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全力推行農民工工資精準支付著力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為了全面做好農民工工資拖欠治理工作,長春市人社局出臺細化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將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作為中心工作加以落實,取得了顯著成果。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16〕1號)文件,隨后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16〕53號),對拖欠農民工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詳細研究國家和省政府文件精神的基礎上,長春市人社局聯合長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出臺了《長春市建設領域實名制銀行卡支付農民工工資管理暫行辦法》,并制定了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和吉林省《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實施意見》的25項具體措施。在全市建筑領域進行具體推進。同時,結合“兩學一做”下工地、普法宣傳送服務等活動,積極打造網絡信息互聯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現代傳媒手段,為農民工宣講權益保障政策,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增強宣傳效果,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活躍氛圍。設計印發了《長春市農民工權益維護手冊》及一系列宣傳海報,在全市范圍內進行了發放宣傳,累計發放各類宣傳品5萬余份。
為規范長春市建設領域勞動用工行為,杜絕拖欠農民工工資事件,在全市建筑領域全面開展“農民工工資精準支付”行動,實現對建筑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的“五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范圍內共規范工地218處,完成農民工實名制登記管理15494人,發放農民工實名制銀行卡6228張,累計通過實名制發放工資2.48億元,實現了規范后工地零拖欠。
(一)督導建設單位付款更加細致化。監督和指導建設單位加強對施工現場農民工的考勤管理,及時統計工程量,在核對施工企業提供的《農民工工資明細表》無誤后,按月將應付工程款中的工資部分按時存入指定銀行。在支付工程款時,將農民工工資支付清單作為撥付當月工程進度款的前置條件,若農民工工資未按合同約定付清,督導建設單位將應付工程進度款優先用于支付農民工工資。
(二)督導施工總承包單位管理更加制度化。施工總承包企業直接用工的,在農民工或班組進場后,由施工總承包企業負責進行實名制登記,建立《農民工登記臺賬》,簽訂《勞動合同書》或《建筑勞務作業班組(人員)集體勞動合同》,并依據《農民工登記臺賬》在設立“農民工工資支付專用賬戶”的銀行為農民工無償代辦個人工資銀行卡,工資卡須交由農民工本人保管和使用,由施工總承包企業編制《農民工工資卡清單》及發放記錄,監督工資卡發放。
(三)督導勞務分包單位統計更加專業化。工程建設涉及分包的,由專業分包企業、勞務分包企業按照農民工完成的工程量,認真編制每月的《建筑施工現場務工人員考勤表》和《農民工工資明細表》,并組織農民工簽字確認后報施工總承包企業審核,施工總承包企業向建設單位和銀行提供《農民工工資明細表》,辦理支付工資手續。施工總承包企業直接用工的,自行編制《建筑施工現場務工人員考勤表》和《農民工工資明細表》,組織農民工簽字確認后向建設單位和銀行申請辦理支付工資手續,并報人社部門備案。
(四)督導農民工工資發放更加規范化。從近年來欠薪案件情況看,轉包、分包現象普遍存在于建筑行業中,以往發生的欠薪案件,多是因為分包的包工頭集中領走工人工資,但又未能及時發放到農民工手中,造成發放的脫節。為了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長春市人社局通過實行銀行卡發放工資,確保實現“一對一”精準發放,將農民工工資發放程序規范化,保證農名工“一人一卡”、及時足額領取工資。
(五)確保政府監管更加科學化。為保證“農民工工資精準支付”行動的有序推進,長春市人社局將聯合建設部門進行有效分工,實現科學化監管。在具體工作中,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收繳、依據人社部門審核意見返還部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發放施工許可、對實行實名制銀行卡工程項目進行監督管理等工作。市人社局負責實名制銀行卡支付農民工工資的監督管理工作,并依據實名制臺賬認定發放職工工傷待遇,依法對建筑工地勞動用工情況進行檢查,組織對建筑工地勞動用工管理情況進行審核,依據《建筑工地勞動用工管理標準》進行綜合評定,提出農民工工資保證金調減意見,對不符合農民工工資保證金調減的建設項目,提出整改意見。
為了有效引導建筑企業誠信經營,逐步完善建筑施工企業勞動用工源頭預防、動態監管、失信懲戒相結合的制度保障體系,依據國家《關于推行企業勞動保障誠信制度的指導意見》和吉林省《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試行意見》規定的標準和程序,結合長春市誠信建設實際,堅持制度優先、嚴格程序、注重實效,出臺了《長春市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管理辦法》,并在各種媒體公布。根據《長春市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管理辦法》,將推行規范管理工作和誠信企業評價工作結合,通過誠信等級評定,將檢查過工地的建筑企業劃分出A、B、C三個誠信等級,將誠信體系建設情況與企業的社會榮譽和經營者個人利益掛鉤,采取定期巡查等方式加強分類管理,實行部門聯動,同時通過新聞媒體方式向社會公布誠信企業“紅黑榜”,讓誠信者得利,讓失信者失利,引導建筑企業進行守法經營,全面保護農民工各項權利,特別是基本的工資權益保障,在全社會營造出了誠信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