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海市大豆生產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
大豆在國內外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居食用油首位,貿易量很大。近年來,主要受單產不穩、產量低(一般情況下為100~160 kg/畝)等因素影響,凌海市的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15年良種補貼核實面積僅為8 505畝,占良種補貼總面積的0.6%。為此,國家準許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從2014年開始試點啟動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直接對農戶進行補貼,有效保障農戶基本收益,有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穩定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同時通過輪作倒茬、糧豆間作等措施,可利用大豆的根瘤菌固氮來改良土壤,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著國家公布的大豆目標價格低于農民預期,存在著玉米和大豆爭地的矛盾,只有種植效益相當時,大豆種植面積才會相對穩定。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大豆產量偏低。下面從產量低的原因入手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1.1 品種更新慢,部分品種使用時間長。大豆品種是常規品種,品種育成后往往應用多年,更新速度慢。現在凌海市大豆種植品種有10余個,基本上是鐵豐系列、遼豆系列、開育系列等。有些老品種由于種植多年,種性退化,抗病性降低,導致產量不高。如開育10、遼豆10、鐵豐29等品種種植已有十多年的時間,現在還有少量面積。
1.2 栽植密度過大。據調查,大豆有50%~60%的面積留苗多,密度大,在2萬~3萬株/畝,嚴重超過適宜密度。其原因是傳統種豆方法播量大,每畝播量8~10 kg,出苗后不間苗。由于密度過大,植株間通風透光不良,光合效率降低,導致大量花莢脫落,甚至出現倒伏現象,造成減產。
1.3 田間管理粗放。大豆施農肥面積僅占20%~30%,隨種入田施化肥的面積在80%左右,花期追肥只占20%左右。另外,有部分農民放棄傳統的鏟趟模式,在追肥時只是將化肥撒在壟側地表,不再進行深趟入地,不但浪費資源也污染環境。因施肥不科學,在大豆幼苗期,根瘤尚未開始固氮之前缺肥,抑制幼苗生長,對以后的根瘤固氮不利;在開花末期,大豆固氮量達最高峰,大豆體內氮化物大量流向種子,根瘤菌缺少碳水化合物的供應,固氮能力開始減弱,此時缺肥對產量影響也較大。
1.4 防治蟲害不及時。大豆蚜蟲、紅蜘蛛多數年份發生較重,由于防治不及時,有的根本不防治,被害植株嚴重時會造成莖葉卷縮,植株發育陷于停滯狀態,分枝和莢數顯著減少,每年減產約占10%左右。大豆食心蟲是影響大豆產量和質量的主要蟲害,在生長后期,食心蟲幼蟲食害豆粒,每年防治面積只有50%~60%。
1.5 大豆重茬地塊多,病蟲草害嚴重。重茬大豆植株表現生長遲緩,株矮葉色淡,根系發育不良,根系降低,根瘤減少,固氮能力下降,植株生長受抑制。此外,大豆的伴生雜草、菟絲子、蘭花草等也危害加重。
2.1 選地整地
2.1.1 茬口選擇不重茬、不迎茬。民間老話說“油見油,三年愁”,重茬、迎茬對大豆的影響主要是:生長遲緩,葉色變黃,容易感染病蟲害,植株矮小,結莢少,籽粒小;產量顯著降低,大豆重茬減產幅度為11.1%~34.6%,迎茬減產5%~20%。主要原因:以大豆為寄主的病害容易蔓延,如胞囊線蟲病、根腐病、細菌性斑點病、黑斑病、立枯病等;危害大豆的害蟲如食心蟲、蠐螬等也愈加猖獗;大豆根系的分泌物(如脫落酸)能抑制大豆的生長發育,降低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上茬作物生產期間施用過除草劑阿特拉津或殺蟲劑涕滅威等高毒或代謝物高毒農藥的地塊不能用于種植大豆。
2.1.2 整地。秋整地可秋雨春用,同時接納融化的雪水,增加蓄水保墑能力,防止春旱。地表解凍10 cm時抓緊進行春整地,減少土壤水分散失。春整地宜早不宜遲,以頂漿打壟為宜。整地標準:滅茬后的根茬長度不超過6 cm,耕深為18~20 cm,耕深一致,不漏耕,不重耕。耙深14~16 cm。土壤細碎,不漏耕,不拖堆。起垅要求50 m壟長直線誤差±5 cm。壟體壓實后壟溝到壟臺的高度為18 cm左右。
2.2 施足基肥。每畝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000~3 000 kg,因土壤肥沃程度而異。每畝施磷酸二銨8~10 kg和硫酸鉀10 kg;或三元復合肥(氮、磷、鉀有效成分各占15%)10 kg。
2.3 品種選擇。根據當地無霜期和栽培條件選擇品種,主要有遼豆15、遼豆23、鐵豆37、鐵豆39、鐵豆40、錦豆37等。采用機械和人工對種子進行粒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損粒及雜質,使種子達到一級良種的指標,即:純度不低于98%,凈度不低于97%,發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播種前5~15 d內,在天氣晴朗時,將豆種攤放在陽光下晾曬3~4 d(次),攤曬時,豆種厚度3~4 cm,需經常翻動。
2.4 種子處理
2.4.1 種子包衣。用含多菌靈、福美雙的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陰干后裝袋,可防治苗期根腐病;選用35%多克福種衣劑包衣可防治一代胞囊線蟲。2.4.2農藥拌種。用50%辛硫磷乳油或25%辛硫磷微膠囊拌種,藥、水、種子比例為1∶40∶500,可防治地下害蟲蠐螬、螻蛄和金針蟲等。
2.4.3 微肥拌種。每千克豆種用1.5 g鉬酸銨,溶于水中,用液量為種子量的1%,均勻灑在豆種上,混拌,以提高固氮能力。根瘤菌拌種可增加大豆根系的結瘤量,提高固氮能力。
2.5 播種
2.5.1 播種時期。春季耕層5~10 cm地溫穩定通過8℃時,即可進行播種。除溫度外,土壤墑情也是限制播種早晚的重要因素,土壤墑情好有利于出苗整齊。一般在4月20日~5月10日前后為大豆適播期。
2.5.2 合理密度。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熟品種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清種行距50 cm,穴距21~26 cm,每穴留雙株。根據試驗結果,遼豆15最佳密度為1.1萬~1.2萬株/畝,鐵豐35最佳密度為1.1萬~1.3萬株/畝,鐵豐37最佳密度為1.0萬~1.3萬株/畝。
2.5.3 播種方式。一般每畝用種量3.5~4.0 kg,因種子大小而異,不可超過5.0 kg。每穴3~4粒,播后立即覆土、鎮壓連續作業,一次完成。覆土深度5 cm,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
2.6 田間管理。俗語說:“田間管理如繡花,功夫越細越到家”。因此,精細、規范的田間管理,對大豆高產意義重大。
2.6.1 定苗。在大豆第一片復葉展開后及時定苗,按計劃密度和植株田間配置方式一次定苗。間苗時拔除小苗、病苗、雜苗,留大苗、壯苗、純苗。條播地塊采取“一字形”定苗,也可“之字形”定苗;穴播地塊按雙株留苗。缺苗的地方可采用“借苗”進行彌補,但每穴留苗不能超過3株。
2.6.2 中耕除草。出苗后進行鏟趟除草,在除草同時也達到土壤增溫、保墑的作用,促進大豆根系發育,提高耐旱、抗倒能力。第1遍鏟趟在幼苗第一片復葉展開時進行;第2遍鏟趟在苗高10 cm左右進行,深度12 cm;第3遍鏟趟在封壟前進行,培土達到第一復葉節。第3次中耕主要是破除板結層,消滅雜草,防止倒伏,有利于排水。
2.6.3 生長調控。苗期要防止土壤水分過多帶來的不利影響,適時鏟趟可提高地溫,調節墑情,改善土壤通透性,促進大豆根系發育,提高耐旱、抗倒能力。花期長勢較弱,要進行根際追肥,結合最后一次趟地,每畝追施硫酸銨6~10 kg(或尿素3 ~5 kg),撒在大豆植株一旁地面,趟地培土將其掩埋。或噴施生長促進劑,每畝用15 ml云大120,兌水30 kg噴霧。對于長勢過旺的噴施生長延緩劑,在大豆初花期,每畝噴施15~20 mg/kg的矮壯素30~40 kg。鼓粒期每畝用尿素500 g、磷酸二氫鉀100 g、硫酸鉀15 g兌水35 kg,進行葉面噴施,可以起到延遲葉片衰老,增強光合作用、增加產量的作用。
2.7 病蟲害防治。大豆病害有30余種,主要為花葉病毒病、霜霉病、孢囊線蟲、細菌性斑點病、紫斑病等。主要蟲害有蠐螬、螻蛄、大豆蚜蟲、大豆食心蟲等。
2.7.1 大豆病害防治。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藥劑拌種。大豆30余種病害中,由種子帶菌引起的占60%左右,藥劑拌種能減少病害侵染源。三是選種時清除病粒,選用無病種子。四是及時中耕除草,排除積水,增施磷鉀肥可提高抗病能力。五是采取合理輪作,收后深翻。六是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時,藥劑應混合交替使用,推遲病害的抗藥性。
2.7.2 大豆蟲害防治。主要是大豆食心蟲,其危害特點是以幼蟲蛀入大豆莢內食塞豆粒進行危害。防治措施:食心蟲發蛾高峰期一般在8月8~15日,在成蟲的發蛾盛期,豆田有成團飛翔現象,可用玉米軸毒棒熏蒸法防治大豆食心蟲,具體做法是:將一個玉米軸掰成2~3個小軸,每個小軸一端用方便筷插上,另一端用泥封住,插方便筷的一端用注射器注射80%的敵敵畏乳油2~3 ml,用泥封住針眼四周,將毒棒插到地里,每畝50個。在成蟲高峰期后5~7 d內進行幼蟲防治,用20%氯氰乳油或2.5%功夫乳油2 000~4 000倍液噴霧防治。
大豆收獲過早,籽粒含水量也大,不但影響產量、降低質量,也不利于貯藏;收獲過晚,豆莢崩裂,散落地里,造成無謂減產。因此,要適時收獲。凌海市大豆收獲適期為9月25~30日,最晚不能超過10月上旬。一般要等大豆落葉后種子含水量降至13%以下時進行收割,以便貯藏。
121200遼寧省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王成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