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廣榮



【摘 要】目的:探討90后藝術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狀況及對心理健康影響。方法:采用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測量、90項癥狀清單(SCL-90)對某藝術學院670名大學新生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①心理適應能力一般及其以下水平學生約占85%,總體適應能力不高。②不同性別、戶籍、生源地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無顯著差異,不同學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存在存顯著差異。③不同心理適應能力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顯著差異。④心理適應能力對心理健康各因子具有反向預測作用。結論:藝術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能力總體不高,并影響著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心理健康
心理適應是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主體通過自我調節系統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使主體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1]。心理適應能力是衡量大學生是心理健康、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之一。近年來,因適應不良引發的各種心理問題日益增多,成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國內關于大學新生適應狀況研究,現象描述、經驗總結較多,實證研究相對薄弱。研究結論上,有的研究發現新生不適應狀況較為嚴重[2][3],有的研究則發現大學新生總體適應狀況良好[4]。關于適應與心理健康關系,實證研究較少。當代藝術類大學生兼具“90后”和“藝術類”雙重特殊性,有必要實證研究其心理適應及心理健康狀況,為開展入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數據支持。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文調查了某藝術學院670名新生,共回收有效問卷651份。有效問卷中,男生192人(29.5%),女生459人(70.5%);本科生372人(57.1%),專接本生191人(29.4%),專科生88人(13.5%);城鎮戶口學生515人(79.1%),農村戶口學生136人(20.9%);北京生源學生481人(73.9%),外地生源學生170人(26.1%)。
1.2 方法
1)相關研究工具:①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測量:共20個題目,具有較高的信效度。②90項癥狀清單(SCL-90):本量表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包含軀體化、強迫等10個因子。
2)測評方法:由經過培訓的兩個主試統一程序統一組織學生進行網上在線測試(使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V3.0)。
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顯著性檢驗和回歸分析的統計分析方法。
2 結果
2.1 不同背景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差異比較(表1)
分析不同性別、戶籍、生源地、學歷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大學新生中,男生比女生、城鎮戶籍學生比農村戶籍學生、北京生源學生比外地生源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平均數要高,但差異檢驗不顯著。專升本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平均數最高,本科生其次,專業生最低,三者之間差異性檢驗非常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三者之間的顯著性差異主要來源于專升本學生與專科學生差異(sig=0.001,p < 0.01)和專升本學生與本科生(sig=0.02, p < 0.05),本科生與專科生之間差異不顯著(sig=0.078,p >0.05)。
2.2 不同心理適應能力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表2)
根據得分將適應能力劃分為很差、較差、一般、良好、很強五組,比較其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不同心理適應能力的學生在心理健康十個維度上均存在非常顯著差異。心理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心理問題出現少或嚴重程度相對低。
2.3 心理適應能力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以心理健康水平各維度為因變量,以心理適應能力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具體結果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在藝術類大學新生中心理適應能力一般及其以下水平學生約占85%,可以說他們總體適應能力不高,適應狀況不良。黨靜萍[5]等人使用同一量表對大學新生進行調查發現,35.6%的人適應能力一般,21.1%的人適應較差,6%的人適應很差。韓金明[2]等人問卷調查發現,大一新生有約85%對學習和生活不適應,65%有明顯的心理不適應。李曉東[3]等人對大一大學生在學習、人際、擇業等7個維度的適應狀況進行調查,發現總體適應狀況較差。以上研究與本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這說明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亟待提高,亟需加強適應性教育。大學新生適應狀況差既有個體內部原因,例如依賴性強、自主能力差、自我中心等,也有外部原因,例如社會支持的相對薄弱、家庭經濟困難、學校重視程度和教育力度不夠等。加強適應性教育是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的現實需要,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等各方通力合作,從明確科學定位、增強支持力度(制度建設、組織建設等)、完善具體措施等方面入手提高[6]。
本研究發現藝術類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能力較少受性別、戶籍、生源地等因素影響,與學歷相關較大。雖然從平均分上看,男生比女生、城鎮學生比農村學生、北京生比外地生心理適應能力強些,但差異并不顯著。這說明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限制人素質發展的性別、區域、城鄉結構等因素作用越來越低。專升本學生適應能力明顯高于本專科生,本專科生之間無顯著差異,這一結論與教育實踐中的感性經驗也一致。因為專升本學生實際已經歷過大學適應,加上知識增加和閱歷豐富,適應能力自然高于本專科生。本專科生則起點一致,都是第一次獨立面對從高中生活向大學生活的過渡。因此我們在進行新生適應性教育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到有針對性和側重點。例如,整體方案制定上優先考慮學歷層次不同,重點抓本專科生教育。同時考慮他們需求不同,教育方面也有所側重,例如專升本可側重擇業適應,本專科生側重校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等。適應輔導時適度傾向女生、外地生、農村學生。
本研究發現, 不同心理適應能力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適應能力對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均具有反向預測能力,也就是說心理適應能力得分越高,心理健康因子值越低即心理健康狀況越好。這與于少萍[7]等人研究一致,也與教育實踐經驗一致。心理適應能力強學生能更好地調整自身適應大學環境要求,較少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和不適應行為。這也提醒我們大一學生心理健康首先要做到入學適應教育工作。
總之,受內外因素影響,當代藝術類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總體不高,直接影響著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大學生活學習質量。因此我們要加強入學及大學全程的適應性教育,各方力量、多種渠道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做好規劃并付諸努力,最終實現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汪艷麗.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韓金明,鐘黎安.關于大學生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8(3):116-118.
[3]李曉東,黃冉冉.大學生學校適應現狀調查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7(2):43-46.
[4]李曉或,王有智,王文霞.大學新生適應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1):1354-1356.
[5]黨靜萍,李紅燕,師會芳.論大學生適應狀況與人格特征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6):110-112.
[6]郭春明.當前大學生新生適應性教育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2.
[7]于少萍,陶文靜.“90后”大一新生適應性及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107):79-84.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