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靜(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四川綿陽621000)
?
茶道對我國傳統體育武術的影響
杜江靜
(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四川綿陽621000)
摘要:茶和武術,看似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文化載體,然而卻在某種層面有著相通、相融的共性。這兩者的交叉點,就是以人為核心。以武術學為視域去分析茶道對人們產生的影響,對武術能夠形成諸多正面的解讀,這也是不同載體和視域所帶給人的啟迪。更是傳統體育武術的思想升華至“道”的解讀。并且,基于此種認知,認真剖析茶道對于武術的啟示,最終全面地理解出我國各傳統文化、每一個載體之間,所存在的包容、互補的啟發暗示。
關鍵詞:茶道;傳統體育;武術
不管是武道講究的剛柔并濟,抑或是茶道所重視的寧靜與致遠,都無法脫離“道”這一主題。以行為和心性相互融合的視域研究,武術的最高境界是“身在動而心靜”;而茶道的精髓就在于,“身在動而心卻靜”。本文以茶的特性作為出發點,從傳統體育武術學的角度逐一展開。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中,“身”和“心”必然都是相融的、一體的,這也是“心學”中“知行合一”的意境。而一直以來,茶道,也和我國諸多傳統文化的精髓保持著相同的共性。
茶道之“儉”對于“武”的啟發是深遠而具體的,傳統武術的套路往往比較繁多,然而細看之下,卻發現常常摻夾著很多“無用之技”,體育武術的動作的練習與發展,必須也要對動作和設備做到盡可能的精簡。其次,茶道之“儉”體現的更是對練習武術人心靈的一種啟發和暗示,是基于從內而外展開的在身心上的一種體悟。“心靜下來”的形式,也是武道的一種外在的形式,因而,傳統武術的訓練,也應當基于自己的內心開始展開,從而達到內外相合的水平。
從“儉”的內涵與行為去感悟武術,可以得知,傳統武術發展模式也是對武術動作實現精簡的一個過程。在周而復始的一系列動作當中,慢慢地熟知動作所蘊含的節奏,形成一種逐漸使武術練習者心靜的效果。毫無疑問,重復性的動作訓練,必然會顯得非常單調和乏味,然而,卻也是最直接的路徑。在訓練過程中,武術練習者無法避免的會易遭遇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在這一時候,思想“儉”的屬性,接著,再對武術的動作進行精簡化的思考,其本質上便是在茶的精細的規律當中,探索出適合武術的法門,從而利用精細化的訓練,規避在武術訓練階段所形成的不良情緒。從茶道的茶藝來說,“儉”可以讓人更加的求真,使得物性和自己的心性合二為一。有鑒于此,武術行為的精細化,也是對心的一種精細。誠然,儉的“精”,并非是武術“入道”的唯一門徑,然而卻能夠降低武術動作中產生的誤區。
茶的“儉”,完全是自然的一種“德”,甚至可以說人寄托希望的載體。故而,“儉”能夠生德,這種理念已經適用在我國很多的文化載體內。同樣,在公認的“武德”的養成上,拜師,必然就無法離開“奉茶”,可見,這也是對德進行的一種詮釋。“奉茶”在拜師中是自然而然出現的,正是因為過程的“儉”的嚴肅性,使人可以融入到德中來,同樣,這更是進行武術反省的一個路徑。對于茶而言,它是物性和品性的一種結合;對于武而言,則重視的是行為和心性一種結合。因此,茶之“儉”,從道的層面上來說,應當是每一位武術訓練人必須要非常重視且進行挖掘的內容。
苦茶,是茶的一個種類,也是茶道的某種呈現之一。而體育武術訓練和這種“苦”,也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例如,武術訓練中會重復性的練習站樁、手法、身法、步法等等,這些枯燥卻又必不可少的訓練極大地磨煉著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斷堅定自身意志的一種法門,正和人嘗試苦茶一樣,有著非常深刻的領悟。武術修煉的辦法,正可以引入品茶的手段,在身和心的訓練階段,或會因精神的高度集中從而自然而然的生發出“悟”。武術的訓練絕非是循規蹈矩的、“遵守規則”的一種固態過程。身心合一,是能夠無限放大和縮小的,因此,在真正的武術者眼中,對茶道感悟的形式,也就愈發的明確。這也主要是源于性定,進而求真的一種心靈構建。
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特性,普遍都存在對“我”這個載體的認知功能,而這種過程更是超越了身體的一種不一樣方式,即感悟。毫無疑問,茶,可以讓人神清氣爽,使人更加心平氣和的去處理各種事物,酒令人沉迷、茶讓人醒悟,醒悟對真意的理解。故而,茶之甘苦就是求真的過程中,有著能夠讓人“清心”的獨特效果,這也可以對習武之人在訓練階段,感悟這種心靜、清心。
任何傳統體育武術的訓練,都離不開放松、提氣、發力這個過程,很明顯,這也全是由松到緊,再由緊到松的一個階段。感悟武術的內涵,就是身心“緊”的一個環節,可以說失去了這個“緊”的過程,就無法達到身心上的放松。因此,武術訓練者在延續了武術動作的背景下,更應當保持對招式的靈活,武術招式絕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更應該學會“善變”。武術的感悟方式,可以通過品茶之真的形式。武術者在進行身心訓練階段,也許會因感悟的高度集中從而形成執著。故而對武術而言,這是從行為的建構經驗心的認識到全部自然的一種“性質”的真實升華。
茶的生長環境給予了茶本身的自然特性,換言之,就是茶的外向與內向的一種結合。武術境界中常常會說到所謂“天人合一”,其實就是人們外向感知和內心感悟的一種集合。在天地之間純粹生長的茶,肯定會存在自然的“和”的一種物性,這和體育武術中外向與內向的和,有異曲同工的啟示效果。一直以來,茶的生長環境,也就是茶的本質正是人們所始終極力追求的一種外在條件:天然的環境所包含的和諧韻味等。人們在茶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體悟自然的和諧,從茶中體悟和的內涵。相對而言,武術這一載體對環境的要求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純粹的自然環境條件無法獲取。因此,傳統體育武術對自然不懈追求,本質上在練習中慢慢地對身心自然的一種感知,一種收獲。
古人之所以愛品茶,多還是源自于其對養生之路的找尋以及對自然強大生命的一種近乎虔誠的崇拜。正如《茶賦》所說的:“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茶道中這種“合”的特性,也能夠拓展到武術的養生體系當中。
以四季為“養生”的視域分析,四季的和合也同樣適用在武術層面。春,人們體內的寒氣還沒有完全的消散,可以通過慢的、平和的、平緩的武術動作,慢慢地驅散身體內含有的寒氣,其中白茶正是以“溫”“和”“回甘”而聞名于世的。喝白茶,能夠很好地復合武術的練習,以便更好的驅除冬天存留的寒氣;夏,陽氣從天地間漸升,其最大特性的就是濕和熱,因此,更加適合采用一些平緩、快的武術動作。與之同時,可以相應地擇取一些茶性比較寒的綠茶、生普等,能夠有效的幫助練武之人消暑解熱;秋,武術訓練者的身體因為逐漸寒冷的氣候開始進行自我恢復的“調和”,此時,所訓練的“拳”中的動作節奏更應當由快變得更加的平緩,進而幫助身體調和,而茶中的烏龍茶的茶性基本介于綠茶和紅茶間,寒熱正好,不僅能夠去掉患者體內的余熱,可以恢復人體的津液,比較適合武術訓練者秋季飲茶。到了冬天,天氣慢慢寒冷,可以進行一些更為平緩而節奏慢的武術拳種和動作,例如太極拳,能夠非常平緩地驅除武術訓練者身上的寒冷而傷身。在這一時期,可以引用一些性溫的紅茶、黑茶、熟普等味甘而性溫熱的,并且有強生津功能的茶品。
武術中的武道和我國的陰陽學說,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傳統體育武學中重視“動靜相生、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后發先至”等相關理論,無一不是通過我國古老的陰陽辯證作為綱領性理論指導的。在茶道感知“和合”,把茶生長于自然的一種和諧觀,融入到武術的身心訓練中,可以從局部擴展到全身的內外的調和,對武術訓練者有很大的幫助。以茶道中的“和合”作為一種精神層面的向導,可以讓武術練習的過程身心平衡的和合。
綜上所述,多方面探究茶道的屬性對于找尋武術文化的根源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可以帶給我國傳統的體育武術文化更寬闊的探索空間。“茶”對“武”的影響,也是在各個方面的特性轉換了彼此共融的一種共性,這兩個載體在經驗世界的認知中,都屬于是對自我的一種感悟。
參考文獻
[1]單新國.茶與傳統文人的獨立精神[J].農業考古,2015,15 (05):172-176.
[2]劉宇涵,雷麗芬.我國古代茶文化的歷史沿革[J].大觀周刊, 2011,17(42):5-6.
[3]張納新.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的傳統武術文化保護策略分析[J].張納新,2010,15(2):55-58.
[4]許海嘯.全球化背景下對傳統武術認同策略的構[D].武漢體育學院,2008.
[5]柯慧俐.通過中日茶文化的對比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15(8):212+226.
作者簡介:杜江靜(1972-),女,四川樂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