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華(遵義醫(y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貴州遵義563000)
?
從茶道精神探究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方法
胡艷華
(遵義醫(y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貴州遵義563000)
摘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堅定不移地奉行“科學立國”、“教育強國”之路。在科技經(jīng)濟日新月異的今天,培養(yǎng)好下一代更是重中之重。大學生群體作為祖國的未來棟梁和接班人,不僅僅要學識淵博,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為防止新生代大學生在魚龍混雜的現(xiàn)代社會中迷失方向、建立起真正有益于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體系,德育工作的正確開展很有必要。隨著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傳統(tǒng)德育工作開展方法也理應時時更新,做到更貼合社會實際,更能令大學生接受。而茶道精神兼具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工作開展起著積極作用。下文筆者將就該題進行淺述,以供往來者參考。
關鍵詞:茶道精神;大學生德育工作;開展方法
早在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便已提出“國之興盛在于晚輩后生”的觀點,其在《少年中國說》中洋洋灑灑寫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縱觀各國歷史,無不佐證了老先生的觀點,故而,對國中少年“德智體美勞”培育十分重要。而“德智體美勞”五項中又以“德”字為先,更是體現(xiàn)了道德教育實為重中之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面臨著從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這就要求了我國必須繼續(xù)堅持走“科技立國”和“教育強國”之路。茶道精神一貫秉承著儒家的“真誠”、“仁愛”,道家的“清凈”、“淡然”,佛家的“圓和”、“意志”,與現(xiàn)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行為操守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亦給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方法提供了良好參考,使得大學生德育工作開展方式得以在形式、內(nèi)容和方法上獲得升華,讓大學生在德育教育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內(nèi)外兼修,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從古至今,我國都十分重視精神思想打造,尤其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學子們更是從小便接觸思想品德、人文歷史等教學。因有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思想道德基礎,故而現(xiàn)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重點在于宣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為該群體服務社會奠定思想基礎。但就近幾年社會上大學生違法犯罪比例升高現(xiàn)象看來,我國大學德育教育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的,在基本的德育教育工作上還是不能放松。
俗話說:“有才無德謂之廢材。”據(jù)筆者看來,一個空有才華卻道德淪喪之人,不僅不能造福社會,反而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災害。這就要求我們反思現(xiàn)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處,揚長避短,改變傳統(tǒng)德育工作開展方法,提高大學生群體的總體素質(zhì)。
而由茶文化所衍生的茶道精神,兼具儒釋道三家之長,恰好滿足德育教育的要求,不論在形式、內(nèi)容還是傳播途徑上都可給德育工作開展方法提供良好的參考。下面筆者將從茶道精神所涵蓋的“真誠”、“仁愛”、“清凈”、“淡然”、“圓和”、“意志”內(nèi)容對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分三部分進行闡述。
2.1“真誠”、“仁愛”之于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
瀏覽新聞,“老人跌倒在地無人攙扶”、“外鄉(xiāng)人求助無人理睬”等消息時有出現(xiàn)。似乎在當代社會,飛快的社會步履節(jié)奏讓人們的“真誠、友愛”之心日漸消磨。這些消息容易讓作為剛剛脫離青澀生活,又飛快面臨社會巨大競爭壓力的特殊群體,三觀還未牢固成型的大學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大學生因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以無論是在繁忙的學業(yè)中,還是豐富的團體生活中,獨立在外的他們很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而改變想法。而現(xiàn)代大學生傳統(tǒng)學院制的德育教育方法,似乎也因跟不上時代的節(jié)奏變換而不受大學生群體的重視,因而收效頗微,甚至形同虛設。相較而言,現(xiàn)代大學生似乎更親近新穎開放的教育方法。
“真誠”和“仁愛”是茶道精神中關于儒家精神的部分,千年來一直在品茗和茶道切磋中深刻體現(xiàn)。茶道十分講求茶葉品質(zhì)、水源品質(zhì)、茶具品質(zhì)、煮茶火候、更講求品茗奉道之人的人品。茶葉品質(zhì)自不再說,上好的茶葉是好的茶水的決定性因素;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記載了“水解三十”,言明各種水質(zhì)的優(yōu)劣,故不同的水源對茶水好壞也起著重要作用;茶具品質(zhì)不做詳述,但煮茶火候是文是火勢必要小心掌握,因茶水亦有老嫩之說,老茶和嫩茶給予人之感受大相徑庭;最后是煮茶品茗之人的品性,茶道是“儒”的一種,儒家講究修身養(yǎng)性,須得“仁義禮智信”還得“溫良恭儉讓”,故而對人品的要求十分之高,它也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要求能在茶來茶往中體會到“友愛”、“和睦”的道理。這些點正好跟現(xiàn)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傳統(tǒng)大學生道德教育方法乃是課堂教育模式,一般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許多大學思政課堂的景象是大學生昏昏欲睡,教授侃侃而談,私學亦是儒學的教育模式,故而,按上述,若是將傳統(tǒng)枯燥的德育課跟茶道結(jié)合,參考茶道品茗、煮茗、論茗的方式,在課堂上滲透“真誠”、“仁愛”的儒學因素,并追溯其來龍去脈,在分組討論和作業(yè)互助對“真誠”和“仁愛”做出實際體驗,并耳濡目染,培養(yǎng)相應習慣。
概括而言,“真誠”和“仁愛”給予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便是在德育教育課上進行分組討論和作業(yè)互助,將閉合的課堂轉(zhuǎn)型為開放的課堂。
2.2“清凈”、“淡然”之于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
明朝著名作家吳承恩曾在《西游記》的第一回中作了一首打油詩,詩曰:“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這首詩諷刺了當時人們的追名逐利和攀龍附會。
時代雖然在變遷,但“天下熙熙,為利來往”的現(xiàn)象卻從來沒有改變過。尤其是當代,豐富精彩的物質(zhì)社會生活更是讓世間之人心浮氣躁,為生活奔波,為前程勞累,都讓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心無法安定。各地高校盡管被戲言“小隱隱于林,大隱隱于市”,但身處其中的大學學子也難免沾染上社會的浮躁之氣,許多人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追求速成,企圖營造空中樓閣,因而也產(chǎn)生許多學術造假、抄襲等與道德相關的問題。因此,沉穩(wěn)踏實的心境對于現(xiàn)代大學生來說實在重要。
而茶道精神中的“清靜”、“淡然”,正是源于道家的“無為清靜,身心一體”觀念,亦跟現(xiàn)代德育工作的要求殊途同歸。茶道為“道”的一種,自古講求“天人相應,形神一體”,即在品茗和賞茗中體悟正道,在安靜清幽中找尋自我,升華自我。德育工作者可根據(jù)茶道精神的啟示,適當在課堂上引領大學生模仿道家的打坐修習之法進行內(nèi)觀,即閉上眼睛,以提問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近況,并放下塵世間的喧囂和執(zhí)念,在閉目養(yǎng)神的淡然中思索將來。這種做法也可應用于課后,久而久之可以讓大學生養(yǎng)成清靜淡然的心性,自然的,便能減少這個群體打架斗毆、無視學業(yè)的比例,相應的個人修養(yǎng)亦能得到提升,更能促成和諧社會的建成。
總結(jié)一下,“清凈”和“淡然”給予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便是在德育教育課上進行內(nèi)觀反思,引領大學生更好地進行積極的思想活動。
2.3“圓和”、“意志”之于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
現(xiàn)代大學生大多數(shù)個性分明、棱角崢嶸,一方面固然體現(xiàn)了我國人文教育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但另一方面,過度效仿西方崇敬個人主義,便容易導致“selfishness”的產(chǎn)生。大部分大學生已經(jīng)離開父母的羽翼,走進集體,過著跟以往不一樣的生活。試想,若此時過于自私,凡事不從大眾考慮,那么勢必會引發(fā)許多不必要的爭端。近年來關于大學生宿舍舍友矛盾不和慘致命案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正是此理。又因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大學生的心性亦受到了影響,古代學子乃“十年寒窗苦讀”,現(xiàn)代學生則自身意志薄弱,無法抵擋許多誘惑而荒廢學業(yè),終究一事無成而在家“啃老”的更不少見。故而,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群體觀念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意志力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而茶道精神中的“圓和”和“意志”,又恰如其分地應了上述要求。“圓和”源于佛家的“眾生平等”說,即無論貧富貴賤、螻蟻人群都一視同仁,都必須得到尊重;“意志”則源于佛家的苦禪修煉,百年如一日。德育工作者可據(jù)此,適當添加“圓和待人”相應內(nèi)容的課程并囑咐大學生課后付諸實踐后記錄相關感想,也可據(jù)每個人情況不同讓其堅持一事,亦記錄感言,并觀察其效果。讓大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佛家之“圓和”和“意志”并加以總結(jié),盡力成長為才德兼?zhèn)涞馁t人。
概括而言,“圓和”和“意志”給予德育工作開展方法的啟示便是在德育教育課上適當添加圓和待人和意志修煉內(nèi)容。
在科技經(jīng)濟日新月異的今天,培養(yǎng)好下一代是國家大計。大學生群體作為祖國的未來棟梁和接班人,不僅僅要學識淵博,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由茶文化所衍生的茶道精神,兼具儒釋道三家之長,恰好滿足德育教育的要求,其在儒家的“真誠”、“仁愛”,道家的“清凈”、“淡然”,佛家的“圓和”、“意志”方面能給予了德育工作開展方法莫大的啟示,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方法在形式、內(nèi)容以及意義上都可提供良好的參考,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方冉,梶野詩織,蔡碧凡,周新華.中日茶人對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較研究[J].農(nóng)業(yè)考古,2013,05:92-97.
[2]侯巧紅.論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與精神氣質(zhì)[J].河南社會科學, 2012,09:73-75+108.
[3]楊薇.日本茶道:精神美的追求[J].農(nóng)業(yè)考古,2012,02:290-297.
[4]寧靜,譚正初,李健權.論中國茶道精神“和”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現(xiàn)實意義[J].茶業(yè)通報,2009,02:77-78.
[5]吳峣松.茶道精神之“和”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J].茶葉科學技術,2008,01:57-60.
[6]張杰.論中國茶道和茶道精神[J].茶葉通訊,2001,04:37-39.
作者簡介:胡艷華(1986-),女,貴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