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特色產業發展良好
近年來,集安市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成效顯著。
一、特產經濟實現快速增長。2016年全市特產業預計實現總產值70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5%。特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左右。人參產業助農民增收作用最為明顯,2016年人參種植業預計實現產值14億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長20%。全市人參種植戶6200戶,戶均年收入近21萬元。僅發展非林地栽參項目,就帶動從業人員12000人,人均年收入3萬元。全市涌現出一批特產業專業鎮、專業村,致富帶頭人,青石鎮的山葡萄、秋皮村的林下參、清河村的香菇、果樹村的水果、地溝村的藍莓等遠近聞名。
二、標準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堅持參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按照“控制林地人參、大力發展非林地人參和林下參”的思路,目前,全市林地人參縮減至1.1萬畝,非林地人參發展到1.5萬畝,林下參發展到15萬畝。實行測土栽參,從源頭保證人參質量安全。建設長白山品牌原料基地2100畝。推廣人參規范化栽培技術,按照人參GAP技術規范種植的基地面積達到1萬多畝,占總面積的40%。集安市被評為全國唯一的人參標準化生產示范市。調優山葡萄品種結構,“公釀1號”從8000畝減少至3500畝,優良品種“北冰紅”從500畝發展到5000畝,全市山葡萄種植面積發展到2.1萬畝。制定了《集安鴨綠江河谷山葡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了架式改良試驗、示范、推廣等工作,引導種植戶由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共建立試驗基地3處,示范基地30處,示范面積達到2000畝。集安市山葡萄基地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三、龍頭企業培育成效顯著。全市人參加工企業發展到126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戶,省級3戶。康美新開河公司4000噸生產線正式投產,集安人參總加工能力達到1.5萬噸,躍居全國第一,可輻射帶動整個長白山人參產區。益盛藥業是國內為數不多實現人參全株開發的精深加工企業之一,“振源膠囊”、“心悅膠囊”等產品均實現了億元以上的單品種銷售收入。益盛漢參食品產業園實現開工建設。福海酒業、通天雅羅酒莊等企業相繼建成投產,全市山葡萄加工企業發展到18戶,總加工能力5萬多噸。紅五味、五味堂等企業開發了五味子系列產品。森源食用菌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揮出良好的帶動作用。
四、科技研發成果豐碩。集安人參研究所多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在非林地人參栽培技術、棚式改革、人參專用肥研制等方面取得科技成果三項,獲國家專利兩項、科技進步獎五項,選育人參新品種2個。益盛、新開河等企業的技術中心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振源膠囊、模壓紅參等多個產品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項目。人參食品研發工作取得較快進展,已申報糖、茶、飲料等人參新資源食品24種。新審定桃、葡萄、五味子新品種各1個。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廣泛合作,深入開展種植、加工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與中國農大合作成立了山葡萄酒研發中心,為集安葡萄酒產業建立了技術支撐。
五、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通過科技大集、陽光工程、專家講座等形式,組織開展了人參、葡萄、五味子、食用菌等栽培技術培訓,5年來累計培訓農民5000多人,發放技術資料上萬份,通過短信技術服務平臺發送技術信息3萬多條。為了探索推行持證種參制度,在全省率先開展了人參種植職業技能培訓,共培訓參農2000多人。5年來共向國家和省里爭取特產業項目21個,爭取專項資金2230萬元。
六、集安特產影響力不斷擴大?!耙媸ⅰ焙汀靶麻_河”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共有21種產品被批準為“長白山人參品牌”產品??得佬麻_河公司在人參文化宣傳上加大投入,“人參炮制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參傳奇”宣傳片在央視全年播出,52集大型動漫《參娃與天池怪獸》登陸央視及多家地方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多次對集安人參產業、集安鴨綠江河谷葡萄產區作了專題報道。清河人參市場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林下山參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到20多億元。集安山葡萄、草莓、藍莓、白桃等受到市場熱捧,集安特產知名度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