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興安嶺東南部山地森林分類經營模式
模式區位于黑龍江省中部的鐵力市,處于小興安嶺南部低山丘陵與松嫩平原東部邊緣交界地帶,總面積6 620 km2,林區面積4 630 km2。境內多山,海拔190~1 429 m,年均氣溫1.2℃,無霜期128 d,降水量630 mm。地形、地貌復雜,土壤種類繁多,有8個土類,39個土種。植被屬小興安嶺植物區系,地帶性植被是紅松針闊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有紅松、云杉、冷杉、樟子松、落葉松、水曲柳、黃波羅、核桃楸、樺、榆、椴、色木槭等喬木樹種,榛子、忍冬、杜鵑等灌木樹種。現有林地面積1.73萬hm2,總蓄積89.5萬m3,用材林面積1.45萬hm2,占有林面積的83.7%;中、幼齡林面積1.13萬hm2,占有林面積的77.8%。野生動物主要有熊、鹿、麝鼠、野豬、林蛙等。
根據森林的用途和生產經營目標,將林地劃分為重點生態公益林、一般生態公益林及商品林。針對不同林分實施不同的經營策略。
2.1 經營策略。重點生態公益林以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為主,禁止一切采伐活動,同時對區域內的宜林地、未成林地采取以封育為主,造林為輔,適地適樹、喬灌結合的方式恢復森林植被。對一般生態公益林,以恢復、保護和培育天然林為重點,改善現有的林種、林齡和樹種結構,通過撫育間伐、補植等措施培育大徑材,對商品林中的人工林堅持定向培育、細致整地、合理密度、適時撫育、效益優先的原則,選擇適宜的樹種造林。林分改建以提高林分質量和林分生產力為目的,進行補植、綜合改造。
2.2 撫育間伐。森林撫育間伐主要包括透光伐和疏伐。在特殊條件下,進行拯救伐。
2.2.1 透光伐。在幼林期的后期進行,以調整林木組成和密度為主要目的。該階段林分接近郁閉,密度大,天然喬灌木妨礙目的樹種的生長。主要目的是調整林分組成,同時清除過密、形質不良、生長落后的個體。透光伐的實施方法通常有三種:一是全面撫育,對抑制目的樹種生長的其它喬灌木樹種進行全面伐除。適用條件是經營條件好,目的樹種分布均勻,占優勢的情況。二是團狀撫育,目的樹種分布不均勻或數量較少時,只在目的樹種集中分布的群團內進行。三是帶狀撫育,將林分按照一定的間距劃分成若干帶,在帶內進行撫育,清除非目的樹種(帶寬1~2 m,保留帶3~4 m)。適用于經營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目的樹種均勻,林分面積大的條件。
2.2.2 疏伐。疏伐(生長撫育)是指自壯齡林后至成熟主伐利用前一個齡級內,為解決目的樹種個體間的矛盾,在林分內定期、重復地伐除部分林木。疏伐目的是促進保留木的生長,提高林分質量,縮短林木的培育周期。獲得部分間伐材,滿足多種規格木材的需求,提前獲得部分經濟回報。
2.2.3 拯救伐。拯救伐是伐除由非競爭原因致死或瀕死的林木,實現其價值,并保護其它林木的撫育間伐措施。包括對受損、瀕死或已經死亡的有價值林木的采伐。衛生伐可視為拯救伐的一種,伐除已經或將被病蟲侵染的林木,制止病蟲害蔓延,保護未侵染木。
2.3 規劃調整。全市森林面積由目前的1.73萬hm2增加到2.48萬hm2,木材產量由目前每年的0.7萬m3調減到0.2萬m3,森林蓄積由89.5萬m3增加到132萬m3,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采伐比例由7:3調整到3∶7。同時加大造林和管護力度,到2010年,全市森林資源得到基本恢復,重點公益林區的林地全部實現造林綠化,逐步實現木材生產由采伐利用天然林為主,向經營利用人工用材林、速生豐產林的轉變。
通過分類經營,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被率由14.6%提高到20.9%,使一些珍稀的野生動物、植被資源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增加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地表徑流量大幅減少,增強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的環境保障。同時,實施分類經營后,通過集約經營、定向培育,大大提高商品林的生長量和林分質量,縮短培育周期,每畝蓄積量由4.5 m3提高到6.3 m3;落葉松的主伐年齡由41年縮短到25年,楊樹主伐齡由31年縮短到15年,經濟效益明顯增長。
本模式適宜在小興安嶺各林區推廣。
150411黑龍江省賓縣林業局大泉子林場
馬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