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條件、困境及出路"/>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
——背景、條件、困境及出路

2016-03-29 09:26:36姚元和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黔江分校重慶409000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姚元和(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黔江分校,重慶 409000)

?

□武陵論壇

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
——背景、條件、困境及出路

姚元和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黔江分校,重慶409000)

[摘要]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 “十一五”時期開始實施的文化發展戰略。我國已批復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在武陵山片區被批復設立了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但都各自獨立于省級行政區內,使相同或相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行政區域切割,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流動性。對區域內被批復設立的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整合,構建更加開放、一體化的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更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內在規定性。但由于行政區劃的割裂,要實現這一構想又存在諸多的現實困難,其出路就是打破行政疆界,整合資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傳承為核心,把整個區域建成 “中國武陵文化公園”。

[關鍵詞]民族走廊文化生態;生態基礎;現實困境;出路

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每一個人都生活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氛圍之中。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決定了該地區民族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道德倫理,并成為這一地區和民族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循的圭臬。因此,文化就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持續的發展,所創造出來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有形與無形的成果集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 (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具體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1]。我國的相關法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釋更加精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具體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2]。在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也是按照這種分類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保護”,是指包括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等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但建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其中的 “保護”強調的是區域整體性,因此有別于一般的、單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這里立足于武陵山片區的文化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背景、條件、困境等進行探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借鑒。

一、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戰略的提出及實施

(一)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戰略的提出

早在2006年9月,我國就明確地提出要建立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3]。2010年2月則明確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定義:“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特定區域。”[4]這里的文化形態,可以理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形式,因為它們擁有某種共同屬性而積淀成為文化載體,如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活動。目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戰略雖然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從概念上沒有明確地被提及,但相關法律有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實行區域性保護”的確切表述,可以認為是對其進行保護的法律描述[5]。由此可見,要建成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必須具備4個要件,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形態、特定區域和整體性保護,它們分別代表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對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具體形式)、保護范圍 (特定區域)和保護方式 (整體性保護)。

(二)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戰略的實施

2007年6月,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由文化部正式批準設立,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由單一性保護模式開始向整體性保護模式轉型。由于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仍處于試驗性階段,因此名稱暫定為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待條件成熟,由國家檢查驗收合格后正式命名為 “文化生態保護區”。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國已批準設立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達到18個,它們分別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客家文化 (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海洋漁文化 (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白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客家文化 (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銅鼓文化 (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格薩爾文化 (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 (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 (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這18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武陵山片區占3個,分別是武陵山區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 (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武陵山區 (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分屬于湖南、重慶、湖北3省 (市)。

(三)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理論基礎

如前所述,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區域性的整體性保護,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文化自覺理論、文化生態理論、文化圈理論、人類學與民俗學和區域經濟學理論等。費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既是一種內外融合的價值觀,又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實踐論,能提升人們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價值和發展方面的認同[6]。斯圖爾德創立的文化生態理論,對文化生態保護如何更好地處理非物質文化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具有較強的啟迪作用[7]。拉策爾、弗羅貝紐斯等人創立的文化圈理論和博厄斯等人創立的文化區理論,作為研究文化空間的概念,對研究文化生態區的區域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8]。人類學和民俗學都是以田野調查為前提的學科,都認為民俗實際就是文化,它存活于民間群體中,由此指明了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9]。而按照區域經濟學的觀點,文化生態整體保護實質也是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區域存在的相關性劃分的 “均質區”,它能提高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產業屬性的充分認同[10]。

二、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有利條件

(一)武陵民族走廊的概念及內涵

“民族走廊”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提出的一個文化人類學概念,“武陵民族走廊”也是由他在1991年10月考察武陵山區期間提出的。“武陵民族走廊”是沿著武陵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民族遷徙流動的通道。從地勢上看,這一區域是我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的地帶;從文化分區看,它是中原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從現實狀況看,它是我國中西結合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分水嶺[11];從區域經濟學角度看,其行政范圍相當于現在國家作為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的武陵山片區。該區域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4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級行政區,境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多個世居少數民族。2010年末,總人口3 645萬人,城鎮化率23.4%。如果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來觀察,武陵民族走廊的內涵特征集中體現在 “五區”上,即貧困山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經濟協作區、生態功能區。

(二)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有利條件

1.強烈的文化認同。武陵民族走廊山水相連、樹木同根、風俗習慣相近、資源稟賦相似。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世居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起世代繁衍生息。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我國中西部交匯處特有的 “文化沉積帶”和 “文化冰箱”。各民族的歌舞藝術、建筑技術、手工飾物制作技藝、服飾藝術、飲食文化、婚喪習俗等既自成一體,又相互借鑒,構成了中國文化圈中特有的文化景觀。作為一個文化類型區,區域內的民眾對自己的文化形態具有強烈的認同感。

游離型α1-微球蛋白(α1-MG)是腎臟近曲小管損傷的標志蛋白,絕大部分在腎臟近曲小管重吸收,在腎小管損傷時尿中α1-MG排出量會有明顯增加,因其測定很少受到尿液 pH 值變化的影響,因而尿液α1-MG的測定對糖尿病腎病腎小管損傷具有診斷意義[4]。

2.豐富的非遺資源。武陵民族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富集,類型多,價值大。據統計,該區域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1項,占全國的4.4%。其中,代表性項目名錄67項,占全國的4.9%;擴展項目名錄34項,占全國的7.3%。從類型上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0種類型全都具備。其中,傳統音樂21項,占總數的20.8%;傳統戲劇18項,點總數的17.8%;傳統舞蹈15項,占總數的14.9%。其他類型較多的是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其中,傳統技藝占11項,占總數的10%;民俗、傳統美術各10項,均占總數的9.9%。作為武陵民族走廊的文化瑰寶,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武陵民族走廊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也是其頑強生命力和豐富創造力的重要載體。

3.良好的自然生態。武陵民族走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江河密布。區域內有烏江、清江、澧水、沅江、資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大;這里礦氣資源品種多樣,其中錳、頁巖氣等儲量居全國前列;區域內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極具開發潛力;該區域是全國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高,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屏障,是我國亞熱帶森林系統核心區,生物物種多樣,素有 “華中動植物基因庫”之稱。如重慶武陵民族走廊林地面積達140.97萬km2,占幅員面積的62.02%;森林面積113.96萬km2,占幅員面積的50.2%,森林覆蓋率高出重慶市7.9個百分點。

4.豐厚的人文氛圍。其一,民族節會非常豐富。如湖北武陵民族走廊有女兒會、廩君節、牛王節、三峽纖夫節、土家擺手舞節、過社等節事;貴州武陵民族走廊有梵凈山旅游文化節、道真仫佬族儺文化節、銅仁碧江龍舟賽等;重慶武陵民族走廊有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豐都廟會、重慶酉陽·中國土家擺手舞歡樂文化節等。其二,文化平臺多樣。有重慶民族歌舞團、湖北民族歌舞團、湖南民族歌舞團等3個省級民族歌舞團分別駐扎在黔江、恩施、吉首,銅仁、懷化等區域中心城市也有自己的民族歌舞團。此外,一些縣市也成立了民族歌舞團。很多節目不但走上國內大舞臺,還演出到海外。其三,人民能歌善舞。這里逢節必唱歌,逢慶必跳舞,誕生了 《龍船調》《黃四姐》《太陽出來喜洋洋》《黃楊扁擔》《嬌阿依》等享譽中外的原生態經典民歌。薅草鑼鼓、絲弦鑼鼓、哭嫁歌、撒爾嗬、擺手舞、肉蓮響、茅古斯民族歌舞以及南劇、堂戲、燈戲、儺戲、柳子戲等民間戲曲以及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也蔚為大觀。

5.共同的發展目標定位。武陵民族走廊追求的核心目標是構建國家級經濟協作區——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武陵民族走廊的區域發展就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國家集中扶持的18個貧困片區之一。2009年1月,《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地提出:協調渝、鄂、湘、黔4省市毗鄰地區成立 “武陵山經濟協作區”。2011年11月,由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發改委編制的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2011-2020年)》由國務院批準實施。武陵民族走廊被確定為“先行先試”區,首次對武陵民族走廊的發展定位表述為 “四區一屏障”,即扶貧攻堅示范區、跨省協作創新區、民族團結模范區、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共同的奮斗目標,讓區域內的民眾齊心協力謀發展。

三、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現實困難

(一)缺乏協調有力的議事機構

武陵民族走廊相對分割的行政體制、文化生態保護區以文化類型的劃分原則和由地方自愿申報的程序,容易造成跨行政區域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現有行政區劃管理體制難以實現有效銜接。武陵民族走廊分別由4個省級行政區管轄,目前主要實行3種管理辦法:重慶武陵民族走廊是中央直轄市直管到縣區的體制,湖北武陵民族走廊和湖南武陵民族走廊是自治州轄縣市體制或市轄縣市體制,貴州武陵民族走廊是市轄縣市體制。這樣就造成申報、規劃上的各行其是,建設上的各自為政。目前由湖南、重慶、湖北3省市分別成功申報了 “武陵山區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 (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 “武陵山區 (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僅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都是以當地的主體民族,即土家族和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保護對象,因此3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實際是保護同一主體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這種導向也極有可能導致武陵山區其他地級行政區如懷化、銅仁、張家界等跟進申報 “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或 “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造成武陵民族走廊地域文化整體性被切割和細碎化,這與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立初衷背道而馳。

(二)缺乏科學統一的保護規劃

早在2011年6月,湖北省就批準恩施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秭歸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陽關鎮、利川市柏楊壩鎮、建始縣長梁鄉、來鳳縣百福司鎮、宣恩縣沙道溝鎮等為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但申報成功 “武陵山區 (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后,相應的要求發生了變化,而總體規劃并沒有出臺。重慶武陵民族走廊由于隸屬于重慶市直管,無法由某一個區縣來承擔 “武陵山區 (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具體的規劃任務,目前酉陽、石柱各自正在著手進行本縣范圍內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這種做法勢必割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整體性。本來應該由全市統籌承辦的事情,而由縣一級政府來承辦,實際上就是由管理能力比較弱的縣級政府承擔了管理能力很高的省級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能。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這種事權下移容易造成中央與地方事權錯位、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事權相互錯位的狀況。目前只有湖南制定的 《武陵山區 (湘西)土家族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得文化部批準,正式進入項目建設的實施階段。

(三)非遺整體性保護理念不清

非遺整體性保護理念不清,難以實現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初衷。實際上,地方政府申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目的不是在于保護,主要是為了開發,特別是作為旅游開發的金字招牌。但一旦申報成功后其政績效應無法顯現,就會冷落這些招牌。這些年各地在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方面存在的 “重申報輕管理”問題,就能說明這一點[12]。由于缺乏區域整體性保護理念,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局限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或者只從某一類別的角度開展保護,比如專注于整理出版一些民歌、選定一部分人為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等,忽略了保護區內保護對象的多重關聯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間的關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之間的關聯性),但對這些關聯性的保護恰恰才能體現區域整體性保護的精髓。

(四)非遺整體性傳承根基動搖

武陵民族走廊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相互交織,加之外來文化的侵蝕,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容易受到破壞。區域內由于高山移民搬遷,一些原始村落逐漸荒廢,原有的文化生態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推動的影響,農村 “空心化”問題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根基嚴重削弱,基礎建設差距大,幾乎是 “七無”。其一是無館,即沒有國有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其二是無所,即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習所;其三是無品,即沒有征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作品;其四是無機構,即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其五是無園,即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其六是無廠,即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傳承企業;其七是無專才,即缺乏相應機構和專門人員。目前從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工作人員,主要是少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其他政府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政策研究人員十分缺乏。

(五)非遺文化產業偏離正常軌道

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偏離正常軌道,出現了歪曲民俗本真的 “偽民俗”、用機器代替人工制造的“偽手工”和用專業團隊代替傳承人的 “偽傳承”等問題,沒有形成文化生態產品與其他生態產品鏈條。如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一些景點將土家婚俗庸俗化,作為市場賣點出售,破壞了土家婚俗 “以哭唱喜”的獨特審美價值。一些企業將機器生產的西蘭卡普偽裝成手工制作,錯誤地將機器生產當成生產性傳承,使手工技藝消失殆盡,生產性傳承變成了 “生產性毀滅”。一些地方為彰顯政績,熱衷于花巨資讓專業表演團隊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精品,卻不愿意給傳承人應有的生活照顧和開展傳承場所建設。由于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整體性認識,忽略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純生態產品的開發,結果雖然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但民眾生活卻不富裕,他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冠之以 “窮快活”,形容為 “窮折騰”。

四、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思路路徑

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在思路上要做到6個融合:其一是對象融合,就是保護文化生態要與保護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相融合;其二是規劃融合,就是文化生態保護規劃要與城鄉建設規劃、扶貧開發規劃、旅游發展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相融合;其三是平臺融合,就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與區域經濟協作區建設相融合;其四是產業融合,就是文化產業發展要與區域內生態產品開發相融合;其五是目標融合,就是實現文化生態平衡要與提升當地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相融合;其六是主體融合,就是發揮政府主導和群眾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當地民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其實現路徑是:

(一)建立強有力的省一級管理機構

在文化部的統一領導下,由4省市人民政府抽調專門人員,成立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作為常設機構,對各省市人民政府和文化部負責,主要承擔綜合協調、建設推進工作。在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過程中,湖北、湖南、貴州3省必須加快推進實施與重慶直轄市體制相銜接的省直管縣市體制,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行政效能。在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的過程中,省級政府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要扮演的是主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其工作重點主要是: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激勵機制和考核制度,加強對自然生態、人文環境和傳承人的保護;督促各地切實執行好國家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出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條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管理辦法,制定青少年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鼓勵政策,建立傳承人職業年金制度和項目活動資助制度;對生產性傳承企業實行優惠政策,將保護經費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出臺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鼓勵社會贊助,吸納民間資本,積極引進第三方組織或企業參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發展;實行綠色考核制度,加強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干部的考核獎勵工作。

(二)中央政府組織制定總體規劃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整體性保護,這種整體性首先應體現在整體性規劃上。制定總體規劃是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前提條件。由此,應該由國家文化部門實施整合,像制定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一樣,統一對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總體規劃,而不是全部委托給行政級別偏低的地方政府。同時,按照這一總體規劃,由省級文化部門制定各自區域內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提出具體的實施意見,并納入 “十三五”規劃和文化專題規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實施。地州和縣市兩級政府不再做相應的規劃,把主要精力放在推進規劃的全面實施上。考慮到整體性保護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步,應把納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71個縣 (市、區)全部納入“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如重慶的武隆、豐都縣,目前還沒有申報成功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銅仁、懷化、張家界、遵義等地區,都應該一并進入,使文化生態保護戰略、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 “中國武陵文化公園”等工作協同推進。

(三)牢固樹立整體性保護理念

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就是從一個文化資源同構的區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生境,以實現真實性、完整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保護的目的。具體地說,這種保護不僅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還要保護其依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整體性保護的對象是重點區域的保護 (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為完整的街道、社區或鄉鎮、村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根據國家級名錄項目的不同類別及特點,因地制宜、因類制宜制定保護措施,特別是對區域內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要通過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等方式優先搶救保護。

(四)徹底改善傳承人生產生活條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要生活在農村,具有強烈的農耕文化特質。構建 “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我們必須改善傳承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傳承條件,不斷地提高傳承人的生活待遇。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扶貧攻堅工作,全域打造美麗鄉村。地方政府應積極參與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市區)創建,著力改善城鄉民眾居住條件,深入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同時加強對古村、古寨、古鎮、古街的保護,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其內部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鼓勵個人、企事業單位建設多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示館或傳習所。結合實施鄉土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文化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神,對各級政府命名的傳承人,可將他們的版權、署名權變現 (金),按月發放傳承人津貼,保證他們在堅持傳承、不參加其他勞動的前提下,經濟收入和基本生活不低于當地平均水平。政府應抓好傳承載體建設。統籌規劃,統一設計,在武陵民族走廊6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國有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在古村、古寨、古街、古鎮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使之成為展示和傳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在當地的中等職業學校或高等職業院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鼓勵當地演出團體有計劃地推出一批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又有世界眼光,能在國內外演出,市場既叫好又叫座的歌舞節目。

(五)打造非遺文化產業集群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集群。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整體性特點,打造生態文化產業垂直供需鏈。從上游產業角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為生態文化產業的 “原材料”和 “零部件”,也是整個產業的 “開始端”。我們必須對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各民族生態道德倫理觀和習慣法給予理解與尊重,使其始終保持其原真性。從下游產業角度,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加工,并將 “原材料”和 “零部件”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文化產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關聯性特點,打造生態文化產業橫向協作鏈,傾力發展好系列生態產業,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純生態產品和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工業所提供的生態型產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性特點,打造生態文化產業集散地。以地方民俗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為核心,集中打造民俗文化廣場、地方史志博物館、地方民俗文化博覽園、藝術體驗中心等項目,形成集群發展,多元互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人居和商業的融合,使其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http://baike.baidu.com.

[2][5]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EB/OL].http://www.gov.cn/flfg/.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

[4]文化部.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zjfeiyi.cn/xiazai/detail/4-98.html.

[6]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7][美]Julian.H.Steward.文化變遷的理論[M].張恭啟,譯.[中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8][9]陳華文.文化學概論新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

[10]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11]黃柏權.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6-21.

[12]姚元和.以國家體制破解現行公園管理困局[N].人民日報內參,2014(1474).

[13]姚元和.渝東南翼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研究——基于重慶市黔江區的實證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39-44.

[14]姚元和.生態產品開發:條件、困境與出路——基于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視域[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4):42-48.

[責任編輯:慶來]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652(2016)02-0034-06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項目]重慶市委黨校2015年度重點校級課題“構建‘武陵民族走廊文化生態保護區’研究”(CQDX2015BZD-005)。

[作者簡介]姚元和,男(土家族),重慶酉陽人。教授。主要從事民族文化和區域經濟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高跟丝袜|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欧美精品在线看| 日本午夜三级|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麻豆精选在线|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成人午夜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婷婷色婷婷|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h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青青草欧美| 亚洲网综合|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韩国福利一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新AV天堂|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片|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伊人|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伊人久综合|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中国毛片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另类色|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