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曜平,朱衛峰,龔學興,韓曉磊,何琦,徐懌
(1.常熟理工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2.江蘇沙家浜漁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常熟 215500;3.常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 常熟 215500)
?
河蟹池塘套養青蝦及沙塘鱧技術研究

韓曜平1,朱衛峰2,龔學興2,韓曉磊1,何琦3,徐懌3
(1.常熟理工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江蘇常熟215500;2.江蘇沙家浜漁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常熟215500;3.常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常熟215500)
資助項目:江蘇省三新工程項目(PJ2011-17);江蘇省科技計劃(農業)項目(BE2011423)
河蟹一直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喜愛的水產品,它營養物質含量豐富,肉質可口香甜,風味尤其獨特,經濟價值很高。青蝦由于天然產量的減少,人工養殖產量不高,始終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沙塘鱧肉多刺少,肉質鮮美,是深受消費者喜歡的傳統特色品種,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漲。池塘單品種養殖河蟹時,養殖效益提升緩慢,并存在氣候及價格風險[1]。利用河蟹池進行多品種套養,既可以優化養殖模式,又能提高養殖效益[2-4]。該試驗根據河蟹、青蝦和沙塘鱧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原理,在主養河蟹池塘適當套養青蝦和沙塘鱧,一方面增加了水產品總產量,另一方面又提高養殖戶的綜合養殖效益,是值得推廣的生態養殖模式。2013年1—12月進行了套養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試驗在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的養殖基地進行。選擇面積均為6 670 ~10 000 m2的5口標準池塘作為試驗池,設常規面積約6 670 m2的單養河蟹池為對照池。池塘底部平坦,淤泥厚10~15cm,池坡比1∶3。池塘內挖環溝,溝寬1.0~1.2 m,溝深0.5~0.8 m,環溝面積占全池面積的15%左右。池塘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進排水系統完善。進水口用80目篩絹網布兜住,排水口設置密眼鐵絲網。試驗池分別記作1#、2#池塘,3#池塘為對照塘。在池塘內安裝微孔增氧機,裝機功率0.15~0.2 kW/667 m2。河蟹及青蝦苗種由該園區培育,沙塘鱧魚種由蘇州市長江特色水產培育繁殖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
2.1池塘循環水系統
將養殖區域和周邊外塘水體合理規劃為由養殖池塘區和養殖尾水凈化區(外塘)組成的養殖小區,凈化區占總面積的8%以上。外源水通過進水渠(管)進入凈化區經凈化后進到養殖池塘區。養殖池塘區每個池塘的進、排水口分設在兩端。在池塘兩側設置進水主渠和尾水收集主渠,每個池塘的進、排水口與主渠相連。養殖尾水通過排水口進入尾水收集主渠,最后排入養殖尾水凈化區進行逐級凈化,凈化后的尾水經檢測達標后可循環利用,從而實現各功能區池水形成單向循環流動。
2.2池塘清理
池塘清整按NY/T 5065-2001《無公害食品中華絨螯蟹養殖技術規范》要求進行。干池清塘,先將塘水排干或留水5~10cm,用生石灰100 kg/667 m2清塘。清塘后曬池7~15 d。
2.3防逃措施
為了避免養殖過程中河蟹逃跑,要在池塘周圍做好防逃設施。除在進、出水口設置防逃網外,在池塘四周用鋁皮或塑料薄膜建防逃墻,墻高0.5~0.6 m。下面要埋入土中0.1 m,并稍向池內側傾斜,內側光滑,無支撐物,拐角處呈圓弧形。
2.4種草投螺
水草種類為水花生、輪葉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水花生用繩子扎成條狀,平均分布水體表層。輪葉黑藻的種植在清明節后采割輪葉黑藻切成15cm長的小段,每667 m2用25~50 kg插在池底,并用竹掃帚輕輕壓一下,使輪葉黑藻一頭入泥,另一頭露出,然后加水10cm,等扎根發棵生長時不斷加水。池內水生植物的覆蓋面積不超過1/3。
3月底前投放活螺螄300~400 kg/667 m2,投放時要均勻撒開。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消毒3~ 5 min。
2.5投放基肥
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要根據水質情況隨時向池內投放基肥,使池塘水質始終保持適當的肥度,以促進水草生長,增加水體中浮游生物的數量,這樣才能滿足蟹、魚等生長對食物和環境的需要。蟹種放養前7~10 d灌水,并開始施肥以培育水質,施經發酵腐熟后的有機肥250 kg/667 m2。
2.6種苗投放
河蟹要選擇優質的扣蟹,扣蟹一般選擇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放養,放養規格應該在100~200只/ kg,放養量為600~650只/667 m2。蟹種放養前期要用網片分隔圍養,便于前期集中精喂,避免過早進入水草種植區,影響水草生長。5月底至6月初待水草生長至10cm左右時可撤掉分隔的網片。
青蝦投放分兩季,春季苗種在1月底至2月初放養,苗種為青蝦冬片(前一年預留蝦種),放養規格在800~1 000只/kg,畝放養量12~15 kg/667 m2。蝦種要體色一致、附肢齊全、游泳活潑。秋蝦苗種在7月上旬放養,放養規格在10 000~12 000只/kg,放養量3~4 kg/667 m2,蝦種要體色一致、附肢齊全、游泳活潑。3月份,套養尾重150 g的大規格鰱鳙魚種20尾/667 m2,以白鰱為主。5月底投放沙塘鱧種苗400尾/667 m2。所有種苗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消毒3~5 min。試驗池塘放養情況見表1。

表1 試驗池塘放養情況
3.1飼料投喂
日投餌量通常為蝦、蟹體質量的5%~8%,并根據季節、天氣、水質變化及河蟹吃食情況,適時適量調整。日投喂1~2次,以傍晚為主(占全天投喂量的60%~70%)。從全年分配來看,上半年(2—6月份)占30%~35%,下半年(7—11月份)應占全年投喂量的65%~70%。沙塘鱧以攝食池塘內的小雜魚蝦、底棲動物等,青蝦無需另外投餌。
根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原則,視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并適當調整。在做好水草、螺螄等基礎飼料培養的基礎上,河蟹人工投喂飼料按照“兩頭精、中間青、葷素搭配、青精結合”的原則和“四定四看”的方法進行,河蟹性成熟前投喂“宜晚不宜早”,性成熟后“宜早不宜晚”。人工飼料和配合飼料要采用全池潑灑的投喂方法。整個飼養過程中飼料安排各有側重:前期特別是蟹種在暫養階段,必須加強營養,增加動物性飼料,以全價顆粒料、小雜魚為主;中期以植物性精料為主;后期為河蟹最后一次蛻殼和增重育肥階段,以動物性飼料和全價顆粒料為主,以提高河蟹規格和產量。
3.2水質管理
蟹種放養之初,池塘水位保持0.8~1.0 m即可,以后逐漸加水,進入生長旺期或高溫季節應提高到1.5 m以上,且達到最高水位。透明度在30cm左右。蟹種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5~10cm,7~10 d換水1次,每次換水5 ~10cm。7—9月份每月用生石灰水1次,化水打漿全池潑灑,用量為3~5 kg/667 m2。
3.3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以河蟹的管理為主,青蝦、沙塘鱧為輔。搞好水草移植,如苦草、輪葉黑藻、水葫蘆等,浮水植物以覆蓋池面1/4~1/3為宜。水草過密時要及時進行適當清除,水草若被河蟹消耗過大時應及時補栽,保持池塘四周水草成條狀均勻分布。
勤巡塘,勤記錄,堅持“五查”。一查水位水質變化情況,定期測量水溫、pH值等;二查河蟹生長攝食活動情況;三查防逃設施完好程度;四查塘埂、涵閘有無破損、滲漏情況;五查敵害侵襲情況。
堅持增氧機正確的開機原則,并在河蟹蛻殼期、飼料投喂前后及連綿陰雨天氣多開增氧機,保證池塘溶氧充足。
3.4病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積極采取清塘消毒、種植水草、自育蟹種、科學投喂、調節水質等技術措施,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注重微生態制劑的應用,每7~10 d用光合細菌、EM原露等生物制劑全池潑灑1次,并全年用生物制劑溶水噴灑顆粒飼料投喂。4—5月份,用硫酸鋅復配藥殺纖毛蟲1次,隔1~2 d后,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劑進行水體消毒,并用1%中草藥制成顆粒藥餌,連續投喂5~7 d。在梅雨季節結束后,高溫來臨之前,進行1次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在9月中旬,補殺1次纖毛蟲,并進行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
4.1產量
主養河蟹池塘套養青蝦及沙塘鱧收獲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3口試驗塘河蟹規格達165~ 177 g/只,產量80.5~81.7 kg/667 m2;青蝦畝產量43.8~45.2 kg/667 m2;沙塘鱧規格平均達100 g/尾,畝產量20.6~22.5 kg/667 m2。從產量和規格看,河蟹產量高,規格較大,套養的沙塘鱧達到了上市規格。因此,在主養河蟹池塘套養青蝦及沙塘鱧是可行的。

表2 試驗池塘產量情況

表3 試驗池塘養殖效益情況
4.2養殖效益
養殖效益情況見表3。試驗池塘河蟹畝產值平均為7 299元/667 m2,青蝦畝產值平均為2 670元/ 667 m2,沙塘鱧畝產值2 801.5元/667 m2。試驗塘畝綜合養殖利潤在7 659~7 882元/667 m2之間,平均利潤7 770.5元,與單養殖池塘比較,平均畝利潤增收3 407.5元。
青蝦第一季放養時要注意放養前一年干塘捕撈的幼蝦冬片,規格在800~1 000只/kg,放養時間在池塘整理好后、扣蟹種放養前5~10 d。沙塘鱧為底棲型攝食動物性魚類,混養時注意放苗時間差,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初,不需專門投餌,這樣它能有效控制池中小型野雜魚蝦,既降低餌料系數,又提高養殖效益,但放養數量不宜過多。
蝦、蟹套養池中,透明度應控制在35~40cm,不宜過肥偏瘦,否則會影響蝦、蟹生長。采用微孔增氧設施,在增加水體溶氧的同時,增加了蝦、蟹的產量、規格及品質,加快了懸浮物的沉淀,提高了水體透明度,促進了水草的生長,維護了池塘生態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朱凜,韓飛,朱成德.江蘇河蟹產業發展的歷史回顧[J].水產養殖,2012,9:41-42.
[2]金殿凱,劉君,吳自飛.河蟹池多品種套養生態高效養殖技術探討[J].科學養魚,2014(5):52-53.
[3]張萍.池塘多品種高效益生態混養技術[J].科學養魚,2014(11):26-27.
[4]王萬兵:丁鳳琴.河蟹主養池塘套養多品種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04):141-142.
收稿日期:(2015-08-11)
作者簡介:韓曜平(1963-),男,教授,從事水產品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E-mail:hanyaop@yahoo.com.cn。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