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研討、交流,思維互補,探究互促,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欲望,同時又能調動競爭意識,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形成。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呢?下面,筆者就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任務設置、活動方式和評價方式談幾點體會。
在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類型、個性特點等信息,以每組4~6人的標準組建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通過相互間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預期目標。學習小組的組建原則是:自愿原則、異質原則、發展性原則。
1.1自愿原則。組建小組時既要突出學生的層次性,又要照顧學生的自愿性。一是以便于交流為目的,盡量選擇座位臨近的,二是要選語文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一個組內盡量有不同層次的學生。
1.2異質原則。首先,異質表現為男女學生的搭配。一方面,成長中的學生對異性有較強的不自覺的關注,男女生按適當比例組合成一組,會讓本組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較強的展示愿望。另一方面,男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強,女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突出,而語文學習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兩者的互補有利于全組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其次,異質表現為語文水平的均衡。在語文水平上,每組都有高、中、低不同層次的學生,就總體而言,各組大體上是均衡的。這樣,能較好地實現“促進兩頭,帶動中間”的整體學習目標。同時,組與組之間實力相當,便于確定評價標準和開展競爭活動。
1.3發展性原則。學生是發展著的個體,每日都會有變化,久而久之,原本同一水準的小組會由于各種原因而出現高低之別,語文教師應適時對小組成員進行調整,尤其是當各組力量嚴重失衡時,則必須考慮重新分組,以免由于組間差距過大而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小組任務設置上,一定要明確,要突出任務目標的共性,讓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感到是大家共有的學習任務,通過大家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樣有利于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實施過程中,由于每個人對不同文章的理解程度和看法不同,所以教師要隨時巡視,及時指導。
3.1課上討論。讓小組成員對疑難問題或某觀點進行討論、交流、質疑、補充、不斷矯正,在教師的點撥下不斷提升各種能力。
3.2和諧辯論。圍繞主題和觀點展開辯論,通過辯論以求得正確的觀點、主張、結論,小組辯論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3主題探究。就課文中某一人物、事件、現象進行探究,探究的方式不限,探究的最終成果可以是小論文、小報告、小總結、簡短匯報等,主要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社會實踐。課外結合鄉土語文,尋找身邊的語文、生活中的語文。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5組織競賽。競賽活動可在小組內進行,也可以在小組間進行。內容可以是知識類,也可以是技能類。如語文知識搶答、詩歌比賽、演講比賽等。
4.1小組整體評價和個人表現相結合。如教學《駱駝和羊》一課時,讓學生圍繞 《“高”好,還是“矮”好》這一主題展開辯論。首先,正反方的主辯手和副辯手的發言以論據是否充分、是否找到對方的漏洞等作為個人得分的依據;其次,把主辯手和副辯手的配合是否融洽、本組其他組員的補充發言是否及時到位作為小組整體評價的依據。這樣的評價方式,有效地調動了每一位學生參與辯論的積極性,形成了積極向上、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
4.2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在評價主體方面,要堅決反對教師一人說了算的形式,教師要廣泛收集信息,多方面、多角度、全面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學生,如可采用教師評、學生評、自評、家長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多方面促進學生發展。
新課改要求轉變以往的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勤于動手、發展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實施的,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探究和動手能力、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為打造語文高效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061100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鄉德莊小學王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