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南海風波不斷,穩定中美關系之錨考驗戰略智慧
2016年1月30日,美國“威爾伯”號驅逐艦闖入中國西沙群島中建島區域12海里內,中國海軍艦機快速反應,迅即予以警告驅離。2015年10月、11月美國已派軍艦和戰機進入中國南海水域及空域。2016年2月16日,美國—東盟峰會在美國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東盟有4國與中國存在島嶼主權糾紛,美國希望東盟能夠配合其在“南中國海”問題方面達成共識,因東盟內部意見不一,此次峰會并未形成共識。2月18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指責中國在南海爭議島嶼部署導彈加劇“南中國海”緊張形勢。24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為遏制推進南中國海軍事化的中國,已著眼于在前沿部署攻擊型核潛艇或“朱沃爾特”級隱形驅逐艦。25日,日本《讀賣新聞》稱,日本政府計劃與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等相關各國聯合向中國施壓。同日,《彭博新聞社》網站稱,澳大利亞政府擬增加國防開支。23—25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應美國國務卿克里之邀訪美,對朝核、南海、中美關系等問題進行溝通。25日,王毅在著名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講,對南海、中美關系等問題做出重要表述。該智庫剛于22日發表了“中國可能正在南海有爭議水域的人工島上修建一系列雷達裝置”的報告。26日,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就中國在南海、東海和印度洋的動向”,在東京舉行副外長級磋商。
美國維護其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及“海上的絕對霸權”是不會改變的核心目標,當中國的崛起被視為危及美國上述核心目標后,“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提出成為必然。之后,南海問題成為該戰略中借以平衡遏制中國的主要著力點。美國的目標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等與中國有島嶼主權糾紛國家的目標契合。美國罔顧自身及盟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一味將中國舉動成倍放大,中國在駐守島礁上部署有限和必要防衛設施被美國指控為欲“將南海軍事化”、“妨害公海航行自由”。這些事件反映出美國的戰略焦慮和中美之間戰略互信的缺失。從美古復交、伊朗核協議達成等外交舉措可以看出,最后一年任期將盡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因對內政無從著力,而更加看重外交遺產,“亞太再平衡”戰略是否能有完美答卷成為其掛心之事。
現在中美之間不僅需要持續的戰略溝通,咄咄逼人的美方更加需要具有遠見的政治家做出正確的戰略判斷,能夠清晰看到其國內對美國全球主義行為的普遍厭倦,認識到中國無意“成為另一個美國”,無意成為“救世主”,中美之間互相依存,世界范圍內許多問題需中美合作解決,從而長期穩定中美關系之錨,防止戰略誤判導致的戰略性錯誤。
二、矛盾重重變數不斷,敘利亞和談舉步維艱希望尚存
2月3日,由于和談各方的巨大分歧,剛剛啟動兩天的敘利亞各派停戰談判暫停。2月21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和中部城市霍姆斯一天之內相繼遭到連環爆炸襲擊,共造成超過14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伊斯蘭國”(IS)宣稱制造了本次襲擊。2月22日,美國與俄羅斯聯合宣布達成了敘利亞內戰停火協議,敘沖突各方將在大馬士革時間27日零時起暫停敵對,停火時間為兩周。26日,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德米斯圖拉宣布,暫時中止的敘利亞各派和談計劃于3月7日重啟。
敘利亞各派和談的進行基于2015年12月聯合國通過的2254號決議案,因為和談各方分歧重大,和談已再三推遲。2011年至今,敘利亞內戰已綿延五年,久拖不決的原因除美俄角力之外,還有沙特、土耳其、伊朗等域內大國深層次的宗派及政治利益沖突。持續多年的內戰不僅造成了敘利亞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新數據顯示,敘直接或間接因戰爭喪命人數高達47萬,數百萬人流亡中東和歐洲國家。持續不斷的難民潮使土耳其、黎巴嫩、約旦、埃及和歐洲都不堪重負。最嚴重的是滋生了全世界文明國家的公害——“伊斯蘭國”(IS)。雖然當前IS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打擊,但其影響仍在進一步擴大,構成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安全的重大威脅。2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談話稱,解決極端組織IS問題的唯一方法是結束敘亂局。而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后雖然使敘戰局向政府軍有利方向扭轉,但戰爭對俄財政的巨大消耗是當前俄脆弱經濟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不難理解近日俄總統普京積極的電話外交斡旋。此外,鏖戰數年,敘利亞政府及反政府武裝各派都逐漸認識到如果持續作戰,敘利亞將難以迎來永久和平。而伊朗等域內大國也因國內政治、安全、經濟等各方面壓力加大,接受和談的意愿也較從前增長。
盡管和談一再推后,各方意見不一,波折不斷,但當前的停火協議和各方共同努力的意愿給敘利亞人民結束其深重苦難帶來一線希望。
三、朝鮮發射衛星再度引發東北亞危機,中國“無核”“停和”雙軌思維提供解決朝核問題新路徑
朝鮮在2016年初進行“氫彈試驗”之后,于2月7日當天以彈道導彈技術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發射“成功”已被美韓方面證實。國際社會對這一舉動紛紛表示譴責,美國、日本、韓國對此反應激烈。2月10日,韓國政府宣布停止韓朝開城工作園區,朝鮮方面立即反彈,封閉開城工作園區,并將韓方人員驅逐出境。2月13—15日,韓美在韓國東部海域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美國“北卡羅來納”號核動力潛艇參與演習。18日,韓國國防部長官韓民求在國會表示,韓美兩國已正式啟動在駐韓美軍部署末端高空區域防御系統(“薩德系統”)的磋商。23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克里會見后表示,中美雙方都不接受朝鮮的核導計劃,雙方都不承認朝鮮的擁核地位。2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白宮會見王毅時表示,他期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將在華盛頓舉行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
朝鮮違反聯合國決議進行核試驗、發射衛星以來,美國借機迅速強化在朝鮮半島的軍事部署,強化美日、美韓同盟,甚至擬在韓部署將嚴重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的“薩德”系統。這些舉動不僅無助于朝鮮核問題的解決,更將加劇地區緊張局勢。25日,王毅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半島停和機制轉換并行推進”以促成朝鮮問題的解決。“停和”機制的轉換即從“停戰”機制向“和平”機制轉換,在朝韓之間以和平協定代替停戰協定,在解決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同時,解決朝鮮問題所涉各方的合理關切及朝鮮的安全關切,才能最終解決朝鮮核問題。在國際社會長期推行朝鮮“無核化”這一單線思維,而致朝核問題愈演愈烈的當下,中國的“雙軌”思維應該是值得一試的解決朝核問題的新路徑。
四、歐盟協議做出讓步,英國退歐風險歐盟難擔
2月19日,在進行兩天的持續磋商之后,英國與歐盟就歐盟改革達成協議。2月2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6月23日將舉行決定英國是否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投。但在英國內部,包括卡梅倫所在的保守黨內對是否脫歐,觀點不一。2月23日,英國下議院蘇格蘭民族黨領導人羅伯特森表示,若英國退出歐盟,蘇格蘭將要求就獨立問題再次舉行公投,以保障自己在歐盟中的位置。同日,捷克總理索博特卡宣稱,若英國退出歐盟,捷克也將在幾年內就是否退出歐盟展開討論。
英國長期與歐盟保持適度距離以確保自身最大利益,在歐盟成立多年之后,為了在廣闊的歐洲共同市場分一杯羹,于1973年加入歐盟。加入之后,英國也一直是享有同等權利而只承擔有限責任的“特殊分子”。有數據表明,歐盟制定的法律、決定在英國議會僅有少量通過。雖然如此,英國留在歐盟內的意義重大,如果英國退出歐盟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除可能會重啟蘇格蘭獨立公投,使英國再蒙分裂風險,還可能會激起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等其他地區的分離運動。此外,歐盟內的北歐成員國可能會步英國后塵,離開歐盟。而東歐國家如效仿英國,可能會使其重新歸于俄羅斯 “勢力范圍”,這將是美國、歐洲均不愿見到的情景。
因此,為了讓英國留在歐盟、保衛戰后歐洲一體化的成果,歐盟在福利、歐元區、主權等方面均做出讓步,使英國在歐盟建設中的特殊身份進一步得到強化,并希望借此推動歐盟改革,增加自身凝聚力。至于英國6月公投是否會脫離歐盟,雖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主體趨勢是可能性不大。當前民調顯示,48%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繼續留在歐盟,大于33%的受訪者贊同離開。實情正如卡梅倫所言,留在改革后的歐盟內英國將會“更安全、更強大、更富裕”,而離開歐盟將對英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英國的脫歐姿態,除使歐盟在壓力下讓渡了更多好處給英國之外,也能夠以退為進,使英國本國國內關于是否脫歐的爭論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
五、美國大選第三輪初選塵埃落定,領先者最后勝出征途仍長
2月20日,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別在內華達州和南卡羅萊納州舉行第三輪初選。民主黨方面,前國務卿希拉里以微弱優勢擊敗桑德斯;共和黨內,億萬富翁特朗普勝出,佛羅里達州前州長杰布·布什因在已經舉行的三場黨內預選中表現不佳,決定退出2016年總統選舉。之前兩輪初選,希拉里、特朗普等主要候選人各有勝負,此輪結果使競選局勢逐漸明朗。當前,共和黨內呈特朗普、克魯茲和盧比奧三足鼎立之勢;而民主黨則是希拉里和桑德斯的“對決”。2016年7月,美國兩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將按照參選人的初選表現和民意得票率,最終選出代表兩黨的競選人。
杰布退選并不令人意外,雖然其家世顯赫、極受共和黨青睞,但美國民眾對職業政客已倍感厭倦,不愿意看到再把選票投給父親和兄長都做過總統的杰布再入白宮,終結了其“一門三總統”的期許。而作為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的希拉里雖然也有這一“負擔”,但美國國內期待有第一位女總統的民意,以及擁戴奧巴馬的非洲裔選民的移情作用都不容小覷。何況有索羅斯等金融大鱷的公開支持,希拉里有底氣一搏到底。克魯茲和盧比奧的表現仍有待于進一步的觀望。
最令人矚目的是特朗普和桑德斯這兩位政壇新面孔。房地產大亨特朗普的“脫口秀”作風為這次大選帶來了濃厚的娛樂化色彩,盡管他飽受美國主流和國際社會輿論鄙夷,但他持續獲得的超高民意支持逐漸令美國和世界從訝異到焦慮。特朗普大受歡迎的深層原因是他代言了美國社會中比例和生活質量都在不斷下滑的白人中產階級的憤怒。這個群體的滑落,已經達到了“美國社會變遷的臨界點”。而已經75歲,曾在哈佛大學擔任過教職的“社會主義者”桑德斯,更是異軍突起,他的施政綱領包括“公立院校學費全免、捍衛奧巴馬醫改、打擊超級富豪階層逃稅、向華爾街投機活動征稅”等內容,其立場和傾向性使本次競選帶有了“政治革命”的色彩。同時這二人都主張美國放棄全球主義。
特朗普和桑德斯都不是美國主流政治圈真正屬意的總統人選,但總統選戰征途仍長,這些不確定性令美國大選備受矚目。即便他們最后沒有當選總統,他們所代表的民意也值得美國反思。
六、天文學走入引力波時代,基礎科研戰略性地位凸顯
2016年2月11日,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向世界宣布:美國的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約13億年前兩個黑洞相撞產生的引力波。此項發現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言。
引力波也稱重力波,在廣義相對論預言中被描述為一種以光速傳播的時空波動。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指出強引力天體附近時空是彎曲的,并指出在強引力天體參與的事件中會產生時空的波動,進而向周圍空間釋放引力波。引力波的發現意義重大,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引力波也可以產生于宇宙大爆炸中,即如果探測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開宇宙的各種謎團,甚至了解宇宙的開端和運行機制。
受此消息推動,印度內閣2月12日同意在印度建立全球第三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觀測臺以探測引力波,并將獲得美國相關幫助。16日,中國科學院也公布了空間引力波研究與探測的“空間太極計劃”。此次探測,十多個國家超過1000名科學家參與了引力波項目,其中美國科學家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歐洲、日本、印度科學家的貢獻分列其后。而中國科學家亦有參與及貢獻,但與中國對科研的總投入并不匹配。這一現象在中國引發了對基礎科學研究及全民科學素養的討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弗朗斯·科爾多瓦的話令人深思,“我們資助先驅者,這就是為什么美國一直是推動知識進步的全球領導者”。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支出與整體科學研發經費占比中,中國僅為4.7%,與發達國家的15%—25%的占比相去甚遠。另外,中國國內當前習慣于“速勝”和“短期內見成果”的社會氛圍也與“辛苦、嚴謹而緩慢”的基礎研究相悖,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反思。為了能早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尤其是基礎科學領域內的差距,中國亟需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升對基礎科學研究“無用之用”的戰略性認知。
(執筆:徐海娜)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