬雍執導,劉先暢、劉訓編劇,重慶鼎盛影業公司、重慶保利萬和院線有限公司等聯合拍攝的原創青春電影《圣地渴望》;重慶作家冉見森、劉先暢等編劇,新生代導演劉彬杰執導,重慶艾瑞斯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和重慶天文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青春喜劇動作電影《窮途》;馬雍執導,潘富榮編劇,重慶嘉裕影業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發行的《青春. com》(公映);重慶本土創作的社會題材的劇情電影《深情約定》(農村支教的感人故事,導演大飛,編劇劉先暢,獲得2014年度國家電影精品專項資金)和在2012年獲得中國電影文學最高獎項“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獎的《爸爸的晚餐》(重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鄭正創作)。另外,一些反映地域特色的重慶電影也新鮮出爐,像《老劉的婚路歷程》(重慶電影家協會主席余紀擔任導演、編劇)和《黃連有點甜》(導演李紅翔)等,其中,由重慶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走過雪山草地》(導演王才濤)獲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此外,重慶青年電影人創作的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導演:四川外國語大學甘劍宇)、《醫院里的中國》(導演、編劇:西南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陳宇舟)獲得第八屆FIRST青年影展學生競賽單元最佳劇情片和最佳紀錄片兩項大獎,其中《小學雞大電影》成功入選第十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在2013—2014年重慶戲劇、戲曲作品方面,演出與創作以重慶市歌劇院、重慶雜技藝術團、重慶芭蕾舞團、重慶市話劇團、重慶市川劇院、重慶市三峽川劇團、重慶市京劇團以及各區縣文化館為主要力量。2013年重慶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獲得首演,原創話劇《幸存者》亮相全國話劇展演,重慶市川劇院排演的傳統川劇《玉簪記》首演,重慶市川劇院院長、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主演的歌劇《鳳儀亭》在加拿大首演,此外還有,重慶雜技藝術團創作的大型魔術情景劇《中國夢·重慶夢——夢幻奇觀》,重慶市話劇團新編話劇《大刺客》,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編排的《在金錢與理想的天平上》等,以上的諸多戲劇、戲曲作品獲得社會好評的同時,尤其是以歌劇《釣魚城》和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為代表的重慶市優秀劇作成績喜人。歌劇《釣魚城》榮獲第十四屆文華優秀劇目獎、文華劇作獎、音樂獎,榮獲“金孔雀綜合大獎”、金孔雀優秀編劇獎、優秀作曲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等6個單項獎及金孔雀組織獎;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參演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并被文化部、澳門民政總署確定在2014年“濠江月明夜”中秋晚會上獻演。另外,現代京劇《張露萍》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川劇《鳴鳳》榮獲第十四屆文華優秀劇目獎;小劇場話劇《7080》成功入選2013年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傳統京劇《三打陶三春》在巴黎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傳統戲曲節比賽中獲得本屆戲曲節最高獎——“塞納大獎”;話劇《幸存者》獲得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除上述劇作外,像原創話劇《幸存者》、音樂劇《城市叢林》、青春川劇《鳴鳳》、經典爆笑舞臺劇《烏龍山伯爵》、新編川劇《李亞仙》、情景歌舞劇《愛情天梯》、原創雜技劇《花木蘭》、川劇《灰闌記》、現代川劇《白露為霜》等都是代表我市這一時期創作水平的劇作,其中雜技劇《花木蘭》瞄準國際市場,遠赴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士、烏克蘭等國家完成逾千場商業演出,創中國雜技團隊海外商演最佳成績。
目前,我市戲劇與影視學碩士授予單位有四川美術學院設置動畫藝術理論與方法、影視藝術理論與方法兩個研究方向,重慶大學設置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數字媒體與動畫、文化創意產業管理五個研究方向,重慶郵電大學設置電視編導與制作、動漫創作與制作、移動數字媒體藝術三個研究方向,西南大學設置影視與戲劇創作理論與實踐、影視產業與文化傳播、電影美學與戲劇美學三個研究方向。其中由彭吉象教授牽頭的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含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與創意產業、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四個學科方向)被評為重慶市“十二五”重點學科,成為戲劇與影視學設立為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后我市在本學科建設上的又一突破。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的建設以表演、導演、戲劇影視文學、攝影、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服裝與化妝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8個本科專業(方向)為系統支撐,向跨學科相鄰方向(美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設計藝術學、美術學、音樂舞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管理學等)融合與發展,逐步與重慶區域傳統資源與學科發展相結合,形成學科發展帶動區域文化研究和影視教育發展的特色。
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獲得了長足的拓展和進步,為新設立的一級學科發展提供了更廣的支撐,具體有:
(一)四川美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實戰代實驗”指導思路下從協同創新的角度建設學科實踐教育平臺
2013年該校規劃的四川美術學院視美影視動畫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成為重慶市屬高校第11個國家級校外實踐基地,基地建設通過對校外實踐共同培養方案和教學目標的擬定,來實現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共建,并建立由學校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等構成的指導教師隊伍,積極探索戲劇與影視學學科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另外,像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中國西部高校動漫人才培養及產業助推主題論壇”等常規學科建設論壇平臺的建設也成為四川美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發展的推動力量。
(二)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理論與運用的結合性研究
在理論與運用的融合這一思路的指導下,該校此學科規劃的 “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在2013年正式成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以數字娛樂與交互技術、數字影視實驗美學、數字影視特效與數字表演三個板塊作為支撐,帶動數字特效、娛樂、表演、虛擬美學、仿真互動等課題的研究,通過支撐研究來探索電影電視和數字技術、游戲在生產制作、敘事流程、美學體驗、消費等方面的關系問題,通過藝術理論研究和技術運用研究的結合來建構影視藝術理論與科學方法。另外,像“國家移動終端原創動漫標準高級研修班”、愛奇藝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實習基地”、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與重慶電影集團的戰略合作平臺的建設進一步為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的系統性、高水平發展提供支撐。
(三)重慶郵電大學、西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實踐平臺的進一步延伸
重慶郵電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已有的重慶市數字傳媒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重慶市高等學校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實踐平臺的基礎上,通過與巴南電視臺共建實習基地探索面向社會傳媒人才的培養。西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以華語電影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為平臺進行了深入的電影教育和電影文學的研究。
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的重要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重大課題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和進展
近兩年,重慶市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重大課題的研究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和進展,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特別委托重大科研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1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重點項目4項。其中獲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1項。具體為:
1.四川美術學院周宗凱主持的《絕滅動物數字化復原及開發運用工程》,其研究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古生物中有“中國印記”的代表性物種進行復原,二是將近現代滅絕的動物進行復原,并進行相關技術研究。擬通過研究實現創建中國動物復原體系獨立知識產權及其內容產品的目標。
2.重慶大學彭吉象教授主持的《3D電影:新技術與新美學》,其研究以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為支撐,針對我國3D電影發展問題如3D軟件技術開發艱難與自主知識產權缺失,3D影視產業鏈不完整、產業資源亟待整合,3D影視作品帶來的新美學等進行分析并提出富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形成理論成果。
3.重慶大學黃鵬副教授主持的《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2010)》,其研究立足于普通歷史學視野下通過對于歷史學關鍵坐標的梳理,對西方和中國史學史進行經典研究范式考察,并在結合其他史學研究范式的基礎上,建構中國電影史學史學科的理論構架。
4.重慶郵電大學余志為研究員主持的《中西書寫體系的媒介認知效應研究》。
5.金燕副教授的《動漫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研究》。
6.何曉燕副教授的《中國電視劇海外營銷與傳播研究》。
7.張騫的《暴力電影對兒童內隱攻擊性影響的實驗研究》。
8.孫玉成副教授的《民國動畫教育考》。
9.西南大學虞吉教授的《中國電影“影像傳奇敘事”的原初性建構》獲得重慶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二)其他課題和成果的相關研究穩步推進
近兩年,我市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省(市)級課題與成果研究上也得以發展。據部分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4年項目獲批近40余項,其中重慶市教改重大項目2項,重慶市教改重點項目2項,重慶市教改一般項目2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2項,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大委托項目1項,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5項,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8項,重慶市教委科技項目2項,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項目1項,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四川省省級重點研究中心課題1項。出版著作、編著、譯著16項;發表研究論文233篇,其中SCI 23篇、CSSCI88篇(含拓展版)、ISTP 28篇、核心26篇。
綜合來看,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的建構、研究更為系統和豐富,取得了很大發展。
1.在原有基礎學科對于新學科特色優勢的明顯支撐下,形成較完備的學科體系,在電影、數字藝術及動畫藝術、新媒介及電視藝術方面實現跨學科研究。
2.影視藝術美學、數字藝術美學及其拓展跨學科研究成果特色優勢明顯,在影視實驗美學向數字、仿真、交互交融理論和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3.學科的國際、國內交流平臺建設取得發展,形成了具有西南區域特色的學科發展平臺。
綜觀2013—2014年重慶市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依然存在以下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由于本學科博士點缺乏導致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層次、水平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問題。
2.重慶市本學科建設的統籌發展和有效交流問題。
3.重慶市本學科發展規劃中的系統性、國際性學科交流與提升問題。
[1] 任晟姝.集思廣益求同存異——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儀式暨首次會議綜述[J].藝術教育,2013(9):41-43.
[2] 馬聰敏.2012年戲劇與影視學年度報告[J].文藝爭鳴, 2012(3):108-111.
[3] 余志為,彭吉象.從觀看到體驗——轉變中的3D電影美學觀念[J].當代電影,2014(9):176-179.
[4] 吳申珅,彭吉象.3D電影的美學進階:從視覺奇觀到觀念表達[J].現代傳播,2014(6):58-62.
[5] 楊尚鴻.3D電影:技術與藝術的悖論[J].當代電影, 2013(10):169-172.
[6] 袁海濤,黃琳.電影藝術媒介的演變:3D電影的任務、范式及反思[J].電影評介,2014(1):56-61.
[7] 黃琳,徐興標.多選擇多視角下的游牧敘事——數字媒體時代互動電影的敘事模式及其特征[J].民族藝術研究,2013(6):97-105.
[8] 虞吉.“反叛與回返”:有關“第五代“轉型的史論審視[J].當代電影,2014(12):55-60.
[9] 范蓓,陳崢.中國當代獨立電影:挖掘現實、尋找方法、建構風格[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4):105-115.
[10] 楊尚鴻.試論當代重慶“電影城市”的“異托邦”呈現[J].當代電影,2013(1):191-194.
[11] 黃琳.論象征影像系統與解構型影像系統[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1):73-78.
[12] 王英莉.論重慶鄉土電影的美學特征及流變[J].當代電影,2013(3):182-184.
[13] 林詠.一種新的電影美學的誕生[J].中國圖書評論, 2013(8):12-18.
[14] 萬子菁.微電影不微——自媒體時代廣告型微電影的商業價值[J].大眾文藝,2014(9):182.
[15] 周宗凱.別了,中國動畫學派[J].美術觀察,2013(4):20-21.
[16] 李興亮,黃琳.藝術文化視野中的數字藝術美學[J].當代電影,2013(10):179-182.
[17] 黎楊全.數字時代藝術批評的空間轉向——以動畫影片《紅色幽靈》和《魚的憂傷》為例[J].民族藝術,2013(3): 54-58.
[18] 王茜濡.動畫影片生態倫理學實踐研究——以動畫影片《紅色幽靈》和《魚的憂傷》為例[J].生態經濟,2014 (2):237-241.
[19] 黃琳,曾志剛.新媒體藝術的美學特質[J].民族藝術研究,2014(8):105-111.
[20] 李益,夏光富.新媒介審美特性探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28-134.
[21] 王睿.新時期重慶電視文藝發展研究[J].青年記者, 2014(5):89-90.
[22] 王昌文,唐雪蓮.圖文傳媒的數字化審美形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11):42-43.
[23] 龔艷,彭吉象.電影教育訪談[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3):1-6.
[24] 秦紅雨,董小玉.挑戰與應對:論媒介融合時代的視覺文化素養教育[J].現代傳播,2014(3):140-142.
[25] 寇強.基于地域文化導向的高校動漫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19-220.
責任編輯:羅清戀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Chongqing’s Drama and Film&TV Studies from 2013 to 2014
YAN Guo
(Film-Video-Animation School,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China)
From 2013 to 2014,Chongqing’s drama and film&TV studies have obtained new development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film&TV art theories,themain creation of film and drama,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s and research.These progresses help to conduc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ystem between the film,digital art and animation art,new media and TV’s art.Great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udy of the film&TV experimentswith digitization,simulation and interaction.
drama and film&TV studies;film study;television broadcasting;digital art;animation
J805
A
1673-8004(2016)03-0073-09
2015-12-08
閆國(1982— ),男,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