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縣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梨樹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級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去年以來,緊緊圍繞市委賦予的“四平振興,梨樹要率先崛起”的崇高使命,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導向,全面打響現代農業發展攻堅戰,“三農”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推動科技創新是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引擎。一是打造玉米種植“梨樹模式”。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在梨樹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研究,創建了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技術,形成了“有特色、可復制”的玉米耕作方式,今年3月2日,《農民日報》整版刊發了《非“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梨樹模式”》,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二是打造“梨樹現代農業綜合體”。借助中國農業大學技術優勢,整合農發、發改、土地、水利等涉農資金2.4億元,集中打造了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22公里精品環線”、“10萬畝多功能現代農業示范區”以及1000畝農業專家試驗基地在內的“現代農業綜合體”,為開展農業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打造“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充分利用“數字梨樹”升級改造的有利契機,在中國農大梨樹實驗站建立“智慧農業”指揮中心,通過數字手段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智能監控、智能預警、智能分析和在線指導,構建可追溯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四是打造“梨樹黑土地論壇”國際品牌。連續兩年舉辦“梨樹黑土地論壇”,邀請國內外院士專家及世界農業精英開展高端論壇,共商現代農業發展大計。通過發展泛論壇產業,爭取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資金4125萬元,英國牛頓基金會250萬英鎊現代農業發展研究基金也將大部分落戶梨樹。9月10日至11日,應“博鰲亞洲論壇”邀請,梨樹縣參加了以“未來農業——安全引領”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梨樹縣委書記陳志濤作了主旨發言。“梨樹黑土地論壇”正昂首走向世界。
認真落實市委“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部署,創建美麗幸福家園。一是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強化活動引領,結合“德興梨樹”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全力推進“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建設。全縣投入資金2000萬元,大力開展村屯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重點村部、休閑廣場及周邊環境建設水平,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二是著力打造特色精品環線。強化內涵挖掘,投資5200萬元,建設現代農業、綠色產業、生態宜居、文化精品等四條環線,重修“柳條邊”、重鑄“工匠魂”,建造農耕博物館、傳承農耕古文明,推動全縣“美麗鄉村”遍地開花。三是積極推進農村“五改”試點工程。采取農民出資為主、政府支持為輔等措施,積極推進以蔡家鎮蔡家村、馬家村為試點的“五改”和“陽光沐浴進農家”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農村生態環境極大改善、百姓盡享都市生活品質。
著重構建“三個平臺”,提升金融服務功能。一是建立縣域云征信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全面采集農戶信息,整合利用各行業信息,推動“數據孤島”與“云征信”中心無縫對接,通過對農戶耕地、住房、收入等38項基礎信息的綜合評價,確定農戶貸款額度,為農民貸款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以蔡家鎮為試點的農戶基本信息采集和信用評定工作全面完成。二是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立統一規范的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讓農村土地、林地、大型農機具等都能依法進行抵押、登記和交易,推動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互融互通,為農民開展物權融資提供了堅強保障。三是建立完善的涉農保險平臺。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保障,縣政府與四平人保財險、縣物權融資公司共同開發“政企保”組合產品,這樣出現貸償先由保險公司代還,消除了銀行的后顧之憂,解決了農民必須等土地流轉后才能償還銀行貸款問題,收到了農民得實惠、金融得發展、政府得民心“一舉三得”的社會效果。
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引導種植業向青貯玉米、飼草料、雜糧雜豆方向調整。今年,調減玉米播種面積20萬畝,增加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面積,圍繞發展特色種植業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加快發展園藝特產業。擴大園藝特產業發展規模,園藝特產播種面積達到48萬畝,大力發展棚膜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圍繞拓寬致富渠道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全力抓好畜牧業生產。引導養殖合作社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規模經營,使畜牧業進入了良好的發展狀態。上半年,全縣畜牧小區總數達到530個,生豬飼養量達到251萬頭,在全省遙遙領先,全縣農民人均畜牧業生產增收1647元。四是積極推進勞務輸出。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能力,支持農民就地、就近向農村第二、三產業轉移就業,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有效輸出。上半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25萬人,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