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軍(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焦作454000)
?
談萬里茶道與文化旅游
楊曉軍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萬里茶道”,這條興起于清朝初年,衰落于民國初年的國際商道,是自絲綢之路以后,另一條連接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在被歷史遺忘將近一個世紀之后,這兩年,這條曾經輝煌的商道又被人們所關注。特別是在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問俄羅斯時闡述“萬里茶道”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后,其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越來越被沿途各地的政府和學術界所關注。
關鍵詞:萬里茶道;文化旅游
“萬里茶道”在輝煌二百多年后,最終還是沒有躲過時代的滾滾洪流,約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世界政治的變化以及海運的興起,結束了國際商貿通道的功能,并很快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出甚至是遺忘。但歷史就好像一個圓圈,在其被遺忘將近一百年之后,這條歷史悠久的“萬里茶道”及其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開始被我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學者重新發掘并深入研究。本文試從“萬里茶道”與文化旅游之間的關系,來談談在新時期下,這條商道應該如何更好地復興。
我國是茶的故鄉,同時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中葉,我國便已開始向世界出口茶葉。而出口茶葉的通道,主要有四條:其一,是從我國向西而去,經過陜西、寧夏、新疆等西部省份,通往中亞和西亞等國家,最終抵達歐洲;其二,是向北而去,通過蒙古高原到達俄羅斯;其三,是向東北而去,從我國的東北地區,去往朝鮮半島;其四,是從云南、貴州、廣西等西南省份出境,銷售到南亞和東南亞各國。這其中,第二條是最為重要的一條線路,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萬里茶道”。
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萬里茶道”的起點源于我國的武夷山下梅村,之后越過江西,再經湖南來到湖北的武漢,跨過長江后便沿著河南、山西、河北一路朝北而去,跨過雄偉的長城后,再路過廣闊的蒙古草原和茫茫戈壁灘,抵達蒙古和俄國邊境的恰克圖,進入俄國境內。之后,再向西而去,跨越漫長的西伯利亞,經過俄國的大小城市,最終來到它的終點——圣彼得堡城。從福建到圣彼得堡城,“萬里茶道”的長度達到了驚人的一萬三千公里,的確是名不虛傳的“萬里茶道”。
那么,是什么原因驅使著人們開拓出這條連接亞歐大陸的道路呢?答案就是市場需求。我們知道,生活在高寒地區的游牧民族,日常主食多為牛羊肉和奶茶等,其中來自中國的茶葉可以幫助他們化解油膩。經過多年的通商,我國的磚茶,已經成為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生活在西伯利亞一帶的俄羅斯人,相當嗜愛茶葉,可謂是“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由此而言,“萬里茶路”的形成,是有著極其龐大和穩定的消費基礎的。
茶路上所輸運的茶葉,基本上全部來自于我國的南方地區,但開創和開拓這條茶路的,卻并非南方人,而是另一個著名的商人群體——山西的晉商。至今,在武夷山下還立有“晉商萬里茶路起點”的石碑。為什么會是晉商?據山西汾陽縣當地的史料記載,山西一代,天氣寒冷,土地貧瘠,能種的作物很少,也就是麥子谷豆之類,同時地少人多,每年都入不敷出。艱苦的生存環境,迫使山西的商人不得不轉變思路,開始走南闖北的經商之路。據《汾陽縣志》所言,晉商“販運綢緞于杭州,販茶糖于漢口”,之后將其“售于新疆、內外蒙及俄羅斯等地。”正是憑借著晉商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以及不畏艱辛的創業意識,才逐漸開創了這樣一條以販賣茶葉為主的“萬里茶道”。
在歷經二百來年的繁榮后,“萬里茶道”最終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謝幕。究其原因,一是在清朝末期,俄國在茶葉戰中打敗英國,控制了漢口的茶葉貿易。并在茶區直接建廠,自己收購、加工和轉運,不再假借于人;二是隨著水路特別是海運的興起,俄國商人改變了傳統的陸運,而是沿著長江從上海和天津出海,再向北到達海參崴,這直接導致了“萬里茶道”的衰敗;三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前蘇聯政府對中國的茶葉采取嚴厲的關稅壁壘政策,使得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迅速衰落,“萬里茶道”便就此淡出歷史舞臺。
今天我們復興“萬里茶道”,當然不是為了它的原始商貿功能,而是要在歷史和文化的視野下,在當前多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影響的背景下,去挖掘沿線的文化價值和旅游資源,并向今人展現出那種開放、和平、友誼的文明意識,這對于今天的國際間交流協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是歷史文化價值。“萬里茶道”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藝術和物質交換。跨越今日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的“萬里茶道”,是在世界從農耕文明向科技文明過渡的時期,是東方農業文明、草原文明和西方的工業文明這三者之間的一次“和平相遇”。在相互的交流和碰撞中,這多種文明之間互相影響,并相互融合。代表著不同地區和國家民族的商人,在這條長長的商路上,進行著人口的流動和物品的交換,各自所展現出的文化、技術、信仰、審美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漫長的時光中,得以互相借鑒和影響。這些價值、藝術和物質的交換結果和痕跡,我們可以在“萬里茶道”沿途的一些古鎮、碼頭、作坊、廟宇和教堂等文化遺產上充分感受到。
“萬里茶道”有著歷史見證和記錄的作用。昔日馬蹄聲聲的萬里茶道,記錄了漢族先輩們種茶、制茶的技術,記錄了在歷史上留下濃濃一筆的晉商文化。同時也記錄了茶文化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深刻影響。可以說,“萬里茶道”就好比一本史書,它記載了歐亞大陸不同民族的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是一部中華民族向世界輸出和平與友誼的恢弘歷史巨作,這部巨作中,包含了農業發展史、科技發展史、貿易發展史等內容。“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對今日歐亞大陸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有著很好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萬里茶道”蘊含著人與自然的友好和諧。從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到中部的長江流域,到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蒙古高原,再到嚴寒的俄羅斯,這條跨越三個國家的茶道,經過農業種植區、畜牧區,歷經丘陵、平原、草原、沙漠等不同形態的自然地貌,沿著這條道路,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又是如何和當地的環境友好相處并融合的。
從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去看,“萬里茶道”不僅是一條文化之路、歷史之路,更是一條極佳的旅游線路。它的起點,是風景秀美的福建武夷山。武夷山是中國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秦漢以來,便是道家和佛家的勝地,留下了很多道院、庵堂,還是儒家學者傳道講學之地。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等。武夷山景區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等美譽。
往北,便是長江流域中的南昌、長沙、武漢等各具特色的地區。這里人煙稠密,商貿發達,歷史文物眾多,如黃鶴樓、滕王閣、岳麓山、晴川閣等等。在自然風光上,既有著江南水鄉般精致和秀氣的一面,也有著如長江般恢弘大氣的一面;在人文環境上,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聰明靈活,包容大氣。再往北,便是一馬平川的中原腹地和華北平原了,與長江流域相比,這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大不相同,屬于黃河流域文明區,有著壯美的山河,有著以面食為主的特色飲食文化,有著豪爽干練又樸實好客的北方漢族人。
越過雄偉的長城,便是氣象渾厚的塞外大漠。其“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情畫意,以及遼闊的地貌、美麗的風景、豪放的民風、美味的飲食,都讓人流連忘返。越過蒙古高原,便是銀裝素裹的西伯利亞地區,那里有著熱情奔放的俄羅斯風情,與中國迥然不同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會讓人感到新奇而有趣。
不同的自然環境、眾多的歷史遺跡、多彩的風土人情,使這條古老的“萬里茶路”,不僅是一條能與漢朝時期“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國際商路,更是一條跨越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個國家,連接歐亞大陸的黃金旅游線路。當人們從不同的眼光和情懷去欣賞這些豐富多彩的風景時,去感受那些深沉的歷史時,就像閱讀一本讓人震撼的歷史書,就像觀看一部能夠洗禮人們心靈的優秀電影,不僅得到感官上的極大滿足和愉悅,更能讓人們的內心感受到那種來自于歷史深處的厚重和偉大。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俄羅斯期間,用“萬里茶道”來闡述了中國和俄羅斯共同發展的新型關系。筆者認為,在新時期下復興“萬里茶路”的文化旅游,應當將其置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和發展。
2015年春天,在“新絲綢之路”的規劃里,又加入了新的內涵: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達成了關于啟動三國經濟走廊建設的一致意見。這樣一來,古老的“萬里茶路”又將以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中蒙俄三國經濟走廊。在此背景下,各國專家和學者在對這條古老茶路進行研究時,就不應僅僅將其停留在“茶”的范疇,而是要緊隨時代發展,在國家戰略的宏偉藍圖下進行思索。筆者認為,應該以茶和茶文化為基礎,并提煉出其所蘊藏的精神進行輸入和交流,以此來提高我國茶文化以及“萬里茶路”精神的影響力。
在對“萬里茶路”文化精神的提煉上,應包含“感恩、包容、結緣、分享”,要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這正是茶文化“以茶禮仁”價值取向。
在對“萬里茶路”價值和內涵的挖掘上,要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應該說,“一路一帶”除了密切的經濟聯系,深入的政治互信外,用“以茶導和”思想來做媒介,對于這些國家的人文交流來說,能夠起到特殊的作用。因為,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茶文化也一路走來,與不同的文明碰撞著、融合著、影響著,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變為好朋友,進而友好相處。
“萬里茶路”沿線國家的旅游和文化來往上,只要開動腦筋,多下功夫,在這一方面也大有可為。譬如說,可以利用電影、音樂、文學等載體進行溝通,一些具有創意的藝術節、圖書展應該不定期去舉辦。同時,也可以進行兩國之間的文化年或者旅游年活動,來增進文化交流和提高旅游熱潮。在這些文化藝術交流中,要多多加入一些中國的文化內容特別是茶文化的元素。另外,還要共同申報“萬里茶路”為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在旅游方面,應該深入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增強旅游品質,不妨從“萬里茶路”的歷史入手,沿著當年商人的足跡,打造一條從福建出發,到圣彼得堡結束的國際精品茶文化旅游線路。此外,還可以開發一些與此有關的周邊產品,比如說土特產、書畫、書籍、創意作品等。如此,定能讓“萬里茶路”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輝,在新的歷史時期下起到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椽.《茶葉通史》[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周重林.《茶葉戰爭——茶葉與天朝的興衰》[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3]《晉商萬里茶路探尋》[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作者簡介:楊曉軍(1980-),男,遼寧葫蘆島人,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