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066100)
?
漫談茶與中國傳統文化
劉曉靜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066100)
摘要: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陸羽所著《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著作。儒、道、佛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三家的哲學理念與茶文化不斷交集、融合,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茶文化特色。
關鍵詞:茶;文化;傳統文化
我國是茶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種植茶的國家,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茶文化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內容形態。儒、道、佛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與茶文化不斷融合,三家既分別作用于茶文化,又共同交集??梢哉f,中國茶文化與儒、道、佛三家的哲學理念不可分割?!恫杞洝肥俏覈谝徊筷P于茶的著作,著作中對茶事內容及茶文化有著詳細的介紹,從種茶、采茶、烹茶、品茶等,每一項茶事活動都有著豐富的技藝和規范。在茶文化盛行的唐宋時期,茶事活動也十分活躍,無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熱衷于茶事活動,這一時期也正是儒、道、佛三家理念相融合的代表時期。儒家重在中和,道家講求平靜、自然,佛家以空為精神內涵。從三家的哲學理念可以看出,茶文化所展現出的百態凝聚了三家的哲學理念,形成了綜合的文化形態。
茶文化與儒家思想的融合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古代,茶的用處較為廣泛,既可作為祭祀用品,也可以作為婚禮聘禮,由茶的內在含義進而聯想到更多禮義,因此,在婚嫁中多用茶作為禮義之物,取茶堅定不移之義。在儒家思想中,禮所包含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其中既包括倫理,也有政治,民俗等。在《禮記·典禮》中寫道:“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由此可見,在古代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視禮義觀念,對禮義道德有著嚴格的規范。在茶文化中,禮義理念也有所融合和體現,例如《茶德》中提到了“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其中也提到了茶是待客之禮,以此表達敬意,規范禮義,這種禮義也逐漸成為民間最為普遍的風俗。除此之外,在古代官場上,茶禮也成為一種等級式的禮義,雖然古代官員對茶并沒有達到特別的衷愛,但是茶作為一種禮義代表,進茶、進湯等飲茶待遇代表著不同的官員級別。隨著茶禮的不斷變化,茶禮的形式也逐漸虛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中和,即強調事物的適度與恰當的中庸之道。這一思想也在茶文化中得到展現。例如《茶經》中提到泡茶要選涓涓活水,而非急流之水和死水。這種不急不慢的流水狀態,正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中和適度,也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現。在茶事活動中,煎茶是最初的一道工序,需要用火,此時之水需要文火,即不旺不息的狀態,候湯時的最佳狀態是開水燒至四周環沸,飲茶時的第一次泡茶之水用來暖盞而不飲用,第二次的水才是最佳飲品。飲茶的量也要適度。凡此種種,都充分體現了中和之意。此外,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也講求以和為佳,從茶中體會其性情,使人清新恬適,十分符合中庸之道,茶道中提倡社會與人的和諧相處也是儒家思想倡導的理念。這里的飲茶之道不僅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也與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理念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特色。
除了儒家的中和思想,茶文化中也體現出了另一種雅士之美。在唐代飲茶盛行時期,飲茶被文人雅士所追捧,他們寄情于茶,將茶作為抒情達意的載體,以飲茶展現風度之美。文人雅士以飲茶修身養性,通過茶道來展現人的風度與修養,更將此上升為一種高潔素雅的思想品質。在許多茶著作中,都對這一思想進行了介紹,充分展現了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被寄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理念,即修身養性、自尊自省、敬業高尚等。
在茶文化中,道家思想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梢哉f,道家思想與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靜、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在古代,茶最早是作為藥物出現的,史料記載有神農嘗百草的典故,在《說文解字》中也有茶與藥草的關系介紹。因此,茶與道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最早期的茶文化。在唐代《食療本草》中提到,茶有祛熱解痰,除好睡,消宿食等功效。茶與道教之間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茶事與道教的養生之道十分匹配。人們能夠從飲茶中解除疲勞、排除雜念,以獲得更為放松的心情。
茶與古代士子的思想也有著緊密關系。在古代,一些有知識的士子心懷抱負卻不得志,因此以歸隱山林來逃避現實的黑暗,隱逸于山水之間,雖然生活清苦,卻以此來換取心靈的安逸與超脫。他們整日與山水詩畫相伴,與好友相邀品茶,享受清風幽雅,茶成為隱逸者最鐘愛的飲品。茶性微寒、味甘苦,這些都與隱逸者的心態十分相近。飲茶給了他們無窮的啟示,使他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有了更多的追求和向往。在羅稟的《茶解》中寫道“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清風滿懷,云光艷斂,此時幽趣,故難與俗人言也?!蔽闹忻枋隽艘环鷦拥牟枋聢D景,既有山水景色,也有煮茶品茶場景,仿佛是人間仙境,詩人講求與投緣之人品茶共賞,只有真正愛茶之人才有此體驗。其中既展現了自然之風趣,也寫出了作者的心靈之感與清雅之美。除了歸逸士子,官場人士也飲茶,但由于處于名利場內,飲茶僅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飲茶和品茶中,難以從中感悟茶的深厚思想內涵。
道家思想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逼渲械淖匀皇侵疙樒渥匀?,而非故意為之。這種自然觀念也充分融入到茶文化中。茶是自然之物,生長于川谷之間,集天地之靈氣,與茶相匹配的是山中之泉,即自然之水。所以,茶的品質以及茶性都與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不同地域的茶體現出不同的茶性特點,在寒冷的山谷所產之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而江南之地氣候溫濕,茶葉與泉水相匹配。因此,茶的生長環境只有與自然相符,展現其原始風貌,才稱其為好茶。在采茶和制茶過程中,也強調天和自然,追求自然的情趣。例如在靈一的《青山潭飲茶》中寫道:“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痹娭忻枥L了一幅自然山水圖,詩人與自然相融,品茗賞景,展現出天人和一的自然風貌,令人流連往返。從詩句中,可以感受到飲茶之人希望可以充分享受自然之趣,無論現實境遇如何,都可以不受世俗拖累,而一心回歸自然,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美好。這也是古人對茶的詮釋與推崇,以茶之本真反映自然,追求純粹的觀念。
由此可見,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結合十分緊密,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道家思想的推動下,茶文化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
茶文化與佛教思想淵源頗深,古代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有著特別的修行活動,例如不飲酒、吃素、吃午不食等等,這些清規與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交集,很快融合在一起。佛教規矩中有僧人坐禪修行的活動,僧人在活動之后往往疲憊和饑餓,這就使茶發揮了它的效用,茶中既有豐富的營養,又能提神醒腦、修身養性,因此,也成為了佛教僧人最佳的飲品。在古代典籍記載中,茶能夠清心明目,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助消化、抑性欲,因此,茶十分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被佛教奉為上品。
在東晉時期,佛教飲茶就有記載?!稌x書·藝術傳》中提到,東晉敦煌人單開道在昭德寺修行坐禪誦經時經常以飲茶方式來提神醒腦??梢姡鸾痰淖U修行與飲茶有著密切關系。在唐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寺院也不例外,有的僧人對飲茶達到了癡迷的地步,有的甚至只將茶作為唯一飲品,可見其對茶之鐘愛。這一時期人們到處煮茶品茶,形成了飲茶風俗。宋代僧人飲茶已經非常普遍,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恫杞洝返淖髡哧懹鸪錾碛谒略海瑢Σ枰策_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對茶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佛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空”,從哲學角度來看,是無味即有味的思想。在《北堂書鈔》中提到無味如茶,可見,佛家思想中所提到的無味是有味的極致,只有對佛家思想有所體悟,才能真正感受其“空”的思想內涵。
古代“茶禪一味”的說法與佛教境界相通,其核心在于以一種從容的心態來應對世界萬事萬物,自由自在,心無旁騖地應對各種變化,這也是佛教思想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此外,“悟”也是茶與佛教融合的體現。在茶事活動中,無論是煮茶、飲茶,還是品茶,雖是普通活動,但是正是這種平常之事,能夠給人以不同的精神體驗,不同的人在飲茶活動中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懂茶之人能夠悟出茶文化之境界,不懂之人則難以進入茶之境界,感受其高雅。可見,凡此種種體驗正是“悟”之體現。因此,對于飲茶之人,只有不斷地修煉自我,提升個人的品性,領悟佛教思想中的“空”的精髓,才能升華精神,這也是茶文化的精神特點所在。例如佛教《壇經》中提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懸,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其中所強調的是自身的修行,只有真正領悟到佛教的核心思想,才能有所感悟。
佛教作為外來文化,有其自身的思想內涵和文化特點。在佛教進入我國后,通過與道家、儒家思想的不斷融合,共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例如在《考槃馀事》中描述了“坐香習禪”與“飲茶益思”,其中對飲茶的領悟,對焚香的感受是完全相通的,二者之間所傳達出的文化思想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境與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孫立群.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廖寶秀.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M].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3]張明學.道教與明清文人畫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
[4]杜覺民.隱逸與超越:論逸品意識與莊子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5]張美娣,阮浩耕,關劍平,等.茶道茗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75.
[6]楊昆寧.中國茶文化藝術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60.
[7]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國古代茶書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劉曉靜,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