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侵略國家通過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逐步演變成全面戰爭的。1931年日本率先在中國點燃法西斯對外侵略的戰火。從1935年到1938年,法西斯侵略的戰火逐漸在世界蔓延,而西方民主國家卻奉行綏靖主義政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局撲朔迷離的關鍵時期,毛澤東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認定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提出世界和平不可分割,反對綏靖主義政策,主張為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而戰。毛澤東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預言的一些思想和觀點,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意義。
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這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的一次沉重打擊,“東北事件引起了一連串的侵略,這些侵略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戰發動全面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甫抵陜北,毛澤東即預言“帝國主義間的矛盾走向大戰(東方、西方)”。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決議指出,日本侵略中國和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無疑的存在著引導到第二次帝國主義大戰的危險”。1936年7月,德國和意大利開始聯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支持法西斯分子叛亂。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至此,全世界已有1/3的人口不同程度地卷入戰爭。毛澤東認為接下來就是“希特勒同各大國打”,而且確定無疑?!澳壳暗膽馉幇l展到世界大戰之間,是不會間斷的,人類的戰爭災難不可避免”。他援引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關于反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認定“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

1938年3月德國侵吞奧地利,10月又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同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重申“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的論斷,認為法西斯國家的本性就是侵略和掠奪。西方民主國家和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他指出,東方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西方希特勒在德國登臺,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業已開始。從中國開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相繼遭受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叭澜缫延辛f萬人口進入了戰爭,范圍普及到亞、非、歐三洲,這就是新的世界戰爭的現時狀況”。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后不久,毛澤東明確地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兩類,“一類是法西斯國家,另一類則是民主國家”。他再次預言“世界一定會打更大規模的戰爭”。
法西斯侵略勢力在世界范圍日益猖獗之際,西方民主國家曾一度將法西斯侵略者視為反共產主義的同路人。溫斯頓·丘吉爾曾宣稱“法西斯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影子”。法西斯侵略國家打著反共產主義的幌子侵略中間弱小國家,而西方民主國家卻采取了綏靖主義政策。因此,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呈現局部性的特點。1938年五六月間,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中指出,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特點具有“無間斷”的性質,直至發展到世界大戰。

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深入細致地分析了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特點和形式。他認為,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均為半獨立國家或弱小國家,日、德、意法西斯侵略國家“就揀了這些肥肉先行吞蝕”。在侵略這些中間弱小國家中,法西斯侵略者采取了三種不同的特殊戰爭形式:第一種是“日本對中國、意大利對亞比西尼亞的戰爭,這是公開的直接的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在不宣而戰的形式下進行的,開了戰爭史上的新紀元。采取這種不宣而戰政策的目的,在于侵略者利用各民主國家的無意制裁尤其是英國的妥協政策,暫時避免和它們的直接沖突,便利其先奪取中間國家的行動”。第二種是“意德兩國侵略西班牙的方式,采取了援助叛軍的辦法,這是歷史上老辦法的重演,歷史上這類辦法是有過的”。第三種是“希特勒侵略奧捷兩國的方式,這里沒有戰爭的表面(沒有打響),但有戰爭的實際,出動了強大兵力占領奧國全部與捷克一部,并使捷克余部歸屬其統制,這是不戰而亡人國的最巧妙的辦法”。他分析道,“侵略國本身力量還不充足,暫時未便和各大國直接作戰,因而采取了巧妙的戰爭辦法,企圖使自己先行壯大起來,同時即是使各大國削弱起來,再與各大國作戰”。因此,毛澤東大膽預言,“各大國間的戰爭雖然暫時還可能不爆發,暫時限制于侵略中間國家的過程雖還在繼續著,但最后勢必引導各大國卷入空前殘酷的戰爭里去”,這是毫無疑義的前景。
世界和平不可分割
日本法西斯發動侵華戰爭,是公然挑戰現存國際秩序的惡劣行徑,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根據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193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晉西會議提出“擁護世界和平,反對進攻蘇聯,反對日本侵占中國”的任務。毛澤東借助同西方國家新聞記者、友好人士等接觸、談話的機會,向國際社會傳播了中國共產黨人維護世界和平的理念。1936年7月15日,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指出,日本侵略中國威脅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地區的和平。日本的大陸政策和海洋政策不僅指向中國,而且也指向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這些國家。因此,“日本的侵略就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且是應由太平洋地區所有國家來對付的問題”。7月16日,毛澤東強調和重申東方的和平與戰爭問題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叭毡镜拇箨懻咭呀洿_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叭毡具€想占領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和荷屬東印度,把外國和中國切開,獨占西南太平洋。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

毛澤東由日本侵略中國而敏銳洞察法西斯國家發動戰爭爭霸世界的本質,進而提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思想。1937年3月1日,在同美國記者艾格麗絲·史沫特萊談話中,毛澤東倡議中國、英國、美國、法國和蘇聯五國建立太平洋聯合陣線,認為這種聯合陣線是援助中國的,同時也是各國互助的。因為日本的侵略不但是中國的大禍,也是世界的大禍,“如像德國是世界的大禍一樣”?!昂螞r這兩個侵略國現在已經聯合起來了”。他指出,“中、英、美、法、蘇五國應該趕快地聯合一致,否則有被敵人各個擊破之虞”。5月15日,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談話時指出,“世界和平陣線的組織正在深入擴大,而且也正在進行著準備裁制一切法西斯主義”。中國的解放運動與世界的解放運動密切聯系著,其前途是絕對光明的。1938年7月2日,毛澤東同世界學聯代表團的談話正式闡述了“和平不可分割”的理念。他認為,中國的抗戰,同時也就是幫助世界人民反對共同的敵人。所以中國、日本、世界各種反法西斯的勢力是互相影響的,互相幫助的。世界和平不能分割,世界是一個整體,這是世界政治的時代特點。他強調“和平不可分割”,“法西斯的世界侵略,是世界和平的仇敵”。
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深入論述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聯性問題,進一步闡發了“和平不可分割”的理念。他堅持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不是孤立的。“不管資本主義國家現時還保存其許多矛盾政策,也不管國際局勢可能暫時地影響到各國助我的程度,但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不可分離地結合著”。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不僅是中國人,而且還有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澳洲人,以及其他亞洲人?!耙驗榻裉斓氖澜缫巡皇菑那暗氖澜纾麄€世界先進人類已成為休戚相關的一體,敵人要使我們陷于孤立的企圖,只會是徒然的”。他強調指出,“中國已緊密地與世界聯成一體,中日戰爭是世界戰爭的一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能離開世界而孤立起來”。“我們不是也不能是閉關主義者,中國早已不能閉關,現在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帝國主義用戰爭闖進全中國來,全中國人都關心世界與中國的關系,尤其關心目前歐洲時局的變動”。
綏靖主義政策終將破產
從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到德國侵吞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國家推行的綏靖政策達到頂點。1936年7月15日,毛澤東同斯諾的談話指出,“形勢注定美國政府要對中國和日本的未來起非常積極的作用”。他希望并相信,中國同美國將結成統一戰線,以反對日本及其代表的法西斯戰線?!半S著歷史面貌的進一步暴露”,美國會放棄“孤立主義”政策。而“英國如繼續動搖并像過去那樣采取觀望政策,如繼續乞求日本的‘合作’,那將對英國毫無好處”。1937年5月15日,毛澤東和韋爾斯的談話提出,美國“在遠東的利益與日本的大陸政策是不相容的,所以美國對中國問題便不應隔岸觀火”。他對英國同日本妥協談判表示嚴重關切,指出英國“保守黨在西歐政策上徘徊于和平陣線與法西斯陣線之間,已經引起國內人民的極大不滿”。

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共中央主張實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在不喪失領土主權的范圍內,與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軍事協定”;“擁護和平陣線,反對德日意侵略陣線”。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也觀察到了,在國際上,“英法對中國雖表示某些同情的論調,但他們不贊成中國今天實行全國性的抗戰,希望中日妥協”;“美國還保持著靜觀態度”;蘇聯面臨東西方法西斯國家共同進攻的戰爭危險。中國抗戰伊始,蘇聯即同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援助中國抗日,并倡議國際社會通過集體安全體制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為。然而,國民黨蔣介石希望中蘇訂立軍事互助協定,蘇聯出兵幫助中國作戰;英美則拒絕接受蘇聯提出的集體安全原則,不愿意參加集體制裁日本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無論如何也不愿為中國而與日本開戰。問題是西方國家不愿向日本開戰,這使得蘇聯難以單獨行動。
毛澤東深刻懷疑西方民主國家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和立場,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尖銳點名批評以英國張伯倫政府為代表的綏靖政策。他指出,中日戰爭是世界戰爭的一部分,但是西方民主國家不愿用實力制裁侵略者,尤其是英國的怯懦妥協政策實際上幫助了侵略者?!赌侥岷趨f定》是英國妥協政策的結果,假如英國不改變政策,勢將引導法西斯國家進行更大規模的冒險戰爭,最后勢必引導西方民主國家卷入空前殘酷的戰爭里去。“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法西斯的戰爭威脅與張伯倫的妥協政策,最后將遇到偉大的反抗”,也是法西斯戰爭與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之后不久,為了喚起英美國家對中國抗戰的同情,毛澤東提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霸谟?、美諸民主國尚存在有孤立觀點,不知道中國如果戰敗,英、美等國將不能安枕”?!爸袊诶щy之中進行戰爭,但世界各大國間的戰爭火焰已日益迫近,任何國家欲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他明確表示同意羅斯福關于保衛民主的宣言,堅決反對張伯倫對法西斯國家的退讓政策?!跋Mⅰ⒚烂癖姺e極起來,督責其政府采取反對侵略戰爭的新政策,為了中國也為了英、美自身”。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歐洲戰爭爆發。美國開始在大西洋為英國護航,事實上卷入了戰爭。毛澤東關于綏靖主義政策終將破產的論斷一語成讖。
為永久和平而戰
1935年至1938年間,中國內戰硝煙未散,抗日戰爭烽火又起。法西斯國家奉行戰爭政策,世界和平面臨嚴峻挑戰。毛澤東不僅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而戰的信念。

1936年7月15日,毛澤東和斯諾的談話不僅剴切地分析了中日戰爭與世界和平的關系,而且鄭重表示“中國人民自己將走同壓迫者進行斗爭的道路”,“希望外國的政治家和人民也將同我們一起在這條道路上邁進,而不是走帝國主義血腥歷史鋪設的黑暗小道”。1937年3月1日,毛澤東和史沫特萊談話時進一步分析道:“中日戰爭和世界和平之間當然是有矛盾的。世界大多數的國家和人民都希望和平,但是日本軍閥則希望戰爭。這種矛盾,依照日本的方針是不能調和的。要解決這一矛盾,只有一條道路,就是一方面世界各和平國家與中國一同反對日本的侵略政策,迫使日本軍閥服從世界公論;另一方面,如果戰爭不能避免的話,中國應該堅決抗戰。只有這些辦法,才是同世界和平相適應的。同世界和平調和的基點,也只能建立在制裁與抵抗侵略者的政策上面?!睂嶋H上,毛澤東的談話向外界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以戰爭求和平”的觀念。
1938年2月11日,毛澤東在延安反侵略大會上指出,“現在,世界的侵略者結成一種侵略陣線,破壞世界的和平,反侵略者則團結世界上大多數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這樣兩個相反方向的陣線在全世界斗爭著。過去歷史上還沒有過這樣偉大的世界運動,還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動員全世界地區的大的運動,現在是全世界大多數好人向著世界上少數壞人算總賬的時候”。他主張,全中國不愿做亡國奴的人,不分黨派,不分信仰,不分男女,不分老幼,統統向著同一的目標而團結起來;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厭惡戰爭的人,也統統向著同一的目標而團結起來;日本國內的廣大人民,也向著同一的目標而團結起來。這個同一的目標就是反侵略,“這就是今天世界政治的總方向”。
1938年五六月間,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永久和平而戰”的信念:首先,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性同爭取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離的?!皼]有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像今天一樣,戰爭是接近于永久和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過去歷史上是空前的,但還不是絕后的戰爭”。而“只有目前開始了的戰爭,接近于最后戰爭,就是說,接近于人類的永久和平”。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特點是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質?!斑@次戰爭中無疑將出現偉大的革命戰爭,用以反對一切反革命戰爭,而使這次戰爭帶著為永久和平而戰的性質”。況且,“占著五萬萬以上人口的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在這個戰爭中將占著重要的地位,中華民族的解放將從這個戰爭中得來。將來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國,是和將來的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離的”。因此,中國的抗日戰爭包含著為爭取永久和平而戰的性質。其次,中國抗日戰爭是神圣的、正義的、進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國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時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然而,“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準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停止”。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雖然犧牲大、時間長,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經鮮明地擺在我們的前面”。中國共產黨人從事戰爭的信念,正是建立在爭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國和新世界的上面。“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要把戰爭延長到無盡期,我們則要把戰爭在一個不很久遠的將來給以結束”。為了這個目的,人類大多數應該拿出極大的努力。而“四億五千萬的中國人占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夠一齊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于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無疑是非常偉大的”。
從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東西方兩大世界戰爭策源地逐漸形成,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斗爭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1935年至1938年間,基于對世界情勢和國際格局的觀察、分析,從中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聯性出發,毛澤東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揭示了法西斯主義侵略的本性和反人類的本質,提出了和平不可分割的時代理念,強調反法西斯力量聯合的重要性,反對綏靖主義,倡導積極和平,從而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而戰的信念,昭示了時代的需要和歷史的走向。
(編輯 楊 琳)
(作者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