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微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朱微微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當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效果、監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對于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是什么”認識不清、“為什么”把握不當、“怎么辦”思慮不周。對此,本文嘗試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應對策略。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
(一)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意義
大學校園是我國網絡普及率最高的區域[1]。因此,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育人作用迫在眉睫。對于高校而言,開展網絡文化建設就是在創建高校“名片”。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可以營造健康活躍、蓬勃進取的文化氛圍,使全校師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同時展示學校形象和風采。對于高校管理者及教學人員而言,網絡文化建設的開展將成為辦公的得力助手。網絡文化的建設可以提供更加穩定有效的工作環境和豐富的教學資源,促進教育教學效果的實現。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文化建設將成為保障其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對高校網絡平臺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阻斷不良信息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為大學生搭建信息交流平臺,使其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力,最終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高校網絡文化的進展
近年來,各高校重視網絡文化建設,不斷加大投入,使網絡文化軟、硬件建設初具規模。其次,教育效果更加凸顯。“網絡的興起、文化形式的改變,使教育的模式、學習的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2],促進了“文化育人”“服務育人”宗旨的實現。特別是吸收學生參與建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最后,監管更加到位。各高校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采取技術監控和人工監控兩種網控方式,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及網絡有害信息防御屏蔽系統[3]。
(一)對網絡文化建設“是什么”認識不清
有觀點認為高校網絡文化是網絡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還有觀點從文化的功能角度將高校網絡文化概括為一種利用網絡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宣傳、娛樂等的文化活動。以上界定存在以偏概全的缺陷。另外,以上界定的局限還在于將網絡文化的建設限定在高校范圍內,實際上網絡本身沒有界限,“即使有‘防火墻’也不能割裂網絡與社會的聯系的客觀存在”[4]。因此,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什么”的問題亟需得到準確全面的回答。
(二)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為什么”把握不當
網絡文化的建設只有明確了目的,才能把握方向、堅定步伐,但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對網絡文化建設的功能定位不夠準確。部分高校缺乏對網絡文化的認同與適應,認為校園網站的建設僅僅是學校對外宣傳和開展網絡辦公的手段,與學生成長關系不大[5]。其次,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全面發揮。部分高校注重內容建設,忽視宣傳形式的革新、宣傳效果的檢驗以及網站的后期監管;注重輿情的研判和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開展,但收效甚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最后,網絡文化的服務功能欠缺。校園網站在師生中的影響力不足,網站建設缺少特色,更新維護遲緩,信息資源實效性不足、互動性不強,導致校園網絡載體的服務功能未能被充分發掘。
(三)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怎么辦”思慮不周
首先是對“誰來建設”界限不明。那種認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就是高校內部各職能部門、高校教職工職責”的觀點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亟需認真思考、仔細界定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體問題。其次是“建設成什么樣的”。一些高校網絡平臺建設內容不夠豐富、精神內涵不足,缺乏文化底蘊和自身特色,存在泛娛樂化的趨勢;建設形式方面,網絡頁面設計嚴肅呆板、結構功能單一、說教色彩濃厚,缺乏有效的互動環節,整體構思設計未能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最后是相關制度問題。建設前期:部分高校的網絡文化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未能形成“各環節操作明確、各程序控制完備、各部門協作有力、各板塊銜接順暢”[6]的網絡文化建設機制。建設中期:缺少針對管理團隊的引進、培訓、管理、評價等方面的制度規定;缺少信息監控、信息反饋、應急處理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建設后期:缺乏平臺后期管理維護的相關規定,導致工作處于被動,影響平臺建設效果。
(一)深化網絡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高校網絡文化可以理解為高校校園里的網絡文化,也可以理解為由所有高校一起組成的高校校園網文化。前一種屬于狹義理解,是以網絡的技術性為切入點,突出由技術變革所導致的高校校園文化范式的變遷,基于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的以高校自身特有文化底蘊為支撐的校園文化,能夠突顯高校辦學特色和先進教育理念,并在高校師生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中發揮重要作用。后一種屬于廣義理解,是從文化的特性出發,強調由網絡內容的文化屬性所帶來的文化范式的轉型,強調的是各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共建,即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各高校就如何共同應對時代挑戰、創新發展方式、互通有無、共同進步等問題的合理解決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因此,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亟需統籌規劃,協調國家、社會、高校等各方面力量,將網絡文化建成既能凸顯高校自身辦學特色,又能互通有無的一種新型文化范式,從而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強化網絡文化建設的功能定位,把握建設的目的和意圖
“學校教育是特定的育人環境,將學生聚集在學校就是要在有利于青年學生成長的育人環境中,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使學生具備高于社會一般水平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為他們能夠成為對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7]。因此網絡文化的建設首先必須突顯育人功能。高校要建設和諧、文明的校園網絡生態環境,加強網上思想引導,培養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安全意識,提升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其次,要提升網絡文化的服務功能。高校要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多渠道對學生進行調研,把握學生的上網規律,總結、研究、探索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努力建成完善、周到、全面的網上服務系統,實現網絡服務功能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全面覆蓋。最后,必須給予網絡文化建設足夠的重視。高校只有重視網絡文化建設的工作才會有積極的態度,才能夠擔負起責任并開拓創新,最終指揮好網絡文化建設的各項具體工作,實現建設初衷。
(三)細化網絡文化建設的操作實施,實現建設的功用和效益
首先,加強平臺建設,力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搞好校園綜合網站建設,并結合大學生的上網規律和語言習慣等,開展一系列內容健康、互動有序、形式多樣的特色網絡文化活動,以此來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其中,最終實現平臺的教育、管理、服務、實踐等功能。其次,抓好制度建設,使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要將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納入學校總體建設規劃,制定詳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方案,包括部門分工方案、建設投入方案、考評獎懲方案、監督管理方案、人才培訓方案、應急處置方案、網絡行為準則等,形成一整套自上而下、全員參與、全方位立體化的網絡文化建設和監管模式。再次,注重隊伍建設,為建設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一方面,要做好對高校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也不能忽視其待遇和發展問題;另一方面,把政治素養好、網絡技術精的學生力量吸納到建設隊伍中來。最后,引導輿論走向,營造建設氛圍。做好信息把關工作,運用技術手段嚴控信息入口,凈化網絡環境;注重輿情分析,及時引導輿論走向;與社會網絡傳媒平臺建立合作,共同助力,全力打造健康、綠色、和諧、有序的校園網絡生態環境,為網絡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氛圍保障。
[1]靳衛敏.校園網絡文化的特點、影響及規制[J].傳媒,2015(17).
[2]彭玉凌,夏詠梅.哲學視域中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
[3]丁惠民.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
[4]杜勇,肖勇.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6).
[5]任祥.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2).
[6]周娜,崔征.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新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8).
[7]徐文良.難忘的歷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顧與思考[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96.
2016-05-15
朱微微(1984-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6)09-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