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科巍
【摘要】 目的 探討對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危重患者采用系統護理干預對其生存狀況及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 80例ICU危重患者, 按照護理模式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采用系統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護理前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觀察組SDS、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生存率為75.0%, 明顯低于觀察組的92.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系統護理干預可改善ICU危重患者心理狀態, 提高生存率,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系統護理干預;重癥加強護理病房;生存狀況;心理;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72
ICU為醫院重要單元, 作用在于集中治療多系統功能衰竭或重癥疾病患者。該科室儀器設備現代化, 且醫療護理技術先進, 可確保患者接受集中的醫護操作與嚴密監護, 促使搶救成功率提升[1]。然而, ICU危重患者多具備病情嚴重、復雜、多變以及猝死風險高等特點[2], 因此還需開展系統護理干預。本文為詳細探討對ICU危重患者采用系統護理干預對其生存狀況及心理狀態的影響, 現選取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阜新礦業集團總醫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ICU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疾病包括多發傷、心肺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消化道出血等。按照護理模式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5∶3, 年齡18~80歲, 平均年齡(49.2±8.3)歲;觀察組男女比例13∶7, 年齡20~81歲, 平均年齡(50.7±9.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心理、病情護理等。觀察組為系統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急救護理。減少體表暴露面積, 減輕感覺負荷, 若有必要可穿上病號服或用屏風遮擋;若病友死亡或接受搶救治療需用屏風遮擋避免其他患者看見遭受不良刺激。②疼痛護理。鼓勵患者表達疼痛主訴, 告知無需隱忍, 由此便于醫護人員正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為患者提供關愛、理解、同情以及支持, 指導肌肉放松與深呼吸, 轉移其疼痛注意力。可將人造花草或鮮花擺放于病房中, 但要避免刺激性植物, 播放輕柔舒緩音樂, 以穩定患者情緒, 促使疼痛耐受力提升, 以緩解疼痛, 同時對類型不一的壓力反應進行抑制, 避免ICU綜合征。必要時可使用鎮靜或鎮痛藥物, 對其緊張情緒與疼痛感予以緩解。③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舒適優良的住院環境可改善其身心狀態。在布置ICU病房環境時不僅要與醫護操作要求相符, 還需盡量使其具備家庭化特征, 營造安全、溫馨氛圍, 同時還要避免使患者目睹病友惡液質狀態, 以免受到心理刺激。④腸內營養護理。根據患者體質狀態與病情所需對熱量、食物成分、微量元素以及電解質予以配制, 需開展于無菌環境下, 暫存于<4℃冰箱中, 確保24 h內應用完畢。應用腸內營養泵控制營養液濃度與輸注速度, 防止注入過快或高滲導致腹瀉腹痛。⑤心理護理。護士需積極主動與患者構建優良護患關系, 獲取信任, 提升配合度。在規定探視時間可允許家屬穿戴隔離衣短暫陪伴患者, 使其獲得鼓勵與心理安慰。經常關注患者內心狀態并適當疏導, 為其翻身、按摩、擦臉以及洗澡, 操作輕柔且態度溫和。若患者由昏迷轉至神志清晰需盡早交流, 使其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 減輕孤獨感, 構建信任關系。
1. 3 觀察指標 采用SDS與SAS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 同時統計生存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對比 對照組護理前SAS評分為(63.6±7.3)分, 觀察組為(63.3±7.1)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7, P>0.05);對照組護理后SAS評分為(60.0±6.7)分, 高于觀察組的(50.8±6.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0, P<0.05)。對照組護理前SDS評分為(50.2±7.8)分, 觀察組為(50.1±7.2)分,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5, P>0.05);對照組護理后SDS評分為(48.9±6.1)分, 高于觀察組的(40.1±5.7)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69, P<0.05)。
2. 2 兩組患者生存狀態對比 對照組生存30例, 死亡10例, 生存率為75.0%;觀察組生存37例, 死亡3例, 生存率為92.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8, P<0.05)。
3 小結
ICU危重患者多處于瀕死邊緣, 因此身心病理改變巨大, 比如機體代償與防御反應力低、調節紊亂、絕望抑郁以及恐懼等[3]。因此一定要開展系統護理干預, 護士需具備高度同情心與責任心, 開展搶救護理時需穩重有序且耐心;語言需親切和藹, 態度需真誠熱情, 為患者提供安慰, 使其獲得心理支持;開展健康宣教, 使患者正確認知疾病;及時溝通交流, 開展思想疏導, 穩定情緒并提升配合度;營造優良環境, 確保安靜舒適, 避免患者遭受聲音或心理刺激, 強化睡眠質量。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生存率為92.5%,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0%(P<0.05), 且觀察組焦慮、抑郁情緒較護理前緩解明顯。
綜上所述, 對ICU患者采用系統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態, 加快康復速度, 減少死亡現象,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艷霞.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對ICU危重患者心理及生存狀況的影響.當代醫藥論叢(下半月), 2014, 12(3):192.
[2] 欒蕊, 倪永珠.重癥監護病房危重患者經皮氣管切開術的護理干預.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4(10):116-117.
[3] 苑金相.綜合性 ICU 院內感染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23):152.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