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喜?張宏娟?郭暉?邵春香
【摘要】 目的 對阿司匹林與西洛他唑治療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白質病變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方法 100例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蛋白質病變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實驗組給予西洛他唑治療, 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治療6、12月后的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好轉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西洛他唑治療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白質病變的效果優于阿司匹林, 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且不良反應情況較輕, 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卒中后血管性癡呆;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93
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在我國越來越高[1], 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颊咴谧渲泻筝^易出現癡呆以及腦蛋白質病變。本文主要對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白質病變患者實施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治療的效果作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白質病變患者, 均經相關檢查確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實驗組男30例, 女20例, 年齡66~87歲, 平均年齡(72.01±5.33)歲, 病程1.5~18年, 平均病程(6.32±4.02)年。對照組男32例, 女18例, 年齡67~88歲, 平均年齡(72.12±5.41)歲, 病程2~17年, 平均病程(6.31±4.0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實驗組給予西洛他唑治療, 片劑, 每片含50 mg西洛他唑, 2次/d(早、晚餐后), 2片/次。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治療, 片劑, 每片含50 mg阿司匹林, 2次/d(早、晚餐后), 2片/次。兩組患者在研究期間, 不可使用抗血小板作用藥物、抗凝血藥物、纖維蛋白溶解藥以及其他治療癡呆藥物。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經相關藥物治療后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主要包括不良反應以及不良事件等。通過MMSE對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情況進行分析[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MMSE評分好轉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6個月后, MMSE評分好轉率為66.00%(33例), 經治療12個月后, MMSE評分好轉率為70.00%(35例)。對照組治療6個月后, MMSE評分好轉率為34.00%(17例), 經治療12個月后, MMSE評分好轉率為44.00%(22例)。兩組治療6、12月后的MMSE評分好轉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5例出現心動過速, 未經治療癥狀消失;7例出現頭痛, 減少用藥劑量后, 癥狀消失;1例出現腦梗死, 不良反應率為26.00%(13例)。對照組2例出現牙齦出血;3例出現癥狀性腦出血, 減少用藥劑量后, 癥狀消失;1例出現腦梗死, 不良反應率為12.00%(6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血管性癡呆患者多伴有多次腦卒中史, 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認知、理解、計算、定向、思維、語言、記憶功能降低。腦白質病變是指患者的腦白質(特別是患者腦部周圍深白質)受到缺血等因素的影響, 而出現缺血性脫髓鞘改變的情況。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聚的藥物, 其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可取得較好的效果。阿司匹林可以對乙?;h氧化酶進行抑制, 阻礙絡氨酸(385位)活性位點與花生四烯酸結合, 以此抑制TXA2的合成, 阻止血小板的凝聚以及釋放[3]。同時, 阿司匹林還具有抗炎與影響一氧化氮、纖維蛋白的合成等作用。
西洛他唑是環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抑制劑(選擇性)的一種, 同時也是一種血小板抑制劑(可逆性)。西洛他唑治療在患者服用6 h后, 可發揮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停藥48 h后, 則藥效消失。西洛他唑主要經患者的腎臟排泄, 因此, 患者服用西洛他唑具有較好的耐受性, 患者經其治療后的不良反應情況較少。西洛他唑還具有擴張血管、保護內皮細胞以及降低甘油三酯的含量、提高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
綜上所述, 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白質病變經西洛他唑治療的效果優于阿司匹林, 其能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且不良反應情況較輕, 安全有效, 值得在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偉.阿司匹林與西洛他唑治療卒中后血管性癡呆合并腦白質病變的療效比較.河北醫科大學, 2010.
[2] 馬振環.西洛他唑與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療效觀察.河北醫科大學, 2012.
[3] 田燕, 譚蘭, 郁金泰, 等.血漿血栓烷B2水平與血管性癡呆的相關性研究.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10, 46(1):65-66, 69.
[收稿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