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曉

【摘要】 目的 探討對實施計劃生育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130例行計劃生育手術的患者, 根據雙盲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6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方案,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經心理護理干預后, 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負性情緒表現, 保障手術治療效果。
【關鍵詞】 計劃生育手術;心理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188
計劃生育手術是用于控制我國人口數量及減緩人口增長的一種手段, 然而多數患者對此類手術持有抵抗情緒, 這使得治療依從性不夠理想。同時, 計劃生育手術對機體具有一定的損傷性, 易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 患者往往過于擔心而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表現。因此, 探討有效的措施改善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心理情況十分必要。本院對65例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實施了心理護理干預, 臨床收效確切,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5年9月本院行計劃生育手術的130例患者, 根據雙盲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65例。所有患者均對本次手術方案及研究內容知情, 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有手術禁忌證以及合并嚴重臟器疾病、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研究組年齡21~48歲, 平均年齡(31.5±5.3)歲;其中留置或取出宮內節育器12例, 人工流產術40例, 中期引產術8例, 輸卵管結扎術5例。對照組年齡21~47歲, 平均年齡(31.8±5.5)歲;其中留置或取出宮內節育器13例, 人工流產術39例, 中期引產術8例, 輸卵管結扎術5例。兩組患者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方案, 包括基礎護理、術前準備、健康指導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術前心理護理 ①護理人員應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 通過耐心的溝通對其進行安撫, 以便于改善其負性情緒。②多數女性患者在術前可出現強烈的恐懼心理, 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向其說明手術的過程、麻醉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 介紹手術醫生的水平與成功安例, 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 建立起對手術的自信心。
1. 2. 2 術中心理護理 ①認真落實好輸血及輸液的護理工作, 并檢查有無脫落、滲漏等情況。②患者到達手術室后, 往往因手術器械聲音及消毒水味道而產生恐懼情緒, 表現為心率加快、面色蒼白等。護理人員應以溫和的態度與患者進行溝通, 詢問患者的感受, 并指導應對措施, 以此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依從性。③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重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 以輕柔的動作開展護理操作, 并控制器械聲響。當術中突發意外情況, 護理人員應充分保持冷靜狀態, 不能表現出慌張的動作與情緒, 通過快速、準確的操作配合醫生處理相關問題。
1. 2. 3 術后心理護理 ①完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與細則, 如交接班制度、入院制度、藥物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安全警示制度等。②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與心理表現, 針對其負面情緒與疼痛情況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 說明手術已順利完成, 并講解術后相關的注意事項。③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 可以指導患者通過看電視、讀書、聽音樂等方法轉移注意力, 并以溫和的語言給予心理安撫, 以此保障身心的恢復質量。
1. 3 觀察指標 采用SAS及SDS[1]對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前后不良情緒的變化進行評價, 分值越低說明負性情結果的改善效果越佳。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心理護理前SAS及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56, P>0.05);心理護理干預后, 研究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46, P<0.05)。見表1。
3 討論
計劃生育手術是用于控制生育或針對節育環損壞、異位、脫落等意外情況所進行的一類手術。由于計劃生育手術的受眾群體為健康人群, 所以圍術期時患者易表現出不情愿、緊張、恐懼等情緒, 這使得手術時間、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受到了明顯的影響[2]。同時, 部分女性缺乏對計劃生育手術相關知識的認知, 如擔心手術出血、術后對機體的損傷、害怕疼痛、對生育能力及性生活的影響等, 易使其術前出現焦慮情緒, 不僅延長了手術時間, 也降低了手術依從性[3]。
心理護理措施包括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 患者術前通過接受心理安撫、介紹手術成功案例、手術知識教育等干預, 可以有效促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手術治療;術中與患者進行密切的交談, 轉移注意力, 能夠降低其對手術的恐懼感;術后說明手術效果、注意事項與健康生活行為, 可以消除患者對術后恢復的疑慮, 保障生活質量。有學者對30例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負性情緒實施了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結果發現該組患者的情緒狀態評分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4]。本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 研究組經心理護理干預后, 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負性情緒表現, 保障手術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岳彩虹, 王新華, 曹嫚.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研究.中華全科醫學, 2014, 6(5):957-959.
[2] 李瑞愛, 盧偉燕.計劃生育手術護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淺探. 當代醫學, 2011, 33(10):121-123.
[3] 米新民, 程衛東, 錢玲.分級心理干預在計劃生育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中外醫學研究, 2012, 35(12):98-99.
[4] 譚鳳鳴, 黃寧.心理護理對實施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的效果分析. 吉林醫學, 2014, 21(13):4748-4749.
[收稿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