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陳銳
【內容摘要】面對學生狹窄的知識面,并不深刻的社會生活體驗,要寫出情感豐富的文章有很大的難度。如何創新教法,挖掘學生有限的知識儲備,將學生有限的材料最大化,是值得每一個語文老師思考的問題。本文即是圍繞這一論點展開。
【關鍵詞】作文 材料運用 有效
阿富汗著名作家烏爾法特說過一段很有哲理的話:“同是一條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子去盛它,有的人用泥制的土杯子去喝它。”“那些既無金杯子又無土杯子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差別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水因不同的器皿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給人的印象明顯不一樣:看到金杯子時,感受到了富貴、奢華與權勢;看到土杯子時,感覺到了貧賤、儉樸與落魄;看到用手捧水喝的畫面時,會想到長途跋涉的旅人,離家出走的迷惘,惶惶不可終日的逃難者……這些印象雖千奇百怪,但并不能改變“水”這個事物的本質。
同樣,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也可將材料(題目)作為水,把不同的角度、文體、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篇章結構、行文變化、自然影響以及社會影響等作為器皿,去盛它,去包裝它,以求達到為己所用的目的。如果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用少量材料甚至同一材料寫出不同風格的文章,那么,如何將有限的材料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一、角度差別
蘇軾有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是一座廬山,為什么會有遠、近、高、低的差別呢?是因為觀察角度的不同。
同樣一個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描寫它,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發出不同的議論。有這樣一則材料:有人向歐陽修求教怎樣寫文章。公曰:“無它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者。病人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
針對上則材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從而立意作文呢?
角度一:歐陽修畢生貫徹其為文之道:“勤讀書而多為之”,終于成為一代文宗,這種精神值得學習。這個角度,可以寫成記敘文,用知道的真事(如其母教他用蘆桿在沙地上學習),再敷衍一些想象之事,極力鋪陳歐陽修勤奮讀書、多多練筆之事;如果寫議論文,可以用它來證明:“只有勤奮讀書才能成材寫出好作文”或“只有勤奮苦讀才能成材”等諸如此類的觀點。
角度二:歐陽修眼光如炬,目光敏銳,一針見血,一眼就能揭其表皮,刺入骨髓。他三言兩語說出了作文之道和當世人急功近利故不能成功的現實。從這個角度看,可以寫贊揚歐陽修觀察力強、洞悉事物本質的記敘文,也可用這個事例證明:“有識之士妙語驚人”、“急功近利不可取”、“看事物要一針見血”等論點。
角度三:歐陽修不擺架子,認真解答別人的疑難問題。作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又做了那么高的官(官至參知政事與樞密副使),別人向他請教,他一點也不拿腔捏調。從這個角度出發,聯系當前一些“歌星”、“球星”不搭理甚至辱罵記者、觀眾,一副鼻孔朝天的模樣的現象,同樣能寫出一篇有分量的雜文。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個角度后面蘊藏的信息量是多么豐富,可寫的天地是多么廣闊。
二、文體差別
按現行教材來分類,文體大致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小說等。說明文和議論文除表現形式有不同之處,是不能往下細分的。而記敘文則有好多類別,有記人的,記物的,記事的;也可分為寫景的,抒情的等(大范疇中,散文歸類如記敘文一類),如果從不同角度劃分,可以再劃好幾類。總之,文章有不同的體裁,這些體裁的運用自如、熟練圓滑,那么,就可以在作文王國里縱橫馳騁。比如:命題作文《習慣》,文體不限。剛拿到這個題目,面上看很容易下手;但是要寫出新意,確實感到很棘手,到底從哪個方面寫呢?如果僅僅這么想,那眼界就窄了點。我們不妨讓學生先別想“哪方面”,而先確定好寫哪種文體的文章。
如果想寫記敘文,你可以用事件來敘述,根據記敘文六要素,可以寫順序的,思路清晰明白曉暢;可以倒敘,增強懸念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使文章曲折有波瀾;也可以插敘補敘等。
同樣的,《習慣》也可以寫成說明文。要求說清楚人的習慣是怎樣形成的:他是條件反射的結果,在相同的環境背景下,重復相同的動作、語言、行為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一種慣性;哪些是好的習慣,哪些是不良習慣,各自的好處和危害;怎樣養成好的習慣,進而怎樣戰勝不良習慣等。
將《習慣》寫成議論文也是可行的。在動筆之前,可先讓學生確定論點或中心論點:習慣自然,良好的習慣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習慣慣性強大,壞習慣毒害終生,等等。確定好論點后,找適當例子證明觀點,當然需要議論,有破有立,還需注意行文有條理,如果這些點做到了,就可以寫一篇比較規范的議論文了,至少不會拿低分。不過,像這類題目,從文題上看不出論點的,最好引導學生加個小標題。用小標題點名論點,這樣就顯得清晰明了,開門見山,給人一個好印象。
由上可以看出,用同一個題目,至少可以寫出三篇體裁不同的文章,這對于一個題目文體不限的作文尤其是江蘇高考作文來說,是很實用的。因為一個題目下,有多種可能可供選擇,范圍大,有利于自己的因素相應增加。不擅長寫記敘文的同學可引導其寫議論文,反之亦然。這樣,就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小小的保證。
不過,并不是每個作文題都適合這三種文體,因此,審題時千萬小心。
三、表達方式差別
除了角度差別與文體差別外,還有表達方式的差別:我們可以用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表達同樣的意思,以求達到不同的效果。同樣一件事,多用記敘、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它就偏重于記事,偏重于情感的抒發;如果多用議論,那它就偏重于說理了。在記敘文中,肯定要敘述得形象生動,如親眼目睹;而在議論文中,則只需說清楚主要過程就行了。各種表達方式在文中的比重不同,文章的表達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
(1)噲聞事有急,直入,怒甚。羽壯之,賜以酒。噲因譙讓羽。
(2)于是張良到軍門見樊噲。……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如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因招樊噲出。
這兩段文字都是描述一件事:鴻門宴中,樊噲智勇救助主。但是,這件事在(1)中只寥寥十數字,僅記敘了這件事的過程,非常簡明概括。而(2)則極盡摹情狀物之能事,極力用各種描寫方法,詳細描繪了樊噲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把樊噲這位有勇有謀的“壯士”描繪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呼之欲出。(2)文記敘得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更重要的是,這樣寫就從側面烘托出鴻門宴上殺機四伏、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為整篇文章添光增彩。(1)文,樊噲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并不重要,但又不能缺少,少了就不符合史實,故簡略介紹一下。雖然兩文繁簡不一,但都達到了目的,都為文章中心服務了。
所以,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同一題材時,要根據需要,該繁則繁,該簡則簡,該議則議,該敘則敘。
另外,表現手法與篇章結構的不同也可寫成不同的文章,同樣,使用修辭手法和不用修辭手法的情形也各不相同。
面對同一則材料,同一個題目,不同的人可以定型成各不相同的文章。這就像揉面團、捏泥人一樣,面都是同樣的面,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它做成各不相同的面點:陽春面,臊子面,刀削面,牛肉拉面,饅頭,包子等等;泥也是同樣的泥,可以將它捏成孫悟空,張翼德,大姑娘,小伙子,妖精鬼怪等,當然,這都必須立足于自身的知識儲備,根據自己的特長,根據題目的要求去“做饅頭”、去“捏孫悟空”,否則,結果只能是饅頭不是饅頭,孫悟空不是孫悟空了。
總之,作文材料運用千變萬化,各個層次的學生的運用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據作文的一般寫作規律因材施教,加強面批;更需要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各類有益書籍,參加各類有益的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興趣。作文是對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涉及到語文的各個方面,是一個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完成的細致活,而文無定法,教也無定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