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
我們常說,錢買不到愛情、生命與尊嚴,那么,財富有什么優勢呢?科學家的研究讓我們大吃一驚。
富人能比窮人更長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顯示,家境狀況、教育背景以及社會階層等的不同會導致荷爾蒙水平的不同,從而引發健康的不平等性,造成窮人與富人之間壽命長短的差異。
倫敦大學對1880名男性與女性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最低(年薪低于6000英鎊,約合人民幣5.7萬元)的男人與那些年薪超過3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9萬元)的男人相比,前者的雄性激素水平要比后者的低10%。而雄性激素水平低會造成情緒低落、骨質疏松、體重增加以及肌肉損失等,從而導致健康問題。此外,教育程度過低的人的皮質醇水平也會很低,從而導致疼痛、情緒低落、失眠或者心跳過速。當然,他們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蛋白質的水平也會很低,這就會增加患癌癥的概率,并降低心智能力。
該研究還顯示,如果女性的父母是非技術工人,那么她們的雄性激素水平會比那些父母是從事專業工作的女性高出15%。這就使得她們更容易在青春期時早熟,也更容易患不育癥或多囊卵巢癥。而與沒有學歷的女性相比,有學歷的女性的胰島素生長因子水平就要高出16%。
收入少更易誘發心臟病
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個人財務狀況造成的壓力會引發心臟病,而面臨財政困難的女性心臟病風險則加倍。
加州大學的心臟病學家們調查了一系列生活事件對個人心臟健康的影響。不好的生活事件,包括愛人的去世、危及生命的疾病等,增加了中老年婦女65%的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這一結果不受心臟病風險因素和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同時,心理壓力對心臟的損害尤為明顯。他們發現,家庭年收入低于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的女性似乎更容易心臟病發作。
研究者米歇爾·艾伯特博士說道,之前關于負面生活事件的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有著心臟病發作史的男性身上。而事實證明,對中老年婦女的相關評估更加重要,因為這個年齡段更易受到心臟病的影響。
研究結果基于美國婦女健康研究的數據,共涉及26763名平均年齡為56歲的女性。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出版的《循環:心血管特性和結果》期刊上。
富二代大腦發育更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了100多名年輕人的大腦,發現家庭年收入不到2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6萬元)的兒童,大腦皮層面積要比那些家庭年收入超過1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7萬元)的兒童少了6%。大腦皮層區域主要負責語言、記憶、空間技能和推理。
“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貧窮會導致各種資源的匱乏,并導致兒童在學校的表現不佳。” 洛杉磯兒童醫院的伊麗莎白·索厄爾說道,“但現在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可以從大腦發育的根源來解釋這一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
無獨有偶,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獨立完成的另一項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研究調查了58名年齡在12~13歲的學生,其中23名來自低收入家庭,35名來自高收入家庭。研究人員對比了來自馬薩諸塞州綜合評估系統的學生分數,同時對每位學生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結果發現,二者的大腦皮層顳葉和枕葉位置的厚度出現了差異,這部分大腦的主要功能是視覺和知識存儲。這些差異與考試成績和家庭收入有關。
“正如你想象的那樣,缺乏支持性環境真的會對大腦發育產生影響。”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腦和認知科學教授約翰·加百利指出,雖然這項研究并未觀察大腦解剖學差異的可能原因,但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有可能在童年早期遭受壓力,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得到的教育資源有限,以及在發育早期缺乏語言方面的訓練。
事實上,在這些大腦皮層區域厚度的差異可以解釋44%的收入差距。但在另外一些大腦解剖研究中,并沒有出現類似的顯著性差異。其大腦白質的數量沒有差別,大腦皮層的總面積也沒有出現任何差異。
同時,研究員謹慎指出,他們發現的大腦結構差異并非永久性的。“大量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類的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同時也是麥戈文腦科學硏究所成員的加百利表示,“這項研究并不能否定學校教育、家庭支持以及其他因素對大腦的影響。”
在后續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重點了解何種類型的教育,可以幫助減少類似的成績差距。
有錢能減輕痛楚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消費心理學家卡特勒恩·福斯研究發現,想起錢就能帶給人滿足感。鑒于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滿足感能增強對疼痛的忍受度,福斯開始考慮:錢是否能減輕痛感。
盡管科學家研究疼痛問題多年,但至今未能搞清為何人們對疼痛的感受和忍耐度差異較大。譬如,以1至10作為衡量疼痛的程度,一個人的4度疼痛可能是另一個人的8度。此外,同一個人對同一種疼痛的感受也會因為境遇不同而發生變化。
福斯和同事招募兩組大學生進行試驗,一組清點80張100美元紙幣,另一組清點80張紙。隨后,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們將手指浸入50攝氏度的熱水中。結果,數錢那組學生痛感較輕。
在另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學生玩電子游戲,相互之間扔虛擬球。結果發現,數錢那組學生感受到的緊張痛苦程度較輕。
為了解鈔票有助減輕痛感的原因,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試驗的學生評估自己的自尊心、吸引力和情緒等。結果發現,惟一的關聯就是擁有鈔票令人感覺自己能力強大,能夠處理即將面臨的負面狀況。與此同時,如果想到花費錢財,則會令人感覺變弱,忍痛能力降低。
“當人們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想到錢,譬如清點鈔票,他們所經歷的痛苦將不再那么令人感覺不適。遭遇痛苦前,你或許可以想想辦法給自己充電。”福斯說,“以后我跑馬拉松時,我愿意首先想想鈔票。”
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埃利·芬克爾并不認同這一研究結果。他說,這一發現具有開創性,但如果把這些實驗室數據帶入真實世界,那么遭遇生活難題或身體不適時,窮人感受到的疼痛應該比富人多。
對此,福斯說,并不需要富有才能享受錢財帶來的這一益處,僅僅碰觸現金或者瞪大眼睛看著計算機屏幕保護程序上的鈔票就行。“數錢通常令我感到愉悅,現在我知道了原因。”福斯說。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或能提供一種減輕疼痛感的簡易方法。當你面對令人痛苦的醫學治療或者生活狀態時,也許拿出錢包數數錢是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