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驍(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揚州225127)
?
完善茶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分析
郭驍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揚州225127)
摘要: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而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部分更是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高度發展的文明。因為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與審美價值,所以對其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但是茶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環境依附性、口頭性和傳承性等特點,所以強制性的保護是行不通的,為此就需要通過完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來形成合理的法律制度保護模式。本文將針對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茶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制度
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植于我國農耕文明而發展起來的,對環境的依附性極大,而目前社會發展過程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文化發展的格局都產生了較大的沖擊,茶非物質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樣受到了不小的沖擊。而在當前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的背景下,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制度保護還存在缺失問題,這一缺陷的存在顯然是不利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弘揚發展的。以下筆者將針對完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展開探析。
在聯合國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構成進行了論述,分別指的是:社會風俗和禮儀;口頭傳說與言論表達;自然知識與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傳承的表演藝術。同時公約中還指出了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非物質性”雖然指的是能夠對人們精神生活需求進行滿足的精神產品,但并不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脫離物質而存在的,相反,所有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性成果都是以物質的形態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附于物質的。
2.1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
從深層次來說,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地區的發展都具有自己的風格特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都是由當地的團體或者個人加以融合創造而產生并流傳后世,反映的是特定區域個性化的文化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區域團體或個人對文化發展的一種期望。例如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會有不同的生活情境與生活習慣,在這種生活習慣的驅使下,就會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專屬于本民族或地區的行為文化,而關于茶的相關習俗、利益和經濟交易方式更是口口相傳成為流傳于世的重要文明成果,是對該民族或地區人群的生活習俗、心理特點、宗教信仰與自然環境等綜合性內容的表現,能夠很好的反映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的創造能力與生存能力,所以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高水平的歷史文化價值,對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助于人們更好全面真實的去認識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
2.2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審美藝術價值
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涉及到眾多的藝術形式、技巧和創作內容,在我國茶區最為常見的現象就是當地會流傳一些具有特色的、與茶相關的歌曲、傳說等,這些與茶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內容、品位與營造的意境都讓人們在感受到獨樹一幟的同時更加透徹地領悟勞動與生活的美好,其心靈能夠得到洗滌。通過感受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藝術表現,我們能夠從中獲取到與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相關的生活習俗、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藝術成就與情感思維,而這些內容都是和審美藝術具有密切關聯性的內容。另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還有很多文化藝術為當代藝術文化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例如電視劇《茶頌》、小說《喝茶》、戲劇《玉簪記》等就是充分利用了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藝術價值所創作出了的各種藝術作品,并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因而可以說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之一,對于審美有較高的再造價值。
2.3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開發價值
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具有的獨特性如果能夠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就能夠受到市場的歡迎,從而推動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區當地的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文化與經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作用,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福建安溪鐵觀音為例,安溪地區充分利用當地的茶資源優勢,向有關部門申請對原產地證明商標和原產地的標記進行注冊,一方面能夠對“安溪鐵觀音”這一歷史名茶展開妥善的保護,另一方面則能夠對“安溪鐵觀音”實施有效的經濟市場開發,在歷經了幾年的發展之后,“安溪鐵觀音”一躍成為了中國著名的原產地證明商標,該地區更是有大多數人涉及到了“茶”這一行業經濟發展之中,并通過一系列的“茶產業”得以致富。不僅是福建安溪,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人們對于傳統文化與優秀的精神文化的追求,全國各地都從“茶”中獲取到了相當水平的收益,合理的對傳統制茶工藝、各類歷史名茶、代代傳承的茶偏方或茶驗方等傳統茶文化進行開發與運作經營,都能夠高效的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價值。
3.1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法律認定與權利義務分析
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主要包括傳承人與傳承單位,現階段對于傳承人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給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難度,而事實上只有確定了傳承人才能夠對應當保護的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象進行確定,更好地傳承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基本可以概述為“熟練掌握歷代傳承的某種茶傳統文化的具體形式、熟悉茶文化空間的民間茶文化代表人物”,而傳承單位就可以將其認定堅持開展與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的團體與單位。對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實際認定,需要在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展開一系列真實的調查,對選擇出來的、符合法律標準的代表人物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定,最終對傳承人的身份進行確認。
具體來說,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應當滿足以下要求:第一,傳承人需要完整掌握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某項技能;第二,傳承人在自己完整掌握的該項技能方面擁有公認的權威性和廣泛的影響力;第三,傳承人需要時刻將為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做貢獻放在重要位置。在對傳承人確定之后,就需要確定傳承人的權利義務,對傳承人來說,最主要的義務就是積極采取各項措施傳承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權利還是義務都離不開法律制度的規定,例如可以建立金字塔式傳承人制度,政府確定的傳承人位于金字塔頂端,其下一層為第一接班人,也就是傳承人的助理,其下第二層為第二接班人,就是傳承人的學徒,傳承人在培養下一班傳承人時需要將全部的技藝都無保留的進行教授,而助理和學徒則要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展開相關技能的學習,同時傳承人應當保證定期舉辦公共演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茶非物質文化遺產。
3.2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利益分享機制的構建
由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濟方面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所以對于傳承人來說必然會存在利益方面的問題,而針對于此就需要建立以“關民理論”為基本理論構成的利益分享機制以有效解決傳承人之間的利益分享問題,就是在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開發中獲得的利益則應當由開發者與傳承者共同分享。利益分享機制的建立主要有兩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從宏觀角度看,即間接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從微觀角度上看,即切實維護傳承人的合法權益。
利益共享機制的建立需要秉承著以下幾項原則內容:首先,要遵循公平互利原則,可以說這一原則是雙方合作實現和利益共享的基礎與規則。其次,要遵循合理份額原則,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者與傳承者在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商投入的資金、精力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的情況,落實合理份額原則能夠確保每一個參與者合法權益都能夠得到切實的保障。最后,要遵循保護與鼓勵開發一致原則,對于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開發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出現“利益第一”的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導致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了完全的經濟化模式,失去了文化的立足點終將也會使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遭到嚴重的貶值。從這一角度看,重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統的保護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茶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保持良性的發展才能夠真正實現保護傳承,所以在保護中也應當重視合理開發。由此可見,要正確處理保護與鼓勵開發之間的關系,形成“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發展理念,實現均衡化的發展。
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構成部分,就是因為它具有其他文化遺產所不可取代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與經濟價值,通過完善法律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對于我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極高的價值,是我國實現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最佳選擇。我國對茶非物質文化立法的完善應當注意與國情相結合,對茶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充分的利用與保護。
參考文獻
[1]方金華.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大連大學學,2009,01: 105-109.
[2]李依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3]方金華.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23-28.
[4]任艷艷.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62-67.
[5]姜含春.茶人文遺產價值初探[J].農業考古,2006,05:41-44.
[6]宋時磊.唐代茶文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
[7]馮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手機產業中的涅槃[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0,02:77-87.
作者簡介:郭驍(1990-),男,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