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普(黃河科技學院講師,河南鄭州450000)
?
以云南省為談例我國古茶樹和古茶園的法律保護機制
何祖普
(黃河科技學院講師,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本文就以云南省為例,深入探究我國在古茶樹與古茶園方面實行的法律保護機制。最后通過提出利用法律對其進行完善與監督,以期建立起完善的古茶樹與古茶園保護體制,從而對其進行全面保護。
關鍵詞:古茶樹;古茶園;法律保護機制;云南省
對古茶樹以及古茶園的保護勢在必行,通過法律保護機制的建立,必然會將對古茶樹與古茶園的保護落到實處。
目前我國云南省依舊是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具有大面積的野生大茶樹,具有規模的茶園共有14片,多達二十幾萬畝。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云南省所擁有的古茶樹與古茶園堪稱全國之最。
從地區分布角度看,云南省古茶樹的分布主要在滇南與滇西茶區,也就是瀾滄江的中下游地區,西雙版納、臨滄、保山、紅河等地區,都是茶樹的主要分布區。
云南省古茶樹與古茶園逐漸呈現出生存危機。這主要是因為近些年來,我國人口大幅度增長,加之不合理地采摘與砍伐,使茶樹被大量開發,造成許多地區開始毀壞原始茶林,改為種植糧食。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云南省古茶園的面積與銳減了一半之多,這就足以看出云南古茶園的存在面臨危機。另外,加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轉變,使得商業活動驅使之下的云南古茶園也成為當地茶農獲取經濟效益的法寶。通過砍伐野生的古茶樹,使得許多古茶園的茶葉被采摘殆盡,古茶樹和古茶園兩種重要的資源也面臨著滅亡的危機。
目前,在國內與國際都對云南省古茶樹、古茶園保護給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作為參考,其目的就是為了從法律層面加大對古茶樹與古茶園的保護。
首先,從國際法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國際法中《世界自然憲章》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都明確提出了相應的規定。《世界自然憲章》與其他國際法律相比,不具有明確的法律效力,所以受到爭議相對較多,也可以被稱之為“軟法”。其在我國古茶樹與古茶園保護過程中,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價值。而《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條款大多是概括性內容,沒有具體的操作要求與規定。所以相比較其他法律而言,其對我國云南地區古茶樹和古茶園的應用效果不夠明顯。
其次,從國內法方面分析。我國在對生物保護方面所制定的法律就相對完善了許多,除了憲法中明確規定了相關內容之外,其他法律也對其有所闡述。但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憲法》更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法規將其具體化,所以許多珍貴生物的保護并不太適用于《憲法》對其進行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對于破壞國家重點野生植物的現象有一定的明確,但是在野茶樹定義上還存在爭議。若只是按照刑法上所規定的亂砍濫伐樹木為標準進行處罰,未免受處罰者所承受的處罰過輕。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分析,無論是《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等等,都沒有太適宜對云南省古茶樹古茶園的保護,所以其往往保護起來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從法律層面來看,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針對以上現象,不得不明確現行的法律法規在對云南省古茶樹與古茶園的保護上,都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與效果。故而需要建立起符合云南省自身特色的法律,才能真正起到對古茶樹古茶園的保護作用。因此,《云南省古茶樹、古茶園保護條例》應該滿足以下原則:
其一,可持續發展原則。這一原則是與傳統的發展觀念相比較而產生的,這一發展原則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與特點,并且可以對人的觀念與道德理念進行更新與完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人類之后的行為與長遠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而其要求打破傳統發展理念,實現長久發展。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落實過程中應該明確其對立法的指導意義就在于,第一點要滿足人類社會與發展的需要,但是絕對不能以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為代價。第二點就是要滿足全體人民的基礎生活以及盡可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愿望,從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在對古茶樹與古茶園的保護過程中則體現為需要相關的保護人員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或者手段對古茶樹、古茶園生長環境中不斷出現的自然破壞現象進行限制,同時還應該在保護該物種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進而滿足了人們對古茶樹的需求,也利用古茶樹作為基礎資源,培育出全新的茶樹品種,實現茶樹造福人類的目的。
其二,尊重與體現生態規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當地在進行立法的時候,務必充分考慮到自然與生態的演變規律,切不可違背自然,應該以地球的生態系統平衡以及自然環境的和諧穩定作為基礎,這是符合《世界自然憲章》精神的體現。在對古茶樹以及古茶園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格外重視不同自然資源所具有的不同自然屬性,進而采用不同的開發手段對其進行開發。切不可因為過于盲目,而使得茶樹的開發遭到破壞。需要綜合考慮該茶樹的自然屬性、特點、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環境承載量等,這樣才能更加科學的利用茶樹資源。立法時還需要考慮到茶樹的特殊性與特殊價值,分別從茶樹的氣象條件、土壤條件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這樣才能選擇更為適宜古茶樹保護、古茶園開發的對策和方法,進而切實實現對古茶樹與古茶園的保護。
其三,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并重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云南省在進行法律制定的時候,務必要注重開發的過程中,與保護共同進行。古茶樹與古茶園的制度設計以及權利和義務分配,都應該考慮到如何才不會對茶樹以及茶園本身帶來損害。合理開發利用要求在開發古茶樹、古茶園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自然生態規律。其開發必須在古茶樹與古茶園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對其進行統籌規劃,進而實現資源的節約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而在保護的過程中,則需要明確所有的古茶樹與古茶園都需要進行保護,只是保護的力度會有所差別。野茶樹以及自然保護區之內的古茶樹具有更為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科學研究價值,所以這類古茶樹應該重點保護。而那些被人們承包經營以及可以進行茶葉采摘的茶樹,則可以進行一般保護,切不可棄之任之,使得這類茶樹不在法律保護范圍之內。
其四,尊重當地實際情況與民俗習慣的原則。云南省有著眾多的民族,每個民族都因為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所以其往往會存在一些特點與個性,這就造就了云南省多元文化的發展形式。所以在相關法律指定的時候應該尊重當地少數民族進行古茶樹祭拜的相關行為,并且在一定程度內,適當滿足少數民族通報對古茶樹的需求與依賴。不能一味對茶樹進行保護,從而使得這些延續了幾千年的風俗中斷,進而影響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在較為靈活的法律制定過程中注重對少數民族同胞進行相關法律宣傳,這樣才能使得古茶樹的保護更為人性化。將隨意砍伐以及傾倒垃圾等現象也納入法律保護條款之中,進而使得法律具有可行性。
其五,公眾集體參與原則。法律條文必然是對全體公眾行為進行約束的做法,所以其往往需要遵循公眾集體參與的原則。比如目前我國現行的環境法就是通過法定的形式,使得公眾在環境管理與保護中的資格被確立,進而鼓勵與促進公眾可以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當中,并且對其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法律監督與處理。因此在古茶樹與古茶園保護過程中也可以實行這一原則,按照環境法的相關規定,要求全體公眾都參與到茶園與茶樹保護的過程當中。公眾對古茶樹、古茶園的保護,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相信只有充分發揮出群眾的力量,才能使得古茶樹、古茶園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進而將古茶樹古茶園的法律保護機制作用顯現出來。
從國家角度對古茶樹與古茶園的法律保護進行監督,實則也是提升其法律保護水平的重要做法。所謂國家監督,就是由國家機關以國家的名義依照法律,對其進行直接法律監督。這種監督具有很強的法定性、嚴格程序性以及直接效力性。通過國家出面,對古茶樹與古茶園進行有效保護,確實可以使得被監督者嚴格規范自身行為,起到重要的監督保護作用。
國家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對其進行監督,以《云南省古茶樹、古茶園保護條例》為例,其本身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其的監督,并且確保其與我國的憲法和其他法律之間不會產生沖突與矛盾。根據《憲法》相關法律規定,地方性法規實行需要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處備案,這樣才能使得法律生效。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有權利對省、自治區以及直轄市相關法律條文的撤銷。
此外,國家還享有對法律實施過程的監督。其監督的形式相對廣泛,可以組織視察或者檢查,也可以進行詢問等。所以在云南省古茶樹、古茶園保護法律實施的過程中,云南省各級人大可以聽取相關政府機關的工作報告,進而對古茶樹與古茶園保護工作的落實進行監督與管理。
對我國云南省的古茶樹與茶園進行法律保護,實際上是保護我國歷史文化,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古茶樹與古茶園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對其進行合理保護與開發,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更可以將古茶樹作為基礎,不斷研發出新的茶樹品種,是我國茶文化不斷發展且推陳出新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潘志偉,陸志明.誰來守衛古茶樹?[J].環境保護,2011(10):35-36.
[2]楊光武.云縣古茶樹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探討[J].中國茶葉,2013 (8):4-6.
[3]李江龍.景洪市古茶樹保護現狀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5(4):147-148.
[4]楊忠興,俸忠華,張朝榮.雙江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威脅因子及保護思路[J].中國茶葉,2010(3):4-6+9.
作者簡介:何祖普(1983-),女,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