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媛媛(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
廣西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研究
莫媛媛
(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摘要: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農業生態觀光經濟模式的發展,尤其是蘊含深厚文化內涵的生態茶園觀光被現代人所推崇。生態茶園觀光已經成為現代休閑農業的一種形式,全國各地正在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茶園產業。本文以廣西北部灣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為例,詳細分析當地觀光茶園自然、人文景觀的設計,旨在為當前我國生態茶園設計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廣西生態茶園;觀光景觀設計;研究
廣西位于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地區,是我國最南部茶區之一,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優越的地理條件。青山綠水、生態條件良好,盛產綠茶、紅茶以及烏龍茶。高溫多濕的氣候與茶樹的生產季節一致,這里春季回暖比其他地區快,每年2月份就有早茶上市直到11月左右,采茶期將近9-10月,比長江中下游主產茶區多采2-3月,成為廣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自然賦予廣西地區優越的地理環境,茶葉經濟自然成為農業發展的亮點,目前這里有五大茶區:桂西凌云白毫茶區,桂東北名優綠茶區,桂東六堡茶區,桂東南早春名優茶和茉莉花茶區,桂南特種茶葉開發區。[1]由于我國茶葉經濟模式較為落后,產品結構與市場消費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了局部與季節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尤其是廣西地區雖然自然環境、茶葉品種資源等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市場和品牌的塑造方面處于劣勢。因此,廣西茶葉發展應該揚長避短,積極發揮地區自然環境特色,提升廣西茶葉經濟穩健增長。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日常工作節奏加快,日復一日地穿梭于鋼筋水泥的城市中,人們越發渴望回歸大自然,因此,農業生態觀光的經濟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尤其是蘊含深厚文化內涵的生態茶園觀光被現代人所推崇。生態觀光茶園已經成為現代休閑農業的一種形式,全國各地正在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茶園,如福建、山東、江蘇等地都已形成地區特色的休閑觀光茶園。但我國各地加快悠閑觀光茶園發展的同時,在茶園生態景觀設計方面也遇到了瓶頸,在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和諧塑造、消費者精神滿足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本文以廣西北部灣生態觀光茶園的景觀設計為例,詳細分析當地觀光茶園自然、人文景觀的設計,旨在為當前我國生態茶園設計提供有益參考。
我國生態茶園越來越多,但在生態茶園景觀設計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福建龍巖云頂觀光茶園把重點放在生產加工、銷售以及文化旅游等方面,在景觀設計上忽略觀光體驗的功能,園內大部分景觀都是人工建造,缺少茶園獨特的自然氣息;各個功能區如入口區、生產加工區、觀光體驗區、銷售區、文化旅游區等之間缺乏聯系與過渡,[2]無法真正發揮觀光茶園的文化、悠閑等全部功能。本節將概括當前生態茶園景觀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功能設計不明確
縱觀國內觀光茶園主要重視茶葉銷售,在茶園觀光功能設計方面目的不明確,缺少建筑、園藝等專業性人才的規劃。整個園景設計,一味地模仿、照搬別的園區設計,而沒有結合本地環境、文化特色。茶園景觀空間不講究構圖,不遵循美學基本法則,更沒有“起”“承”“轉”“合”的空間序列關系的過渡,[3]使得景觀的設計不倫不類。此外,在通向茶葉園區的路徑設計毫無美感可言,園區入口設計不夠科學,很多茶園不注重茶園路徑和園區入口設計,甚至出現入口景觀與茶園主題思想不協調,這種粗放型的設計模式嚴重影響了觀光茶園整體形象。盡管茶園滿足都市人們內心向往自然的心理需求,交通、飲食等也很方便,但沒有將景觀與功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導致整個茶園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就是無法形成觀光茶園良好的口碑,制約觀光茶園的進一步發展。
1.2欠缺主題創意與文化底蘊
茶園景觀功能設計同質化現象嚴重,基本是花卉基地、采摘園、垂釣園、觀光園以及室內娛樂場所,雖然也可以讓游客放松身心,但對于茶園來說與其他農業觀光園沒有太大的區別,無法體現茶文化的獨特之處。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蘊藏著中國傳統哲學的意味,各個地區又有自己獨有的文化內涵,但模仿成風的觀光茶園景觀設計,忽視了茶文化的文化底蘊和地域文化特色。近些年來園林式的茶園觀光設計受到追捧,很多茶園競相模仿,導致園林式的茶園景觀設計缺失主題創意,毫無新意而言。
1.3觀光茶園景觀的設計構思死板
國內很多地方觀光茶園景觀的設計盲目追求現代化幾何構圖,大規模構建人工設施,整齊規一的道路、湖岸,人工造湖、雕塑等等,往往成為了城市廣場、公園的翻版。這一構思不但破壞了郊區空氣清新、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而且失去了鄉間樸素自然的氣息。都市人們去觀光茶園游玩就是為了呼吸大自然的空氣,享受寧靜、舒適的氣氛,欣賞鄉村的原生態、淳樸的民風以及茶文化的特色,體驗與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田園之樂。
雖然當前我國生態茶園觀光景觀設計存在上述主要問題,但當前也有不少休閑觀光茶園推出了自己特色,下文將詳細分析廣西北部世外生態茶園觀光景觀設計的獨特之處。
2.1項目背景
廣西北部灣世外茶園占地500hm2多,位于廣西欽州市靈山縣城南那隆鎮,屬于南丘陵地帶,該地區素來就有“茶葉之鄉”、“中國荔枝之鄉”以及“水果之鄉”的美稱,從開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種植茶園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園區周邊為低丘平原地帶,園內山嶺縱橫、云霧彌漫、溪水環繞,生態環境佳。
2.2總體設計
廣西北部灣世外茶園將打造成集農業茶園觀光、生態旅游度假、茶文化交流、峽谷漂流、溫泉健身、商務休閑為一體的多元化旅游體系,主要分為禪茶休閑度假區、茶文化風情區以及峽谷漂流游覽區三個功能區。茶園整體設計遵循自然賦予該地區的“秀、美、奇、野”的特征,園內大多數為梯級茶田,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整齊而壯觀。[4]
2.3功能分區
2.3.1茶源廣場
茶源廣場位于該園北部主要入口處,占地面積約8000m2,設計師緊緊圍繞探尋茶文化為主線,運用視覺藝術規律、現代表現手法展現本地區博大精深的茶源文化。提煉茶葉紋樣用于鋪路,與花壇小品、音響以及路燈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廣場中央位置放置了茶圣陸羽、烏龍將軍的雕塑以及一系列大型的茶具,以此來體現我國茶文化的歷史悠久、文人雅士之間以茶會友的閑情雅致。
茶源廣場是入園的第一印象,設計師們匠心獨運的構思與設計成功地塑造茶文化的特色。園區在種植規劃方面選擇了東南亞熱帶植物如小葉蓉、白玉蘭、三角梅、樟樹、扁桃等等進行造景,并力求景觀層次錯落有致、豐富生動。
2.3.2靈山大佛
該茶園將靈山佛教舊址遷入茶園中并沿著山體建造“靈山大佛”,不僅方便善男信女們進行佛事活動,而且增加靈山的歷史和人文內涵,增添了茶園的文化底蘊。“靈山大佛”景觀設計強調當地的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如山門建造源自靈山大盧村傳統建筑元素,山門后有放生池,池中立有銘刻的石頭。在半山腰處設有蓮花臺,講述釋加牟尼誕生的歷史以及佛教典故。在巨型蓮花臺中央放置高48m的釋加牟尼像,是用現代高科技仿瓷材料打造而成,周圍種植賦有宗教意味的植物,如“荷花”、“檳榔”等“五樹”和“菩提樹”、“貝葉棕”等“六樹”,與梯田自然山水融于一體,彰顯該地區的人文、自然生態特色。
2.3.3世外茶廊
世外茶廊約有1000m2,位于靈山大佛的西南,設計師在景觀設計時巧妙地運用峽谷地形特征,借助現代鋼結合與框架結構做支架,采用“框景”手法,合理運用曲線結構,將建筑與自然融合成一幅山水畫,充分體現出茶園原生態的設計理念。游客在茶廊內可以一邊觀賞窗外梯田式茶園的自然風光,一邊欣賞茶文化帶來的精神滿足感。
除上述典型的代表外,廣西北部灣世外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如世外茶浦水、龍骨水車、“凱旋門”等等景觀設計,無不體現人性化的設計原理和當代人向往回歸自然的審美心理,更重要地在于各個景點都展示我國獨特的山水文化、茶文化、區域文化、宗教文化和現代旅游度假文化,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總結國內休閑生態觀光茶園發展與問題原因剖析的基礎上,對廣西北部灣世外茶園景觀設計中重要景點分析得出結論。一是生態茶園觀光設計必須遵循因地制宜、功能兼融、體驗性等原則,從自然環境著手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用美學法則稍微加以改造創建生態茶園,即要做到“以人為本、重在自然、貴在和諧、突出特色”和“以茶促經濟、促文化發展”。二是茶園的功能分區要明確,各個功能區之間要巧妙利用茶園內的鋪裝、植物設計等將其連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三是要圍繞茶文化特色,各種茶葉品牌特色開展茶文化交流、品嘗以及采摘、制作等等突出茶文化的底蘊。
隨著人們生活理念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休閑觀光茶園產業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觀光茶園的景觀設計也因各地茶文化不同而具有多樣性,也因各地茶葉栽培技術、烘焙和制作技術,茶園建設與環境改良技術等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并不是一篇論文可以闡述清楚的,但生態茶園景觀設計在不同的基礎上唯有遵循上述總結的三點,并融入現代化視覺規律和表現手法,才能設計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諸葛天秋、韋靜峰、羅躍新.廣西茶產業分布狀況及發展建議[J].廣西農學報,2013(28):70-73.
[2]李鳴文.觀光茶園景觀設計[D].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26.
[3]董建文、蘭思仁、林潔.觀光茶園景觀美景度評價及營建技術[J]. 2009 (3):143~145.
[4]普濤.茶耕文化與休閑農業環境規劃實踐——以北部灣世外茶園生態旅游項目為例[J].福建農業.2009:44.
作者簡介:莫媛媛(1979-),女,廣西羅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設計、垂直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