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改麗,華宇婕,姚 悅,韓瑛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上海 201900)
?
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中的應用
趙改麗,華宇婕,姚 悅,韓瑛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上海 201900)
摘要:目的 探討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4年1—6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需轉出重癥監護室的患者21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模式交接;觀察組根據標準化溝通模式制訂患者轉出交接表格,內容包括生命體征、置管情況、特殊病情與治療等。比較兩組患者轉出期間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護理書寫不完整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轉出交接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與護理文件書寫不完整情況均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轉運前后,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平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標準化溝通模式的應用,規范了患者交接流程,提高了轉出交接的安全性。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轉出交接;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
在監護室工作中,護理人員需根據醫囑將病情已經平穩的患者從重癥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護士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全面交接,是保證護理工作連續性的重要環節[1]。根據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的研究,執行標準化的交流溝通,可以有效提高交接質量,減少或消除交接過程中安全隱患的發生[2]。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是衛生保健組織中應用的有效促進交流溝通的一種技術,S(situation)現狀;B(background)背景;A(assessment)評估;R(recommendation)建議。此涉及信息溝通的每一個環節[3]。為了確?;颊咿D出交接環節的準確完成,確保患者交接環節中的安全。我科于2014年1月應用標準化溝通模式進行監護室轉至普通病房患者的交接,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對象 選取2014年1—6月在我院需從重癥監護室轉至普通病房的患者2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8例。觀察組中,男58例,女50例;平均年齡(57.0±6.4)歲,其中,轉運至胸外科28例,心內科13例,普外科32例,呼吸科6例,骨科18例,神經外科11例;對照組中,男61例,女47例;平均年齡(55.0±9.5)歲,其中轉運至胸外科31例,心內科12例,普外科28例,呼吸科4例,骨科22例,神經外科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轉出交接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由重癥監護室轉出到普通病房以傳統的口頭交接模式為主。由重癥監護室醫師開具轉出醫囑,責任護士電話通知普通病房接班的護士。責任護士填寫轉出記錄單,主要內容包括:患者姓名、住院號、年齡、診斷、輸液情況和患者物品。與患者交流后,由責任護士攜帶病歷和患者物品與工勤人員一起將患者由重癥監護室轉到普通病區。到普通病區后與病區護士進行面對面口頭交接,內容主要患者姓名、手術名稱、輸液、導管固定以及簡要護理要點等。交接無異議后,雙方在全院通用的轉運交接記錄單上簽名,患者轉科交接工作完成。
1.2.2觀察組 患者由重癥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采用標準化溝通模式交接。
1.2.2.1制定護理交接記錄單 現狀:告知患者一般資料,如姓名、床號、年齡及想要溝通的問題等。背景:表明患者的基本病情,說明住院日期、診斷、病史、手術名稱、術后天數和血流動力學的指標,目前病情、癥狀、體征、最近檢測的數據和檢查結果,目前治療原則、特殊用藥以及使用儀器情況等。評估:對目前患者的資料做出專業評估,重點在于溝通患者最近的生命體征狀況和所觀察到的異常改變狀況。建議:溝通后續治療和護理方向[4]。
1.2.2.2護理交接記錄單的應用 采用表格式,將需要交接的信息設計為選項式,主要采用打鉤方式完成,少數不能打鉤的內容,如生命體征、護理評分、置管深度、引流情況、特殊病情、特殊治療和護理建議等,采用簡單書寫的方式完成。
1.2.2.3實施步驟 重癥監護室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開出轉出醫囑后,責任護士首先電話通知病區接班的責任護士做好準備工作,并通知患者的家屬。重癥監護室護士對患者進行轉科健康教育,整理患者用物,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填寫轉出護理交接記錄單。而后,由責任護士和工勤人員共同將患者推至病區;雙方對患者實行兩次身份確認,根據護理交接單記錄項目逐項進行詳細床邊交接,接班者對所有信息確認無誤后簽名確認,交接班結束。
1.3效果評價 ①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口服藥未按時服用,檢查未按時完成,儀器運行故障(如心電監護儀、臨時起搏器、微量輸液泵等),導管堵塞/滑脫以及輸液脫出/滲漏而導致的不良事件。②護理文件書寫不完整發生情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床號、姓名和住院號等)遺漏,護理記錄(壓瘡風險、跌倒風險、管道風險、生活自理能力評估、疼痛評估)及其他。③轉運過程中生命體征改變情況。包括脈搏改變、呼吸改變出現呼吸頻率及呼吸形態改變和血壓改變[5]。于轉出前10 min測量1次,轉入后10 min內測量1次。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兩組間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兩組間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1兩組患者轉出交接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見表1。
2.2兩組患者轉出交接中,護理文件書寫不完整發生情況 見表2。
2.3兩組患者轉運過程中生命體征改變情況 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轉出交接中護理文件書寫不完整發生情況

表3 兩組患者轉運過程中生命體征改變情況
3.1標準化溝通模式有效規范了交接流程 護理安全是實現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是規范和減少醫療事故及糾紛的重要環節[6]。重癥監護室患者的特點具有手術大,手術時間長,術后留置導管多,藥物使用要求高,監測儀器使用多,術后并發癥多,突發病情變化快,需記錄的護理記錄單復雜及患者和家屬的情緒焦慮等等。因此,在患者轉運過程中任何一個小的環節出現問題,后果都會很嚴重。標準化溝通模式中,通過制定的護理交接記錄單的運用及標準化的流程,確保了患者轉出的安全性。轉運前護士按照護理交接記錄單,對患者進行充分的病情評估,避免遺漏現象發生。交接過程中按照標準化溝通程序,對各項內容進行逐一交接。表1顯示,觀察組使用標準化溝通模式設計的護理交接記錄單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由于患者的病情復雜多變,移動患者有著較高的風險,在院內轉運途中極易發生意外,或者引發其他的并發癥[7]。標準化溝通模式在轉出過程中,責任護士通過評估,已經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因此轉運過程中,護士能有重點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同時有效評估患者并發癥的高危因素,及時預防轉運過程中的高危因素。表3顯示,觀察組患者生命體征改變情況(脈搏、呼吸、血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標準化溝通模式的應用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規范交接流程,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及高危因素的發生,保障了患者轉出過程中的安全。
3.2標準化溝通模式促進了信息的有效溝通 臨床實踐中,交流方式的差異往往導致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障礙。因此需要標準化、結構化的交流方式來改善溝通問題。標準化溝通模式主要是在護理人員之間通過標準化,結構化的方式提供正確有效的信息,使得溝通中的信息有條理,不遺漏。患者信息的順利交接是患者安全過渡并接受良好后續治療和連續性護理的首要因素[1]。監護室轉出患者交接班內容繁瑣,以往的交班方式隨意性很大,常常會出現交班時信息交接不清,文件書寫遺漏等現象,增加了護士間的矛盾。表2顯示,兩組患者轉出交接中,護理文件書寫不完整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實施標準化溝通模式,規范了交接流程及交接內容,明確了交接雙方責任,交接雙方準備充分,信息明確。其中護理交接記錄單,采用表格式便于信息的交流,增強服務時效,促進信息的有效溝通。
標準化溝通模式可以減少重癥監護患者轉出交接中不良事件發生,保障轉運交接的安全。同時促進護理團隊有效溝通,凸顯優質護理服務內涵,提升護理品質。
參考文獻:
[1]羅丹,周立.ICU患者轉出過渡護理的國外研究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6):445-447.
[2]Riesenberg LA,Leitzsch J,Little BW.Systematic review of handoff mnemonics literature[J].Am J Med Qual,2009,24(3):196-204.
[3]何建茹.院內轉運交接患者存在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現代護理,2003,9(4):284-285.
[4]Boutilier S.Leaving critical care:Facilitating a smooth transition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7,26():137-142.
[5]鄧惠萍.急診病人的院內安全轉運[J].齊齊哈爾醫學報學報,2003,24(7):804.
[6]陳進文,陳幻,何芳.ICU護理風險管理對低體重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術后監護質量影響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 (10):873-875.
[7]江衛平.急危重癥病人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4(2):144-145.
Application of SBAR communication model in transfer out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Shanghai Third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1900,China)
ZHAO Gai-li,HUA Yu-jie,YAO Yue,HAN Ying-t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 (SBAR)communication model in transfer out of intensive care unit(ICU)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216 cases who needed transfer out of ICU were selected from Shanghai Third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4.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 =108)and observation group(n =108).The routine transfer model was adopt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BAR communication model was adopt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ccording to SBAR communication technique,a transfer-out checklist and standardized transfer-out procedure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 were applied.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events during transfer-out,incomplete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and changes in vital signs during transfer-ou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BAR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could standardize the transfer-out procedure for ICU patients,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ansfer-out.
KeyWords:Intensive care unit;Transfer out;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 (SBAR)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趙改麗(1977—),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
收稿日期:2015-10-0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399(2016)01-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