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麗(武昌理工學院,湖北武漢430223)
?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模式及功能研究
姚丹麗
(武昌理工學院,湖北武漢430223)
摘要:近年來,茶文化產業園得到了蓬勃發展,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也成為當前設計者面臨的新工作。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進行研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提出了更具功能性和特色性的設計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茶文化產業園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
關鍵詞: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
課題: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課題編號:2014B301,課題名稱:“高校轉型“背景下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1.1茶園與茶文化產業園概念
傳統茶園主要包括兩種,即專門種植茶葉的地方和專供喝茶娛樂的地方。傳統茶園的主要目的是茶葉的生產和加工。茶文化產業園是以茶文化為基礎,滿足人們的茶文化消費需求,并通過茶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打造具有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園。茶文化產業園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是集茶品種和茶文化服務于一體的文化產業,泛指與茶文化產品生產、分配、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等。例如茶文化品牌、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設計等。
1.2茶園地形利用與改造
茶園建設所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不僅要設有合理的水利系統,而且規劃要合理,因地制宜,便于茶園種植管理。茶園地形應該以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營造多樣立體的生態環境。例如可以將茶園現有地形中的水庫、河流等作為垂釣場地或者是茶園的公共空間。在茶園的水景設計中也可以采取茶文化雕塑與水相結合,從水池形狀和裝飾來體現茶文化特色或者與茶相關的人物、器具等。此外,可以在茶園場地內平衡土方,建筑處需要挖方,將原有的水體擴大,形成整體水景觀,周邊可以設置沙灘等。
1.3茶園建筑與設施的設置
茶園無論大小,在設計規劃時都應有一個完善的管理中心。此外,還要有配套的倉庫、生活區和茶區等,這些便構成了茶園的主要建筑。在確定茶園地點時,要充分考慮其交通、電力、水源及建筑條件等因素,便于生產和管理。茶園建筑要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和茶文化特色,從茶園中的室內設計到造型、色彩等方面,都要體現出濃厚的茶文化特色。不僅要充分考慮游人在茶園的游覽和活動休息需要,而且要考慮整個茶園中的風俗特色,能夠襯托出茶園中的文化氛圍。例如在茶園中的環境衛生設施、休息設施、景觀燈等,都要與茶園整體風格相協調,彰顯出茶園的文化特色。
2.1園區功能不齊全
當前茶園景觀設計整體設計水平不高,其中精致的茶園更少。主要原因是在茶園設計之初沒有做好整體的空間構圖,對審美價值研究不深入,建筑學相關理論欠缺。盡管當前的茶文化旅游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許多茶園景區沒有將功能與景觀形式有效結合,文化建設相對欠缺。茶園建設中主要將生產區、辦公區和加工廠房作為主要建筑,茶廠、生活區和倉庫作為附屬建筑。發展茶文化旅游,還需要增加更豐富的休閑功能區,例如采茶區、茶文化展示區、垂釣區、餐飲區、住宿區等,使茶區的整體設計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
2.2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當前許多園林景觀設計都存在同質化,這也是茶文化產業園存在的關鍵問題。當前許多茶園主要是以茶葉產業為主,而忽視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導致了茶園的發展模式單一,缺少文化氣息,制約了茶園的可持續發展。另一部分茶園也在探索將茶產業與茶文化相融合,通過文化帶動產業發展,樹立茶園的品牌性和獨特性。
2.3配套設施欠完善
配套設施不完善也是當前茶文化產業園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由于缺乏綜合管理旅游服務設施,制約了茶產業和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從我國目前的多處茶文化產業園區的現狀來看,園區內的配套設置都相對不足,例如餐飲娛樂、休閑服務、公共衛生間等都無法滿足游客需求。此外,園區內的景觀設施也較少,缺少與茶文化相關的特色雕塑、噴泉和座椅等,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茶園的多元化發展。
2.4植物景觀特點不突出
茶文化產業園中的茶樹種植形式也較少,主要以片植和叢植為主。其實可以在選擇恰當植物的前提下,選擇多種具有特色的鄉土植物種類,不僅能夠豐富茶樹種類,使園區景觀更有層次感和韻律感,而且也能夠對游客的觀賞起到引導作用。同時,茶園也要充分考慮到茶的生態習性,避免因茶樹種植不當,造成茶樹枯萎等現象,影響茶區的整體景觀效果。此外,大部分茶文化產業園中都以茶的展示為主,而忽視了茶文化的傳播與展示,使茶文化旅游缺少了應有的茶文化內涵和氣息。
3.1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是指茶文化產業園項目的建筑設施要依山就勢,包括各種節點景觀、建筑景觀和森林景觀等。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要以生態環保為基礎,重視當地的土地資源和環境氣候,保護周邊的生態平衡。將當地資源和現代技術相結合,使文化產業園的建設更具實用性和發展可持續性。茶樹種類多,生態習性基本相同,但是不同種類對環境也有不同要求。在茶園建設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和地形條件,選擇適于生長的茶樹品種,然后以道路和水體等作為茶園建設的主要骨架,以茶樹形成的異質形態作為茶區的景觀,以鄉土樹種為主要配景植物,同時再結合當地的茶文化景觀,在整體安排規劃下,使茶園的整體設計更加協調統一。
3.2功能兼具原則
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茶文化產業園建設中首先要考慮茶葉的種植生產功能,然后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茶文化旅游,實現經濟功能,例如生態環保、休閑體驗、旅游觀光、餐飲接待等,使茶園的功能更加豐富多樣,以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茶文化產業園的規劃設計不僅能夠為農業生產拓寬空間,尋找更有效的經濟發展點,而且也為旅游業的發展開拓了新途徑。例如位于恩施芭蕉鄉的侗族風情寨,形成了以茶文化旅游為主的一軸四區的旅游格局,使侗鄉風情寨成為一個集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成功線路,也充分體現了功能兼具原則。
3.3參與體驗原則
參與體驗原則是指景區形象能夠給人們帶來五官綜合的感受和體驗,從中體會到其內在意蘊。當今游客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多,參與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參與體驗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點,能夠給游客帶來更多的參與感和新鮮感,并針對不同年齡、性別的游客制定不同的體驗項目,使他們達到情感的共鳴。茶文化產業園中推出的采摘區充分地體現了參與體驗原則,即為游客提供親自采茶、制茶、防治病蟲害等活動,游客在勞動中能夠與自然親密接觸,身體得到放松,而且能夠從中獲得與茶葉相關的科學知識,使他們對茶事活動有更全面的認識和體驗,對茶文化有更深入的感悟,通過游客的參與體驗活動,滿足了游客的體驗需求,同時也給茶文化旅游帶來了新的商機,為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3.4特色性原則
茶文化產業園的景觀設計的特色性原則主要包括景觀特色和文化特色。其中,景觀特色是指物質層面的外在體現,園區各要素的合理規劃設計,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茶園。景觀設計與茶文化特色應相互融合,充分彰顯茶文化產業園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使茶文化產業園更具獨特性和品牌性,避免出現趨同性現象。文化特色是指精神層面的體現。茶文化產業園的文化特色主要包括茶藝、茶禮、茶道等方面,并應用于匾額、楹聯、茶詩詞等形式,體現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此外,可以通過開展茶藝表演、民俗表演等活動展現茶文化產業園的地方特色;通過采用獨特的茶樹種類以提高茶文化產業園的差異性。
4.1景觀構成
茶文化產業園總體規劃布局應在原址的基礎上展開,因地就勢,減少土方;模擬茶的自然生長環境,對茶文化產業園進行改造建設;根據實際需求區分茶園功能,通過園區的植物設計等連接不同區域之間的景觀;通過與茶文化產業園相關的園林建筑連接起整個茶園,形成有機的整體。
4.2功能分區
茶文化產業園應分為出入口區、生產加工區、茶文化展示區、旅游觀光區、休閑區、采摘區和餐飲接待區,每個功能區有不同的設計要點。出入口區是茶文化產園的門面,一般可以設計成小型廣場或集散活動區,與茶文化產業園的其它區域相互協調??梢栽诔鋈肟谠O計時加入盆栽、景石等進行裝飾。茶文化產業園入口區還要充分體現茶文化特色,引人關注。生產加工區是茶園的基本功能體現,是為茶農進行茶葉生產提供便利條件。如今的現代化生產、科學化管理和優質高效的茶葉生產是茶園追求的最終目標。游客在這里能夠了解茶葉的加工過程,對茶葉有更深入的了解。文化展示區一般會布置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學詩畫作品,提升游人的文學修養,感受茶文化的審美意境。這一區域也是提高茶文化旅游經濟效益的重要區域之一。旅游觀光區是由茶葉種植區形成各種變化的茶田,給人開闊自然的體驗,使游人與自然能夠親距離接觸,滿足游人的心理需求。采摘區一般都處于茶文化產業園中較偏僻的地方,這一區域能夠提供許多新鮮的茶葉供游人采茶等活動項目,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參與到體驗勞動中去,讓身心獲得放松。
綜上所述,通過對茶文化產業景觀設計的分析研究,對茶文化產業園存在的園區功能不齊全,缺乏地域文化特色,配套設施欠完善,植物景觀特點不突出等問題進行總結,提出了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即因地制宜原則、功能兼具原則、參與體驗原則、特色性原則。同時對茶文化產業園景觀構成與功能分區進行了歸納與闡述。
參考文獻
[1]吳菲,龍岳林,馬紫薇,何曉陽,肖拓,齊玉婷.望城烏山茶莊園景觀設計[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S1):41-44.
[2]陳周一琪,武濤.特色茶樹品種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作物雜志. 2012(2):105-108.
[3]龔永新.茶文化產業是這樣提出來的——對茶文化產業內涵的揭示[J].廣東茶業. 2010(3): 36-38.
[4]贠旭彤,肖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葉試驗基地景觀規劃設計——探尋茶文化與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結合之路[J].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9(5):209-212.
[5]林朝賜,張文文,劉玉芳,陳春芬.茶文化旅游與茶業經濟發展[J].中國農學通報. 2008(2):385-388.
作者簡介:姚丹麗(1984-),女,湖北省丹江口市人,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