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英(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0)
?
廣東茶葉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與對策分析
韓俊英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0)
摘要:本文對廣東茶葉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即對名茶的地理標志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整理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利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希望對茶葉的知識產權保護有所幫助。
關鍵詞:廣東茶葉;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
地理標志是農業(yè)知識產權的重要內容,主要是對名優(yōu)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而言的。地理標志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國外已經有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了,地理標志作為當前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大熱點內容,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建立了相應的保護制度,對本國的名優(yōu)產品進行產權保護。地理標志和產地命名制度的發(fā)源地之一是法國,法國最早實施這一制度主要是對國內生產的一些名貴酒類進行保護。隨著世界經濟貿易協定及國際公約引進這一制度,規(guī)定了地理標志的獨立產權類型。
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制度,雖然僅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產權保護制度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仍然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我國迄今為止共有五個地理標志保護系統,其中包括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原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的原產地產品保護;原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原產地管理;國家質監(jiān)局的地理標志保護和農業(yè)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等。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產業(yè)。廣東是茶葉的主產區(qū),茶葉是當地農業(yè)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優(yōu)勢產業(yè)。通過對茶葉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規(guī)定,提升廣東茶葉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是廣東省茶產業(yè)發(fā)展的重中之重,通過分析廣東省茶產業(y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茶產業(yè)發(fā)展保護制度提出建議。
1.1我國茶類地理標志產權保護
紹興酒是我國第一種地理標志產品。隨著我國對地理標志制度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目前國內已經有近800種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所涉及的產品包括食品、果品、糧油、酒類、紡織品、茶卉等十五大類。此外,國家質檢總局還對產自法國和英格蘭的酒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前,我國茶類的地理標志產品已達60多種,其中綠茶種類最多,位居于首位,其次分別是烏龍茶、紅茶和黑茶。這些茶類分別分布在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其中屬于江南茶區(qū)的有21種,是茶種類最多的茶區(qū)。
1.2廣東茶類地理標志產品
英德紅茶是廣東省首批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茶葉產品,由此,英德紅茶成為了我國第299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隨著茶類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發(fā)展,廣東省先后有3類茶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中英德紅茶屬紅茶類,綠茶有沿溪山白毛尖,鳳凰單叢為烏龍茶類。
2.1我國茶類商標注冊概述
我國目前有地理標志注冊商標800多個,美國、英國等8國在內的地理標志商標35個。在所注冊的地理標志商標商品中,所涉及的類別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蔬菜、果品、食品、飲料等共十六類,其中茶類占比也較高,達97個。在茶類商標注冊中,綠茶仍居于首位,有64個,其次是烏龍茶、紅茶、白茶、花茶和苦丁茶等茶類。這些茶品都產自我國的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江南茶區(qū)的茶類注冊商標最多。
2.2廣東茶類商標
廣東的茶類地理標志商標商品僅有鳳凰單叢一件,種類極少。針對這種狀況,廣東茶類商標的發(fā)展和保護工作亟待改變和提升。
3.1我國茶類地理標志登記概況
近年來,隨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和《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guī)范》等條例的實施,國內有600多種農產品進行了地理標志登記,這些產品分布在20多個省市,其中山東、四川等省的產品數量較多,排名靠前,這些產品涉及的種類也較多,其中包括蔬菜、果品、煙花、花卉、中藥材、飲料等十三大類。其中,關于茶類地理標志有近40種,其中包括綠茶35種、白茶、烏龍茶、黃茶各1種,其中不包括紅茶和黑茶。這些茶類地理標志產地也分別來自四川、山東、浙江等省市。其中,江南茶區(qū)有18種,位居榜首。
3.2廣東茶類產品地理標志
廣東沒有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也沒有茶葉地理標志,因此在茶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和樹立當地茶品牌方面不具備優(yōu)勢。
4.1深入研究和挖掘茶葉的地理特征
廣東省目前只有英德紅茶、鳳凰單叢和沿溪山白毛尖三種地理標志產品,從數量上來看,受知識產權保護種類較少,對于當地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較為不利。通過對廣東茶葉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不斷加強和保護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也為其它茶類產權管理做出依據。除了以上提到的英德紅茶等三種,廣東省還有許多名茶種類,例如石古坪烏龍茶、三峰黃金桂茶、西巖烏龍茶等,通過對這些茶類的自然與人文因素的分析,對該省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能夠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以此提升廣東省的茶類品牌和知名度。
4.2整理和規(guī)范茶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我國《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出臺,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和保護也越來越高,不僅建立了國內及各省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使傳統茶文化得到積極有效的保護,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我國傳統茶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對廣東茶葉的相關技藝進行挖掘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尤其是關于茶葉的傳統技藝,例如制茶、烹茶等技藝以及茶食品制作工藝等,此外,還應對廣東省的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少數民族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和規(guī)范,以申遺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茶文化得到有效傳播和發(fā)展,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4.3加大茶類產權保護模式
我國目前共有三個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系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一保護系統是中法兩國知識產權合作的主要體現。此類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模式與法國的地理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相差無幾,不僅質檢要求十分嚴格,而且更適合于資源豐富的國家。國家工商總局的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不同于其它兩個系統,它與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有較多相似之處。農業(yè)部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與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模式有相同之處,只是保護的產品種類有所差異,其中涉及到果品、茶類、糧油、中藥材、飲料、牲畜、茶卉等十二個大類。
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先后核準了近400種地理產品標志,而其中的著名茶葉龍井茶,有近150多種相關商標,合理使用該地理標志的企業(yè)也多達170多家。龍井茶是我國的名優(yōu)茶品,隨著更多企業(yè)被核準使用該地理標志,不僅使龍井茶的知名度與日俱增,而且也形成了鮮明的品牌形象,成為中國茶類產品的代表,對中國茶文化的傳播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相比龍井茶,廣東省的茶類標志情況卻差強人意。為了能夠培育更多名茶品牌,發(fā)揮品牌效用,不僅要積極鼓勵更多茶葉企業(yè)使用地理標志,而且要加大廣東省的知識產權保護,形成積極有效的品牌效應,增強該省的茶產品的競爭力度,提升茶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中國傳統茶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得到了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茶類地理標志產品和商標也在不斷增加,對茶品牌的樹立和茶產品的推廣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廣東省的茶類地理標志產品僅有3種,地理標志商標僅1件,使用情況不佳,制約了當地的茶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從對廣東茶類地理標保護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建議:首先,對廣東省的名茶進行深入研究,例如西巖烏龍茶、嶺頭單叢茶、三峰黃金桂茶等都是廣東省的名茶,通過對這些茶類的自然人文因素的研究,掌握其茶性特征,進而加強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其次,對與茶葉相關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深入挖掘整理,例如傳統制茶工藝、傳統風俗活動、傳統茶藝等,都可以通過申遺的方式提高產品的產權保護,不僅能夠提高廣東茶產品的知名度,樹立茶品牌,對茶文化傳播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再次,應以國家質檢總局的產品保護模式為標準,做好廣東省的茶葉地理標志產權保護工作,使該省的茶葉品牌得到有利推廣。最后,積極鼓勵和支持茶類企業(yè)使用地理專用標志,樹立茶葉品牌意識,增強該省的茶產品的競爭力,提升茶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志國,鐘學斌,王樹婷,等.湘鄂渝黔民族地區(qū)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23):150-153.
[2]馮壽波.地理標志的國際法律保護—以TRIPS協議為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1):25-34.
[4]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438.
[5]劉錫誠.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1-399.
[6]孫志國,程東來,劉成武,等.道地藥材咸豐白術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10):2650-2652.
[7]孫志國,韓冰華,鐘儒剛,等.湖北省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發(fā)展對策[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0,22(3):179-183.
[8]王笑冰.論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1-260.
[9]田芙蓉.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9:1-385.
作者簡介:韓俊英,女,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