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利利
?
土默特地區禮制的研究狀況與研究價值簡述
文/劉利利
摘 要:細致而深入地研究清代綏遠城將軍衙門典儀管理制度具有獨特的價值。它將幫助糾正以往學者形成的土默特地區是邊塞蠻荒之地的印象,將一套獨特的禮儀制度呈現出來,從而推動土默特史的發展。課題也顯現出必要而緊迫的現實意義。探究土默特最高地方衙門二百余年間禮制典儀管理的真實狀況,總結出古人用以導引社會風氣向崇禮尚義發展的一整套措施,可以幫助擺脫當今社會典儀制度殘破的局面。
關鍵詞:土默特;歷史檔案;禮制
土默特部以往作為一個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多元,語言混雜,人口流動頻繁的地區,自然被視為禮制蠻荒之區,但事實上,從新發現的土默特歷史檔案中所含有關禮制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二百余年的長歷史時段,面對復雜的政治局面,當地實際遵循著一套獨特的禮制系統。如檔案記載,土默特地方衙門對于大規模典儀的規程、人員調配、經費使用等并非隨意為之,而是有一套獨特的制度。[1]政府對當時民間婚慶、治喪等典儀也實行具體的管理,以引導社會形成崇尚禮義的風氣。[2]慈禧太后數次逾制進行生辰慶典,其影響包括正負兩面,可以單獨加以考量。[3]即使在以蒙語為主要語種的土默特地區,也按照規制建有文廟,并嚴格地施行二月初七日拜祭大成先師孔子的典儀。[4]亦即是說,結合以往的成果對土默特地區三百余年間的禮儀制度做一系統研究,將有可能展現出土默特地方道德文化的概貌,從而推進土默特史的研究向更深入發展。
再從我國當今禮制史研究的角度加以考量。禮制研究本就是中國古代禮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學人研探禮制典儀,可說基本皆從糾正五四以來的偏至,守護此古老禮義之邦的良好心愿出發,但在這一總體意愿下,四十余年來,研究的直接出發點還是顯現出一些變化。本世紀之前的研究似更側重于“保存”,在此主旨下,學者們自發地以忠實地闡釋古禮,譯注典籍為職志,期間名作輩出。如《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中國古代禮俗》等,此外,《歸化城廳志》、《歸綏縣志》中亦多有關土默特地方禮制典儀的論述。本世紀十余年間,禮制制度研究的重心似從“保存”更多地轉移到了“建構”上。二者雖并行不悖,但側重有異。在“建構”心態下,闡釋不再是唯一的目的,研究者更加注意擇取材料,注重考查典儀的價值與意義,并重視參照西學中針對典儀的分析研究結論。概要而論,這一階段典儀研究更多地分布在四個研究方向上:首先是對典儀政治作用的探討,其次為對典儀之于教育作用的探討,皆論著眾多。再次為分析典儀對世風以及中國文化命運的價值與意義,其中也包括對儒家宗教性的研究。復次為蒙古族等民族正就本民族的典儀的內涵進行著新一輪探究。“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大雅·文王》),有良知的中國人一方面秉承著對中國“禮義之邦”的懷念與向往,一方面有愈加迫切的安身立命的現實需要,這是禮學必將走向興盛的不可移易的基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自發探討某一類具體典儀,從婚慶、祭祀到朝聘、飲食、衣飾、游藝、典儀花費等內容無不得到關注正說明了這一點。
對歷史上的土默特地區的禮儀制度進行深入探究,實際正處于這一趨勢的去向上。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將幫助糾正以往學者形成的土默特地區是邊塞蠻荒之地的印象,將一套獨特的禮儀制度呈現出來,從而推動土默特史的發展。當然,進行土默特禮制的研究還需要處理相當龐雜的內容,約略可歸納為六個方面。首先需要細致梳理當時政府管理的禮制事項及其管理效果。其中,土默特地方衙門對祈禮、祭禮、賀禮等國家規定重大典儀事項的管理制度尤為關鍵。其次,土默特地方誦經、婚慶、喪葬、年節等民間重大禮儀事項的狀況也值得研究。此外,土默特地方的民間典儀事項呈現出滿、蒙、漢禮儀混雜的特征,故而還非常有必要深入探究其婚喪等典儀。幸運的是,檔案中遺留了大量土默特地方衙門禮儀經費經費管理的文字,[4]可以為研究提供堅實的資料基礎。亦即是說,借助新的歷史資料,可以深入考察清代土默特地方衙門禮儀制度的實際情形,通過對祈禮、祭禮、賀禮、誦經大會、那達慕大會、蒙地文廟官學、婚慶、治喪、年節等典儀事項,以及典儀程式、典儀經費管理等內容的逐一考察,深入地探究土默特地區典儀管理制度的施行背景、執行效果和影響,藉以重新認識古代土默特地區高度發達的社會禮制。
深入研究古代土默特地區的禮制具有真切的價值。它將幫助糾正以往學者形成的土默特地區是邊塞蠻荒之地的印象,將一套獨特的禮儀制度呈現出來,從而推動土默特史的發展。課題也顯現出必要而緊迫的現實意義。探究土默特最高地方衙門二百余年間禮制典儀管理的真實狀況,總結出古人用以導引社會風氣向崇禮尚義發展的一整套措施,可以幫助今人擺脫當今社會禮儀制度殘破,民間禮儀混亂的局面,從而為當下人們在更深入意義上認識引導社會禮義發展的意義,為糾正百年來對于中國古禮的偏頗態度提供幫助。毫無疑問,揭示土默特最高地方衙門土默特這樣一個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多元,語言混雜,人口流動頻繁的地區,如何通過一整套達到相當完善程度的禮儀制度,幫助導引社會風氣盡可能長久地保持在尊尚禮制的軌道上。
參考文獻:
[1]《土默特歷史檔案》80-7-3132號件.
[2]《土默特歷史檔案》80-8-3186號件.
[3]《土默特歷史檔案》80-7-3131號件.
[4]《土默特歷史檔案》80-10-3477號件.
劉利利(1976—)女,蒙古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
(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CZS067);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2013C111);包頭市科技局軟科學項目(2014S2004-2-1-17).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