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敏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
科學發展觀的政治哲學解讀
黃 敏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從政治哲學的維度去學習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學理論在具體實踐中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核心,有助于提升對社會發展主體——人的關注度,把人的合理需求與滿足度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考量,此中思考將會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理論助力。
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實事求是
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基本觀點,同時也融入了極具活力的新內容。科學發展觀在觀照目標上呈現多元化,包括自然界以及在實踐中產生的人和人類社會,主旨在于三者的協調融洽。本質上,科學發展觀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的唯物史觀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
科學發展觀是在遵循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理論中所闡述的社會模式更迭的一般規律及世界演變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效能二者相結合基礎上形成的。它從實踐的角度界定了發展的目的,其所具有的意義和所采取的方式,是對馬克思發展觀的新發展。馬克思認為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及其所從事的實踐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中固有的、穩定的、必然的聯系。人改造客觀世界獲得實在實物的活動是必不可缺少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外的各類活動則是依托物質生產活動而形成并始終受其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明確指出社會發展是自始至終受到人類生產實踐制約的,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包括其他因素的綜合思考。馬克思把人及其創造活動寫入了社會的本質,只有人的主觀能動行為才可以形成社會進步和邏輯。社會發展規律與物質生產規律是現象與本質的地位,后者制約前者。如果沒有了人的物質生產勞動,那么社會發展規律也就無從談起。馬克思所認為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核心的理論根源。
馬克思主義學說具有相當份量的是關于人的學說,它從生產活動的角度觀察人、分析人。馬克思認為人的價值最根本的特點是實踐創造性。人的價值的實現是在實踐中由不確定價值向確定價值轉化的過程。人的價值可以一分為二,即一個是個人價值,另一個是社會價值。與之一脈相承的科學發展觀闡明了人在社會進步中居于主導地位,人的非消極、非被動、非保守的特性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動力。在建設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采取更加有效措施來讓廣大群眾不斷感受到物質、精神等多方面的發展獲得感,是新時期中國政治領域加強建設取得文明進步的主旨。
踐行科學發展觀,必定會在實際中反映出重視人而非忽視人的政治意蘊,以人能否得到徹底解放和能否得到更好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這實際上就是政治哲學。所以,踐行科學發展觀必須以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作為首要條件,以積極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內在協調為目標。同時,要兼顧后代人的需求,在不間斷的發展中實現社會與人的科學發展、永續發展。
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基礎,最根本、最直接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新時期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作為社會發展主體的人,如何在思想上形成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觀念,成為科學發展觀努力的方向。這要求我們一方面積極維護社會的公平,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視人的正當利益訴求。努力使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形成互助、友愛和協作的優良品質,以此作為人格基礎來推動社會發展。同時,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基礎和內在要求,積極提倡捐資助學、社會關愛工程建設、地方公共設施建設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形成物質、精神、政治三方面文明建設互為動力的局面。在此基礎上,社會各個利益群體能夠為共同理想和目標團結奮斗,完善政事通達、人心和順的管理機制,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持平穩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社會和諧,其首要條件就是要促使發展的主體與客體達到和諧。在改革大潮中,隨著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公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他們積極主動地培養和發掘內在潛能,以期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在這一過程中,須用馬克思主義的開放眼光來審視當今世界發展的成果,從而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人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建立社會長久發展的運行機制,注重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大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力爭位居世界科技發展前列。加強文化傳承與創新,持續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實力與影響力,以此來不斷滿足人們日益物質文化需求。從根本上確立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政績評判標準,把人民滿不滿意作為重要標準,在主動性與創新性發揮中實現發展主體的人與發展客體的社會達成積極互動。
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與政治文明的密切聯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表明,人類的社會文明來源于物質產品創造、精神成果的積累、政治收獲的積淀。政治文明一般體現為人為實現全面發展而對所崇尚的既公平又正義、既平等又自由、既民主又法治等努力的程度。政治文明是政治哲學的外在表現,政治哲學則是政治文明的理論底蘊。政治文明為政治哲學指明了方向,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能夠不斷創新發展的根基。科學發展觀是對我國的政治文明所進行的生動貼切的表述,它立足于中國社會發展新形勢、新實踐,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也不忽視民眾對公平與正義、民主與自由的訴求,積極調動每一個人的熱情與才智,讓個體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并切實享受到發展的成果。把保護與發展社會弱勢階層的利益放在當前與長遠的考量之中,讓全體人民同富裕、共發展的社會發展目標得到有效保證。
人在社會的進步中既是權衡的參照又是實現的目的。當社會發展到新的階段,它給人們的思想造成許多不解與困惑,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紛繁無序,對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價值感到懷疑,進而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前景產生焦慮。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人們由此產生不真實的意識,以往對時間自由的支配難以重返。所以,大力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就顯得更加重要。讓社會充滿關懷與友愛,讓人的創造力得以徹底迸發,讓人與人在相互促進中得以共同發展,每個人的個體特性也就能轉變為現實。
在社會進步的新階段,積極推動人的綜合發展是實現社會基本價值的關鍵措施。這是由于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世界范圍內的競爭與協作離不開高層次文化水平人的參與,社會發展的內在基本價值就在于人的進步,前一代人的文明成果為下一代人的進步創造了條件。因此,對人的發展所持有的意識和行動傾向就可以作為評判社會發展水平高低的尺度。在實現社會基本價值進程中積極推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深刻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長遠愿景。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科學發展觀的內在本義,集中一點就是讓當代人建設發展的成果,為后代人更加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所以,科學發展觀成為人充分且不受拘束發展的政治依據。科學發展觀不僅著眼于當前問題的解決,同時也為今后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寬廣的思路。使社會在階段性發展過程中層層遞進,不僅講究社會發展的速度和內在的質量,同時也積極追求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在人與自然的和睦共處中,實現人由自發向自覺的飛躍。
歷史發展中不斷積累下來的民族文化,在人的發展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使社會發展模式呈現多樣性。人的發展成為激發民族活力的時代強音。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有著輝煌的前景,不僅決定于其改造物質世界所獲得的成果,更決定于其擁有的無形的智慧財富,而智慧財富的掌握者就是人。實現人的全面、自在、無拘無束的發展對于社會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推進人的全面、自在、無拘無束的發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最高政治境界。
政治哲學所秉持的能動地對待外界的方法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理論。其含義是指人們在對世界的改造利用中所遵循的最廣泛、最基本的方法。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方法論的精華。科學發展觀在與時俱進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方法論進行了準確的體現。
科學發展觀用科學先進的理論回答了人類共同面對的科學發展方法選擇的難題,也就是“怎樣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把唯物辯證法貫穿于新時期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當中,并將此統一與綜合。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全面發展觀”再到“科學發展觀”,這種演變不僅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領會,也是政治層面哲學方法論上的進一步升華,是從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合規律性的層層推進。改革開放以來,我黨以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科學發展的辦法。“發展是硬道理”,指明了只有發展才能解決我國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存在的主要矛盾,科學把握了當代中國的現實狀況、社會主義內在必然性和全面建設小康的重要結合點。但是發展不能只停留于經濟的增長上,要更注重人的進步;發展不是片面的經濟發展,而是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發展。“全面發展觀”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發展,主張發展應當是全面的發展,并在兼顧全局中達成平衡與協調;當代人需要發展,后代人同樣有發展的訴求,“科學發展觀”這個時代命題就應運而生。這反映出當代中國在如何選擇發展模式、如何設計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的全局考慮上,從增長轉到發展、再從發展轉向科學發展的辯證遞進的方法論演變過程。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貫穿著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以人為本”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重視物、忽視人,或者只談抽象的人不講具體人的根本缺陷。在處理人、社會、物質世界三者關系中,把人放在主體地位,在現實各種社會關系的進步與發展中達到人的本質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統籌兼顧”表現了唯物辯證法聯系的普遍性和持續發展理論,前者堅持了中心論和非局部發展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兼顧基礎上先解決主要矛盾的合乎邏輯的聯合,保持了唯物辯證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后者則體現了堅持綜合看待問題的觀點,保持普遍聯系的看法,保持螺旋式上升的主張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來協調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全局與個別、個別與個別、眼前與將來等各方面關系,這進一步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的政治哲學系統。
[1]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8:17-20.
[2]中央文獻研究室.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22.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1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7]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參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63.
[8]梁榮迅.社會發展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2016-06-16
黃敏(1970- ),男,講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B17;D616
A
2095-7602(2016)09-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