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經營管理系,內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70)
?
茶業經濟區域劃分價值與發展戰略研究
郭文娟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經營管理系,內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70)
摘要:茶產業的興起及發展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域特征,區域性的茶葉經濟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的劃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將結合茶產業區域化的發展特點,對茶葉經濟區域劃分的價值以及其在今后的發展策略進行簡要的闡述,從而明確區域性的茶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茶葉經濟;區域性;發展戰略
茶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茶葉經濟也不斷得到發展。由于全國各個茶區所處經濟區域和市場發育程度的不同,所以茶業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速度都不盡相同。在傳統的茶區劃分模式中,主要是依托于當地茶區的自然條件和生產技術進行劃分,而現在則多改為按經濟區劃分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采用宏觀、經濟的方法,研究并分析茶區的茶業經濟發展現狀和將來的發展趨勢。東部及沿海茶區利用自身區域優勢,要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茶業市場體系,進而帶動并促進全國茶業經濟健康、持續的發展。
1.1茶類布局
以福建省為例,福建省包括五大茶類,分別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和花茶。根據茶葉種類及其分布,閩南、閩北烏龍茶區,閩東綠茶、紅茶、白茶區,閩西的多茶類區均已基本形成。茶類結構也不斷趨于合理,由1999年烏龍茶、綠茶及其他茶比例為38.6:59.9:2.3,至2000年,烏龍茶、綠茶、及其他茶比例為40.2:57.5:2.3。
1.2品種豐富
我國茶樹種植歷史悠久,茶葉優良品種資源豐富。福建省茶園良種面積約占全國的50%,全省種植面積高達95%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茶樹良種王國”。全省登記在冊的600多個品種中,包括國優良種15個,省優良種1 7個。為進一步對茶種進行開發,20多個品系正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區試,并整理保存了上千個具有開發潛質的品種。由此可見,在我國茶葉品種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1.3名優茶生產優勢良好
自從農業部關于“名優茶開發協作攻關項目”推廣、實施以來,茶農們制優創優意識逐漸增強,不僅粗制濫造現象大幅下降,茶葉加工生產技術也得到顯著提高。近年來,各地名優茶的花色品種不斷增多,其產量、產值所占比例也連年增大。在2014年,全國名優茶產量就已高達192.47萬噸,產值約702.41億元,分別占總產量和總產值的22.22%和43.53%,在市場上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1.4重視品牌
我國對名優茶的開發程度不斷加大,各省茶區在不斷開發名優茶的同時,對品牌建設也予以高度重視。多數省份在品牌建設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如福建省的安溪鐵觀音、天山系列綠茶、武夷巖茶等產品都已有了一定知名度,正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1.5普及無性系良種和建設無公害茶園
至2014年末,就福建一單省,無性系良種茶葉面積已高達337萬畝,約占總面積的93.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2015年,無公害茶園已有220多萬畝,茶葉產品中有32個品牌具有綠色食品標志的使用權,分布于平和、詔安、武夷山、福安等地。
1.6各茶類國外市場占有率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世界各地均能找到中國茶葉的蹤跡。福建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大省,茶葉年出口量約為21萬噸,遠銷世界各地8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匯達7億元,銷售出口的茶葉以烏龍茶、綠茶和花茶為主,其中烏龍茶主要出口東南亞地區和日本,北歐和美洲則多出口綠茶、花茶。
2.1市場導向原則
均衡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首先要充分分析現實市場的現狀和潛在市場的開發前景,在此基礎上,通過提高茶葉產品多樣化、優質化逐漸適應市場的需求,對于發展前景廣闊,市場占有率高的特色茶葉產品要重點開發。
2.2比較優勢原則
對各茶區的自然資源、生產模式、市場位置、環境質量、資金投入、技術引進、人才以及產業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比較分析,突出重點,發展地區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努力把潛在的經濟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2.3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開發生產模式化的區域性生產基地,延伸茶葉產業鏈,構建綠色產業群體,促進茶葉產業的持續發展。
從整體上看,我國茶產業發展迅猛,但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理念存在差異,茶業發展難免不均衡,其發展依然存在若干問題,具體如下:
3.1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在全球化經濟的沖擊下,外來茶產品使我國茶產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加之我國西部地區茶葉生產區較為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嚴重阻礙了茶產品的外銷途徑,降低了我國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如何將分散的茶農組織起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市場、企業、產業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3.2難以促進技術創新
就目前而言,我國茶葉生產中的科技投入十分欠缺,推廣力度遠遠不夠,茶葉技術研究在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中無法發揮其作用。茶葉生產區的分散不利于區域間技術交流、傳播。不僅使企業無法評估自身產業高度、未來發展規劃還阻礙了科技創新的進度,進而影響茶產業發展。
3.3難以優化要素配置
產茶省由于地域性分布問題,對本地區利益最大化追求過度,嚴重制約了技術等一系列生產要素的流動,限制了茶產業的經濟活力。茶葉行業中經營主體面臨著很多問題,如數量多、規模小、生產銷售分離和經營實力薄弱等,這直接導致各經營主體無法開創獨特的產品和品牌,只能進行低層次、低水平的惡性競爭,造成嚴重的行業虧損。
3.4沒有統一的價格制定機制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茶葉拍賣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全國范圍內各茶產區的茶葉價格沒有合理的價格調節制度,造成部分茶葉生產商隨意操縱價格,使茶葉價格不斷大漲大落,嚴重影響茶葉消費量。此外,這種現象也不利于茶葉的出口流通,這也是國外茶葉比我國茶葉更具競爭優勢的原因。
4.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茶產業是我國部分地區提高自身產業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如貴州地區,茶產業的開發不僅促進了農村扶貧項目的開發,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因此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根據當地的發展特色制定符合當地茶葉發展的經營政策和扶貧項目,對茶產品發展提供方向性的宏觀指導;根據農業結構、區劃和生態建設共同調整規劃布局,營造政府扶持、企業運作、茶農所有,科學種植的發展環境。
4.2狠抓技術推廣,依靠科教興茶
增加茶葉方面的教學、科研、示范性推廣的投入,促進茶葉知識、文化、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加強茶農、茶企業相關人員的茶知識和技術培訓,促進茶產業的快速升級,增強茶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恢復和加強地區院校茶葉相關專業教學,從茶葉生產技術和茶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培養專業人才,使科技技術和科技成果伴隨著人才的投入在增產增收中的貢獻率不斷提升。
4.3優化茶產品結構,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
優化茶產品結構,轉變單一的發展模式向多元化發展。由原來只注重春茶的發展,現在要在注重春茶生產的同時,還應注重夏茶、秋茶的開發和生產,且各個季節的茶葉生產的均衡發展也是尤其要關注的問題;由只注重獨芽茶的生產轉變為現在獨芽與一芽多葉綜合利用的生產模式;由只注重高端茶產品生產的的發展方向轉變為高端、中端、低端茶產品并重生產的發展方向。
4.4培育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
實施品牌戰略,培育龍頭企業。鞏固發展已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如:貴定雪芽、羊艾毛峰、循潭翠芽等,這些品牌不僅代表了當地的茶葉產業集團,在國際市場中也是獨具特色的中國符號。在品牌戰略中,企業間要鼓勵跨行業、跨部門的技術支持,不同企業為實現資源、技術、設備、人才共享可通過聯合、兼并、參股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形成生產基地與市場一體化的龍頭企業。發展創建這些知名度高、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有保證、經濟效益高的茶葉龍頭企業,需要從不同層次上進行扶持,改變茶企業小、弱、散的局面,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5提高茶產業組織化程度,強化茶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為提高茶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支持各地區依法成立相應的茶葉中介組織,使企業與茶農在茶葉中介組織參與的前提下,引導三者作為經濟利益共同體,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合力參與市場競爭,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格局。在此利益聯結機制下,首先要考慮茶農的真實意愿,政府部門不得強制包辦。茶產業的高度組織化,不僅使茶業技術得到了推廣、服務體系得到完善還保證了茶葉品質的安全和質量保證,從多方面強化了茶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綜上所述,我國茶葉區域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區域性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促進了茶葉在區域內乃至全國范圍內影響力,從而有效的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能夠對我國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趙云嬌,孫強,陳秦名.西部茶產業區域經濟合作分析[J].西部經濟.2009,10:16-17.
[2]易勇,劉錫.貴州茶產業優勢區域布局規劃與措施[J].中國茶葉. 2007,04:18-19.
[3]商金芳,高玉敏.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文化經濟與科技融合研究[J].知識經濟. 2015(24):11-13.
[4]陳文華.發展茶經濟,必須弘揚茶文化——在“江西上猶茶業發展論壇”上的講話[J].農業考古. 2011(02):56-58.
作者簡介:郭文娟(1982-),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