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艷(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上海201399)
?
茶旅游過程中影響文化體驗的因素研究
于麗艷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上海201399)
摘要:本文介紹了當前國內茶旅游過程中文化體驗現狀,分析了影響茶旅游過程文化體驗的因素,提出提升茶旅游過程中文化體驗水平的舉措如下:物質基礎設施的健全;專業人員的教育。
關鍵詞:茶旅游;文化體驗;因素
茶旅游是當前流行于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領域的新興項目,是在傳統觀光旅游、購物旅游等基礎上更側重于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高端旅游產業,也就是一般常說的茶文化旅游。這種旅游模式由于不再拘泥于既有的觀光娛樂、購物消遣等相對初級和淺表層的內容,而是將旅游的觸角延伸到了教育與文化、學習與宣傳等更廣泛范疇,因而具有了更多的附加價值和挖掘潛力,也就使之在當下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旅游極其相關產業重點關注的對象。
1.1物質內容多于精神價值
當前茶旅游過程雖然越來越強調文化體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理論指導和現實操作卻始終存在著相當的差距。茶旅游過程的很大部分還停留在賣茶葉及周邊產品,推銷各式茶葉旅游紀念品等。真正深入到文化、教育、學習層面的部分往往只有參觀茶葉博物館或者游覽茶葉歷史檔案與古籍等狹小范圍,難以給旅游參與者以足夠深刻的記憶與印象。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不外乎當前衡量旅游業發展成果的標志始終未能超越經濟利益。包括茶旅游在內的多數產業仍然極其注重物質效益的產出,收入、利潤等物質類硬性指標還是各地、各部門檢驗該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的唯一或主要指標。而國際國內長期以來的經驗表明,文化、教育層面形成較為顯著的價值收益的周期要較物質利益的產出周期長得多,一些文化積淀深厚、歷史遺存悠久的項目形成可見的價值甚至需要經歷一代人或更長時間。這也是包括茶旅游在內的多數現代產業難以將發展重點落實到文化體驗方面的關鍵原因之一。
1.2相對邊緣化的定位
由于存在著上面提到的本質上的問題,當前茶旅游過程中文化體驗的發展便很自然地處在相對“非主流”的地位。國內已經實現了規?;a經營的茶產業園、區并不在少數,但至今仍然沒有能夠在全國、全球范圍內叫得響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相應的,國內目前沒有可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影響力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茶文化旅游線路。當前國內各茶葉產地或風景區開發文化體驗旅游的產品相對單一、零散、小型化,從整個旅游大市場的整體著眼,當下的茶旅游文化體驗實質上處于相對邊緣化的定位狀態。
2.1客觀因素
茶旅游中的文化體驗不能脫離了茶山、茶樹、茶莊等客觀承載,因此,影響茶旅游過程文化體驗的客觀因素就是各類基礎設施、配套設施、旅游目標環境設置、旅游資源、文化產品、營銷與管理等內容。
舉例來說,由于茶樹自然生物屬性的特點決定了茶生產區域或風景點基本都在相對偏遠的山區甚至高原地帶,地形的崎嶇決定了道路通行的艱難。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現代化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道路交通情況已經得了極大改善,全國各地都已經基本完成了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的建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相對偏遠的山區、丘陵、高原地帶,從主要交通干線到茶園、茶莊等主要產區或風景區之間仍然存在著相當的距離,而填補這些距離的支線道路的建設卻相對落后,不少地方至今仍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式的原始土路。而對于參與到現代旅游項目中的游客來說,他們理想中的交通狀態卻是家門口上車,旅游目的地大門口下車。如果從快捷平坦的高速公路到茶園之間還存在著十幾甚至數十公里顛簸、泥濘的土路的阻隔,那么這些多數來自城市的嬌貴游客恐怕就會心生怯意甚至望而卻步了。
再比如茶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力也是當下影響文化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茶產區或風景區的行政主管部門缺乏長遠規劃意識,只追求短期內的經濟效益,在茶旅游開發問題上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嚴重者甚至出現了“竭澤而漁”式的經營模式。茶園或茶莊自然環境保護不力,在陳舊、單一的門票式經濟、紀念品式經濟的死循環中日漸破壞著原本優良的茶產區生態環境,甚至出現掠奪式開發,導致茶旅游資源枯竭以至于出現不可逆式的永久性破壞。當游客出現“井噴”式增長時,茶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缺乏妥善規劃,無限流、少引導,導致茶產區或景區超出接待承受極限,過量游客也成為破壞茶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又一誘因。
2.2主觀因素
除了客觀上的制約因素外,作為文化體驗的主要面對對象的人也是影響當前茶旅游的關鍵環節。這一環節中涉及到的人包括游客、旅游目的地服務人員與管理人員三部分。從游客方面說,盡管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積淀的茶文化早已超越千年,但普通百姓對真正提高到理論文化、教育知識高度的茶文化絕大多數還處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下。即使已經進入到某著名茶產地或風景區,仍然亟需專業的服務人員提供文化知識的講解、引導。可以說,大多數參與茶旅游的游客猶如一塊等待文化體驗開墾的處女地,需要旅游目的地專業服務人員與管理人員的“精耕細作”,才能形成系統、完整、良好的茶旅游文化體驗成果。
因此,茶產區、風景區開展專業旅游服務與管理人員面臨著快速提升自身專業知識水平的嚴峻形勢。不同茶產區的專業旅游從業者既需要深入了解本地茶文化的淵源與發展歷程,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將這些歷史文化知識恰如其分地傳達到客戶端;既充分展示本地區茶文化的典型特征,具有足夠的信息量與知識點,又通俗易懂、趣味十足。通過這些專業旅游服務與管理人員的工作,讓原本對茶旅游僅僅停留在“看風景、買東西”意識層面的游客形成一定深度的學習意識、文化體驗,從而使游客對茶產地、風景區的歷史文化探究心理、好奇心不斷提升,由此培養起一定基數的茶文化旅游“回頭客”,進而帶動更多潛在游客的到訪。一旦形成了以上的良性循環,就可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茶旅游目的地維持足夠數量的文化體驗型游客“群落”。隨著時間推移,當這些游客在各自的朋友圈、關系網中口口相傳后,若干自下而上形成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品牌或線路就能夠形成雛形,若與之對應的茶園茶莊能夠適時強化宣傳,則這些具有相當文化品味的茶旅游目的地不愁形成規模效應。
歸根到底,旅游本質上其實是人面對人、人服務于人的行業。專業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員相當于橋梁和紐帶,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價值有效傳輸到游客端,只有包括導游在內的服務與管理者真正具有專業性,才能夠確實實現茶旅游的文化體驗的價值和意義。缺少了專業服務和管理人才的茶旅游文化體驗不過是游客面對著沉默的茶山茶園,除了看到滿眼的綠、品嘗到或濃或淡的茶湯或茶餐外,仍然帶不回茶旅游應當形成的文化與知識成果。
3.1物質基礎設施的健全
通過對主客觀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升茶旅游過程中文化體驗水平的舉措也相應產生。首先是完善客觀上的物質基礎設施,比如道路條件的優化,主要指從干線道路通往茶產區、風景區門口的支線建設。即使支線道路建設達不到如高速公路般的高標準,至少應當盡快將原始的土路升級為相對平整、通暢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如若因為泥水飛揚的道路嚇退了游客,又何談茶旅游的文化體驗?
其次是茶旅游目的地的環境保護與旅游舒適度有所兼顧。即在滿足茶園茶莊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前提下,盡量為游客提供相對舒適、現代的旅游食宿條件。參與茶文化旅游并非“憶苦思甜”,多數游客還是期望經歷一場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可在物理層面享受到舒適食宿、交通等的兩全齊美的旅游過程。也就是說,環境保護與旅游文化體驗應當相輔相成,而非顧此失彼。
3.2專業人員的教育
有了物質基礎的保障,人的因素就顯得格外突出。實現茶旅游良好文化體驗的前提就是專業的旅游服務與管理人員與游客的互動。從旅游服務人員的專業性來說,比如導游,其自身首先應當具有相當的茶文化知識內涵。尤其是本地茶文化歷史知識、發展歷程等常識與知識應當是專業導游必不可少的精神“裝備”;其次,面對不同類型的游客時,專業導游應當具有足夠的觀察力和靈活性,同樣的茶文化,面對不同類型游客時就應當有不同的解說方法,既可“陽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有了專業導游富于針對性的講解,原本對于茶文化旅游體驗一知半解的游客就能夠快速建立起相對系統的文化知識架構,也就能夠對即將深入展開的體驗式旅游更加期待并形成一定的目標心理,避免了初級旅游類型中普遍具有的盲目性。
再比如專業的旅游管理人員,他們的工作目標在于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旅游元素,并將其融會貫通到茶旅游目的地的每個細枝末節之中。比如在茶園茶莊的陳列室、展覽館甚至飲食、住宿等場所選擇與環境、文化、歷史等相得益彰的家具、器物,并配合既詳盡又通俗的解說,讓游客無論進入哪個角落都能感同身受茶文化的浸潤,讓游客的茶旅游形成立體化、全方位的文化體驗模式。
為使這些服務與管理人員具有真正的專業性,教育培訓必不可少。這就需要主管單位提前“布局”,在大規模開展體驗式茶旅游之前先行開展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專業人才形成足夠的基數,以免出現“人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
參考文獻
[1]喬秋敏,祝明霞.體驗經濟時代下茶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9): 5466-5467
[2]龔永新.弘揚茶文化,推動茶文化產業建設[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97-99
作者簡介:于麗艷(1981-),女,遼寧阜新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基金項目:“校企貫通.產教一體”--產教融合視野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編號:XWJG_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