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
中
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先生的新著,《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對東亞合作的研究、參與和思考》(以下簡稱為《之間》),與其之前諸多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之間》是中國社科院“中國戰略家叢書”推出的第一部作品,也就是說,本書更突出作者作為中國當代戰略家的身份特點,在學術權威性的基礎上,更重視戰略思想性、政策應用性和個人實踐性。
本書的特點均體現在其長達22個字的書名當中,并歸結為一個主題,即張蘊嶺先生的戰略思想——“東亞合作觀”。羅伯特·羅蘭說,“只有合作才能拯救人類”。而張蘊嶺先生的東亞合作觀,是他堅信“東亞地區只有通過合作才能走向穩定與繁榮”,東亞合作的“理想”是指東亞共同體建設,“現實”是指建設中的矛盾和困難,從現實到理想要通過務實合作實現。“我堅信,東亞國家之間不管有多少矛盾和分歧,不管合作進行的道路有多么曲折和艱難,只要大家堅持合作,規避對抗,讓合作成為主導趨勢,東亞就有希望,就有美好的未來。”在此觀念下,作者長期親歷東亞合作的緣起發展,發掘東亞合作條件,改進東亞合作方式,培養東亞合作人才,建立東亞合作網絡,堅定東亞合作理想,并致力于東亞合作觀向更廣闊的周邊區域擴展。本文嘗試對作者東亞合作觀的發展演進,做一簡要整理述評。
從開放觀到合作觀
張蘊嶺先生的東亞合作觀從無到有的第一步,是從開放觀到合作觀的演進。作者并非一開始就研究東亞合作的,而是從全球化和區域化的研究中順勢而來。
《之間》開宗明義就是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和區域化兩大潮流。這是因為,作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世界經濟的開放發展問題,也就是全球化方面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中國實施開放發展政策的理論根據。之后,作者的研究領域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從關注開放,轉向強調開放條件下的地區合作。作者的區域化研究從歐洲入手,系統觀察與學習歐洲區域合作的先進經驗。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區合作大潮的興起,作者又將研究重點轉向區域合作相對落后但方興未艾的亞太地區。20世紀90年代初期,作者籌建了中國第一個APEC政策研究中心,為政府部門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作者也特別重視作為區域化基礎的國別研究,比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催生東亞地區合作后,作者開始與諸多東亞國家的學者同仁及政府官員一起,將更大精力投入東亞合作的研究與實踐,至今將近20年,占其學術生涯的一半時間。總之,亞太和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相對于歐洲和北美地區起步晚、發展慢,是在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大潮之下應運而生的。由此來看,作者的治學范圍遠不局限于東亞區域合作,但其傾力最久,成就最大,介入最深的是東亞合作。
從理想主義色彩
向戰略性演進的東亞合作觀
作者的東亞合作觀在東亞合作的實際進展中豐富完善,趨于成熟,迄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7年以后到2004年左右。期間,東亞合作因亞洲金融危機而快速發展。作者的東亞合作觀富有理想主義色彩。
作者作為“東亞共同體”藍圖的共同設計人之一,對東亞合作的愿景設計是“東亞共同體”。作者參與和引領東亞合作的理念設計、愿景規劃和政策制定,他先后參加了“東亞展望小組”、“中國—東盟自貿區聯合專家組”,“東亞自貿區可行性聯合研究專家組(10+3)”,以及大量國內外政府咨詢,“一軌半”(官學)和“二軌”(學界)會議等,致力于國內外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對接,內容幾乎涉及東亞合作的各個領域。比如,作者提出,中國構建自貿區的首選是東盟,應當把東盟視為整體,把中國—東盟視為整體,這些主張與中國政府的主張不謀而合,其他國家紛紛效仿,開啟了東亞合作的快速發展期。作者曾一度感慨,“當時整個東亞刮起一股推動區域合作的旋風……著實感到興奮”。
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東亞峰會成立后到2010年左右。期間,東亞合作的內部矛盾顯現,中日競爭加劇,東盟合作意愿不強。作者的合作觀趨于現實性、平衡性、務實性。
現實性體現在作者對東亞合作困難矛盾的深刻認識。東亞合作的發展遭遇結構性矛盾。在東亞自貿區問題上,中國主推10+3方案,而日本主推10+6方案。中日爭執不下,東盟則更關心自身的一體化建設,東亞合作遭遇困境。“我曾認為,借鑒歐洲法德和解的經驗,把中日兩國放在一個區域合作框架里,就可以拉近距離,增進和解,推動合作。看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
平衡性體現在作者對東亞合作未來發展前景的預判。一方面,作者感覺到未來東亞合作困難重重。“當共建共同體的合力減退,在實際的發展中形成了多條、多線、多機制并進,東亞合作進程仍以多種方式推進,特別是在自貿區構建和金融合作領域,合作的意愿仍然很強”,但是東亞合作在總體進程上,似乎越往前走,疑問越多,困難也越大。另一方面,作者又特別鼓勵東亞合作應該攻堅克難。如今,東亞共同體似乎只剩下一種“理念”,一種不可舍棄的“精神”。原來紅紅火火的“東亞共同體建設運動”看來也有些偃旗息鼓了。盡管人們談理想少了,但是基于現實的努力并沒有停下來,各國還是以務實的態度與合作的精神盡力推進區域合作進程,尋求各種可行的行進路徑。
務實性體現在作者對東亞合作具體路徑的探索。作者認為,在實踐上,東亞合作的“務實的功能性構建替代了統合的區域機制構建”。在此背景下,鑒于中國主推的10+3較難推動,東盟國家更傾向于日本主推的10+6,中國也調整了參與策略,采取務實立場,作者本人也參加了日本主導的10+6研究專家組(即“東亞緊密經濟伙伴關系可行性聯合研究專家組”)。2010年,中日關系改善,兩國聯合提出推進東亞自貿區建設的倡議。
第三個階段是2009年美國加入并主導TPP后至今。期間,東盟為回應TPP的外部挑戰,于2012年宣布推進RCEP談判。作者認為RCEP是東亞合作的新動力和新方向,反映其東亞合作觀的戰略性色彩更加突出,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RCEP所展現的東亞合作的新方向。RCEP得到東盟和其他六個國家(中日韓澳新印)的大力支持,也是多年協商推動的結果。作者雖然認識到RCEP已經明顯沒有了東亞共同體建設的影子,但反映了亞洲經濟一體化與合作的內在需求。二是RCEP所具有的地緣戰略意義。RCEP有應對TPP的戰略考慮,與TPP既有競爭性又有互補性。RCEP在推進過程中繼續維持“10+”(東盟加)這樣的結構,有助于保持東盟的中心地位并積極推進談判進程。三是RCEP的推進必須。目標是構建一個東亞統一的大市場,實現地區一體化與合作分散機制的統合,但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創建符合東亞經濟發展特點和需要的模式,要從東亞的實際出發,制定務實、包容的談判框架,實行漸進的方式。四是中國應在RCEP中發揮關鍵作用。中國是東亞最大的經濟體,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只有加大改革與開放力度才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在區域和國際市場上獲得新的競爭力。首先達成中韓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進程快于RCEP,將有助于RCEP的推進。
“中國區域觀的
回歸與周邊秩序構建”
《之間》是作者對多年從事東亞合作的學術研究、政策實踐和戰略思考的一次“連貫和整體”的整理和反思。其結果,就是作者的合作觀又有新的發展,即從東亞合作觀轉進為周邊合作觀。作者在《之間》的最后一章“中國參與和推動區域合作的歸納和總結”中,將其核心戰略思想提煉為“中國區域觀的回歸與周邊秩序構建”。作者自稱這是本書的亮點和思考精髓。作者提出一個更深遠的戰略思想——“中國構建一個包容、和平與發展的周邊關系和秩序”。作者回顧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通過區域合作塑造周邊秩序,已經做了很多嘗試,比如“中國與東盟的不解之緣”、“對東亞合作的傾注”、“拓展亞太區域空間”,“實現上海合作組織的跨越”,“突破東北亞困境的努力”,“尋求南亞區域利益共同點”,并在新時期確立了與周邊國家共建共同發展與共同安全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作者認為,把周邊地區作為一個地緣整體來布局和營造,是中國傳統區域觀的回歸和戰略定位,也是中國區域觀和區域戰略的升華,是一個長期構建過程。在此基礎上,他將中國作為周邊的一部分,歸納了三個大戰略的要點:一是利用好機遇期,把握住由大到強的發展大局;二是確保和平環境,不在周邊地區發生戰爭;三是要有戰略耐心,經得住時間和變化的考驗。
總而言之,張蘊嶺先生的合作觀蘊育于其對全球化和區域化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于對東亞合作長達近20年的研究、參與和思考,升級于對中國新時期周邊戰略的戰略運籌。其合作觀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
一是變通發展。不夸張地說,作者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東亞合作研究領域的奠基人和推動者。作者所引領的東亞合作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早,承上啟下、內外對接,爭取國際話語權,引領地區制度設計,創新周邊經略方式。作者基于東亞和亞太的區情國情,既不盲從既有的理論經驗,也不會刻意標新立異,而是實事求是,多元綜合,比較借鑒,變通發展,順應形勢,當變則變,不斷探索亞太和東亞區域合作研究與實踐的中國路徑和地區路徑。
二是兼顧矛盾。作者所從事的東亞合作事業,環境復雜,關系糾結,必須兼顧矛盾,找到好的處理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行為方式,合作才能有所發展。他認為,“東盟方式”講究靈活、包容、舒適度、道德與責任,適合在東亞推進合作。另外,作者也總結了適合研究思考周邊問題,兼顧矛盾的“八字心法”:“地緣—關系—利益—博弈”。地緣,指中國與周邊鄰國互動建構的周邊地區,是分析的主要背景;關系,指雙邊、多邊、區內、區外等構成了復雜、多層的關系層次和網絡,是抽象互動的具體表現;利益,指各方利益復雜多變,卻是直接的影響因素;博弈,是指中國與鄰國及中美博弈等,是互動變化的動態因素。
三是突破困境。東亞國家是在先天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展開地區合作,東亞的安全困境和政治分歧嚴重制約著合作事業的發展,需要聚同化異,化解矛盾。在這一合作觀的引領下,作者總是能為推動東亞合作帶來新思維和新主意。作者在對東亞合作進行實證性的研究,為東亞合作的興衰沉浮把脈,提供政策建議的同時,對東亞合作進行理論研究,原創性地系統構建了其來源、定義、動力、機制、模式等。
(第一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第二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