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英麗?趙鵬
【摘要】 目的 通過對散發性腦炎臨床特點的分析, 為臨床科學地對散發性腦炎患者做出正確的診斷, 合理、規范用藥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54例散發性腦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誤診精神分裂癥25例(46.3%), 反應性精神病6例(11.1%), 分離轉換性障礙7例(13.0%), 癲癇4例(7.4%)。以綜合治療為主, 對癥治療為輔。轉歸痊愈或顯著好轉39例, 好轉5例, 轉院8例, 死亡2例。結論 散發性腦炎臨床表現早期無明顯特異性, 極易誤診, 因此對急性發病進行診斷時首先要與器質性疾病相鑒別以減少誤診。
【關鍵詞】 散發性腦炎;誤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45
散發性腦炎全年發病無明顯的季節性, 而稱之為散發性腦炎, 目前新的學術觀點認為, 散發性腦炎是指原發性病毒性腦炎和感染后腦脊髓炎及與之有關的炎性脫髓鞘腦病。病毒學和免疫學技術的發展, 證實了許多顱內感染是由病毒所致, 因此目前新的精神病教課書已不在沿用散發性腦炎的稱謂, 把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以精神癥狀首發, 伴有意識障礙的一類疾病稱之為病毒性腦炎所致精神障礙。目前對這一類疾病在臨床上尚無確切可靠的診斷標準, 臨床上極易將此類患者誤診, 尤其是以精神癥狀為首發癥狀又沒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的患者, 明確診斷具有一定的困難, 易誤診而延誤治療。現將本院收治的54例散發性腦炎患者臨床治療經過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散發性腦炎54例, 其中男35例(64.8%), 女19例(35.2%), <40歲發病38例(70.4%), 發病季節, 以秋冬為主。急性或亞急性發病, 有前驅癥狀者占42例(77.8%), 以精神癥狀為首發癥狀者43例(79.6%)。入院檢查視頻腦電彌漫性異常43例(79.6%)。病程中有意識障礙者39例(72.2%)。查腦脊液32例, 異常者14例(43.8%)。誤診精神分裂癥25例(46.3%), 反應性精神病6例(11.1%), 分離轉換性障礙7例(13.0%), 癲癇4例(7.4%), 誤診率77.8%。
2 臨床表現
2. 1 前驅癥狀 42例(77.8%), 主要表現為發熱<38℃, 鼻塞、萎靡不振、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2. 2 首發癥狀 以精神陣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者43例(79.6%)。主要表現為不協調精神運動性興奮和精神運動性抑制狀態, 有4例存在意思障礙、類譫妄狀態、表現定向障礙、答非所問等, 有4例癲癇樣發作。
2. 3 病程 到醫院就診時間, 從發病1 d~1個月, 病程≤7 d 35例, 8~14 d 10例, ≥15 d 9例。
2. 4 主要精神癥狀表現 類精神分裂癥表現有25例, 主要表現為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躁動不安、打人、罵人、哭笑無常、裸體、沖動等, 精神運動性抑制患者表現為臥床不動、不食、不語, 類似于亞木僵狀態。類反應性精神病有6例, 主要表現為起病前有一定的精神因素刺激, 精神癥狀與精神刺激有部分關聯, 解除刺激后精神癥狀無緩解。類分離轉換癥狀有7例, 主要表現肢體麻木、蟻行感、下肢無力、失語等, 有的患者還伴有情緒喜怒無常、表情做作、幼稚等。有4例患者有抽搐發作, 表現意識喪失, 四肢抖動, 持續1~2 min緩解, 住院期間就有1次發作。
2. 5 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意識障礙者39例, 嗜睡19例, 意識朦朧16例, 淺昏迷4例。36例出現了神經系統體征, 其中12例有腦膜刺激征, 18例有巴彬氏征陽性, 6例克氏征陽性, 15例腱反射亢進, 8例肢體癱瘓(肌力3~4級的輕癱), 視神經乳頭水腫2例, 假性球麻痹2例。
2. 6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增高1~2萬有21例, 1~2萬有3例。腦脊液異常38例, 壓力增高16例, 蛋白異常12例, 白細胞計數增高10例。視頻腦電圖, 共查48例, 彌漫性異常43例, 高幅慢波7例, 在彌漫性異常基礎上伴有局限性異常5例, 振發性異常2例。
3 結果
3. 1 誤診情況 誤診精神分裂癥25例(46.3%), 反應性精神病6例(11.1%), 分離轉換性障礙7例(13.0%), 癲癇4例(7.4%)。
3. 2 治療及轉歸 以綜合治療為主, 對癥治療為輔, 急性期短期應用激素沖擊治療, 同時應用抗生素, 抗病毒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小劑量利培酮和奧氮平。轉歸痊愈或顯著好轉39例, 好轉5例, 轉院8例, 死亡2例。
4 討論
首發癥狀以精神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占83.3%[1]。據資料報道散發性腦炎誤診為功能性精神疾病約占23%[2], 81%的病毒性腦炎有精神癥狀[3]。尤其是疾病早期前驅癥狀不明顯, 起病急, 以精神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時患者家屬常常把患者當做精神疾病而送到精神病院診治, 而精神科醫生往往又對本病認識不足而誤診誤治從而延誤治療。為減少誤診的發生, 對散發性腦炎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患者, 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伴有精神癥狀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 同時還伴有神經系統體征, 特別是肌張力增高等錐體外系體征(如多汗、小便失禁)、腦電圖(EEG)有彌漫性異常, 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等就基本可以明確診斷。有腦膜刺激征時, 應該與各類腦膜炎相鑒別, 如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 后二者腦脊液改變明顯, 并且在患者的腦脊液中可查到相應的致病菌可以相鑒別, 與顱內占位性病變的鑒別, 頭部CT檢查可以發現局限性密度增高的陰影, 與之相鑒別。有癲癇發作的病毒性腦炎, EEG多數為彌漫性異常, 有報告為82.4%[4]。EEG檢查對散發性腦炎的診斷沒有特異性, 不能根據EEG的改變就明確散發性腦炎的診斷, 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才有診斷意義。以精神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散發性腦炎, 神經系統體征(如錐體外系體征或腱反射的改變), 大多數在精神癥狀之后出現, 而且并非恒定出現, 體征的部位及性質也可以改變, 必須要反復多次仔細的檢查才能確定, 個別病例在整個病程中始終是以精神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 而沒有意識障礙和神經系統體征。趙炎等[5]報道28例病毒性腦炎CSF均有異常改變, 其中白細胞數升高(15×106~400×106/L), 蛋白升高(0.6~1.5/L)。
本文發病季節以秋冬季為主, 這與資料報道不同, 具體原因是否與秋冬季病毒活躍, 感染機會增加有關, 有待進一部研究。對于散發性腦炎的治療, 以綜合治療為主, 趙玲等[6]報道用高壓氧治療有效率可達90%, 1次/d, 連續10次為1個療程, 每療程間隔3~5 d。病程<40 d患者有效率可>95%。
綜上所述, 對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以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的患者, 診斷上首先要與腦器質性精神疾病相鑒別, 才能減少誤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戴福強, 陸萬美, 袁龍良, 等. 散發性腦炎54例臨床分析.實用精神醫學, 1996, 3(1):8.
[2]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282-285.
[3] 張從志. 散發性腦炎52例臨床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 2013, 12(9):66-67.
[4] 周曉敏, 王新利, 隋麗梅, 等. 31例散發性腦炎的病原學診斷及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1996, 11(4):225-226.
[5] 趙炎, 趙明倫.單純皰疹病毒腦炎的診斷(附28例分析).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1996, 9(4):236.
[6] 趙玲, 李慶紅, 郁阿麗. 94例散發性腦炎患者腦電圖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1, 1(6):865-866.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