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艷(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
茶葉品牌創建過程中的相關法律問題研討
王金艷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本文介紹了法律對品牌創建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國內茶葉品牌創建過程中常見法律問題,提出加強依法創建茶葉品牌的舉措。
關鍵詞:茶葉;品牌創建;法律問題
品牌創建過程是一個商業行為,同時也是一個法律行為,是需要在包括《商標法》、《注冊權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范疇內執行的經貿法律行為。我國的茶葉品牌數量眾多,雖然注冊品牌必然要完成一定的法律流程,但多年來知識產權保護的淡漠氛圍使不少茶葉生產經營者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在品牌創建過程中具有的重要意義,因此經常出現創建容易卻保護難的問題。
商品經濟時代中品牌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甚至決定其生死的作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幾年前美國運動品牌“邁克.喬丹”起訴中國運動品牌“喬丹”侵權,要求中國的“喬丹”不得使用該品牌。而經過曠日持久的法庭論戰,最終中國的“喬丹”險勝,保住了品牌,也保住了企業未來的生存。其實這樣的事例在國際國內商場上并不鮮見,一個企業依法創建品牌,再利用法律保護其品牌存在的空間及創造的價值實現企業生存與發展。而若其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出現了品牌的同質化問題,則一場糾紛甚至官司就在所難免。雖然從企業角度看打官司保品牌是件耗時費力的麻煩事,但從法律角度看,品牌創建之初就走一條依法、遵法的道路實在是企業后續發展的明智之舉。
中國作為茶葉的原產地,國內的茶葉種類五花八門,品牌更是星羅棋布。但是,長期以來國人法律意識的缺位讓茶葉品牌創建也時常游走于法律邊緣,由此造成的品牌糾紛不勝枚舉,給企業甚至行業發展都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比如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金駿眉”案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金駿眉”是武夷山地區2005年創新研發的一種紅茶的品牌名,其研發者是當地“正山”茶企的江元勛、梁駿德。最初研制成功“金駿眉”時,“正山”一方面忙于和同村其他茶企共同推廣這一紅茶新品種,另一方面也沒有認識到及時依法注冊品牌的重要性,于是錯過了以企業或個人注冊“金駿眉”的時機。隨著時間推移,當以“桐山”茶企為首的另十六家茶業生產單位掌握了“金駿眉”全套生產工藝后,這十六家茶企以集體名義搶先注冊了“金駿眉”商標。由此拉開了長達五年的品牌爭奪戰。
更為嚴重的是,當“正山”和“桐山”等十六家茶企強力爭奪“金駿眉”的同時,市場上打著“金駿眉”旗號的同類紅茶品種開始泛濫成災,包括“武夷山”金駿眉、“桐木關”金駿眉在內的一大批同質品牌紛紛在商場上展開“混戰”,發展到后期時,甚至出現了山東版本的“金駿眉”。懸而未決的“金駿眉”品牌大戰攪亂了這個創新的紅茶市場,原本因為創新而暴紅的“金駿眉”幾乎是一夜之間就銷量驟減,一個最初以創新為特色的新型紅茶品種眼見就要因為品牌之爭而消沒于無形。
“金駿眉”的遭遇在讓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提示出中國茶葉品牌創建過程中一個十分顯著的問題,即產品生產者對品牌、商標、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基本常識、意識的缺位。如果“正山”在“金駿眉”誕生伊始即自覺、主動地到當地工商部門申請注冊品牌商標,又怎會有后續一團亂麻似的品牌混戰出現?當初一個經濟、法律行為的不到位,造成了五年人力、物力、財力的白白耗費,不僅折損了“金駿眉”嘔心瀝血才開拓而成的市場份額,而且可能就此斷送了這一剛剛在紅茶行業嶄露頭角的茶葉新品的前程。
3.1做好知識產權保護,以法律武器保護品牌價值
“品牌”這個外來詞匯原本來源于畜牧業,也就是將燒紅的金屬標志烙印在牲畜的軀體上以示區別,表明牲畜歸屬的主人。由此可見品牌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強烈的排他性和獨占性,充分宣示了品牌所屬者的利益范疇,也明確拒絕非所有者對某一特定品牌未經允許的擅自使用。如果說古代對于“品牌”的保護還局限在私人的武力行為,那么到了文明社會的現代就是法律武器對品牌的捍衛,具體地說就是“知識產權”保護。
可惜的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中國社會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一直淡漠,直至近年來方略有起色。國家在立法層面不斷增訂諸如《知識產權保護法》等法律條文,社會和各行業也終于開始認識到了品牌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的嚴肅性和切實的利益關聯。就國內茶企來說,加強品牌創建及知識產權保護仍然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有若干茶企先于其他同行有了較強的以法律保護品牌的意識,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實際收益。
以“蒙頂山”這個茶葉產品品牌的創建為例,作為茶葉生產大省的四川其實擁有不少的茶葉品牌,但名山縣顯然比其他市縣走在了以法律維護品牌利益這一道路的前列。2003年時,名山縣由縣政府牽頭,通過授權當地的茶葉協會,率先成功注冊了“蒙頂山”的證明商標。而自“蒙頂山”注冊后,“證明商標”這一具有明確法律意義的品牌內涵迅速給名山縣及“蒙頂山”茶企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首先是茶園從最初僅有的五萬畝擴大了足足六倍,達到了三十萬畝;其次,茶葉產品生產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良種化,最終使名山縣和“蒙頂山”的產值、產量一躍沖到了全國前列。不僅如此,名山縣政府與當地茶葉協會在原有的“證明商標”基礎上再接再厲,首先在雅安市區取得了當地“知名商標”名稱,繼而在四川省范圍內取得了省“著名商標”名稱。自2011年起,名山縣政府聯合當地工商部門、茶葉局、茶葉協會等近三十個機構、單位共同組成了申報小組,向國家申報“馳名商標”,又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最終使“蒙頂山”成為了國家級“馳名商標”。
“蒙頂山”的品牌創建之路完全可以成為國內其他茶葉品牌自我創建的典范,名山縣創建“蒙頂山”的歷程讓人們看到了茶企創建品牌并不需要“劍走偏鋒”,更不需要依賴“旁門左道”。相反,吃透國家法律條文,嚴格遵循法律對于品牌、商標、知識產權保護有關條例的規定,老老實實走依法創建品牌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聰明之舉。
3.2強化食品安全,提升國內茶葉品牌品質
經歷了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且已達到一定水平的當下,國人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相比這些日常食物中出現的有毒有害物質,國人對于茶葉中的藥物殘留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就在不久前由“綠色和平”組織撰寫的2012年度《茶葉農藥調查報告》中,包括當前世界最著名的茶葉品牌英國“立頓”及中國國內著名茶企“張一元”、“吳裕泰”、“天福茗茶”、(“峨眉山)竹葉青”、“日春股份”、“御茶園”、“八馬”、“(海南農墾)白沙綠”在內的九大知名茶葉品牌中都檢查出了藥殘問題。涉及茶葉類型涵蓋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等品種,且查出的藥殘種類高達二十九種。
或許有人會質疑,既然是中國茶葉產品,只要在國內市場銷售就足夠,滿足國家藥殘標準即可,何必介意歐盟或其他國家制定標準的嚴苛性。但是,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作為WTO成員之一,其經貿行為怎么可能僅僅局限在國內市場?同時,作為茶葉原產地,中國茶理當在世界樹立起權威、標竿的形象,若滿足于在國內銷售而任由國外茶葉產品占領全球市場,終有一日,中國茶葉產品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將再難有立錐之地。
因此,國內茶葉品牌創建的著眼點應當放在全球市場,這就要求國內茶企應當有意識地遵循國際上對茶葉產品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要求。盡管現在看來或許嚴苛到不盡人情,但就茶葉品牌未來生存發展來說,遵循包括歐盟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藥殘法律標準才能超越當下國內茶葉產品相對初級、原始的生產制造水平,真正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遵循歐盟及發達國家對茶葉產品制定的相對嚴苛的法律標準能夠促進國內茶葉品牌自創建伊始就站在一個相對較高的起始點位置,有利于品牌歸屬的茶企進行強力的自我約束,自覺執行高標準,生產過程自然更加嚴要求。有了更高、更嚴的食品安全法律標準,國內茶葉品牌在對外宣傳推廣時就能夠理直氣壯地打出“低藥殘、高安全”的口號,僅這一點就不僅能夠戰勝國內多數仍然固守舊有標準的同類茶葉產品,而且可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國外商家與消費者的注意力。而有了歐盟標準這一“護身符”,國內茶葉品牌進軍國際市場不僅可以從容應對國外食藥類監督機構定期或突擊的檢查,更能為中國茶葉產品樹立起一面旗幟,讓外國消費者認識到中國茶葉產品品牌的含金量,使其意識到中國這個茶葉的“老祖宗”不僅能夠為其提供最地道、最正宗的茶葉飲品,而且也是最安全、最保險的茶葉產品生產國。一旦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樹立這樣“高、大、上”的良好形象,其積極意義絕不僅局限于某一家或一群茶企,而是對整個中國茶葉行業的肯定和促進。
茶葉品牌創建從表面上看只是一個商業行為、經濟過程,但其中更深層的意義卻是對法律的遵守與尊重。中國相對于世界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道路上走過的時間尚短,包括茶企在內的眾多行業企業在法律上出現認識欠缺也屬正常。但暫時的欠缺不能永久持續,茶企在包括品牌創建在內的商業行為中應當加快對法律知識、內容的了解與熟悉,不僅依法從事各類商業行為,更需要在關鍵時刻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不僅有助于茶葉品牌創建的順利進行,更能夠幫助茶企在后續生存與發展中獲得更好的保護與助益。
參考文獻
[1]龔永新.弘揚茶文化,推動茶文化產業建設[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97-99
[2]范增平.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J].農業考古, 2006(2)22-25
[3]何新蓮.盧松見.茶文化搭起經濟大舞臺[J].當代廣西,200(12):42-43
作者簡介:王金艷(1978-),女,河南焦作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