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

2023-05-30 10:48:04李自雄
百家評論 2023年1期
關鍵詞:研究

李自雄:王老師,您是著名的散文家,出版的散文集有《天地人心》《逍遙的境界》《負道抱器》《情之一字》等。作品多入選中學教材、中高考試題和散文選本。獲首屆冰心散文理論獎、2007年當代作家評論獎、第三屆紅巖文學獎、2014年山東文學詩歌散文獎、第四屆全國報人散文獎、2019年當代作家評論獎等。可以說您的散文創作獨樹一幟,令人矚目,作品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在當代文學領域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首先想請您談一下,您是怎樣走上文學之路的,哪些人或事對您的散文創作有著重要影響?

王兆勝:謝謝自雄教授的訪談。文學創作一直是我的一個美夢。上大學前,我曾偷偷寫過一個長篇小說《追求》,以青春年少對于事業愛情的向往為題,在帶有苦澀、希望、夢想中不斷探求,像打地道一樣艱難前行。這個作品雖然沒有發表出版,但開了個好頭,也是一次試筆機會,讓我知道了寫作的甘苦。后來,讀到路遙小說,我頗受感染,對文學有了共情理解和真摯熱愛,也樹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路遙曾說,他的生活像在下水道里穿行,我有同感,因為作為農民之子,又處于底層的底層,這種“下水道”式的生活有時讓人感到一片漆黑、前途渺茫,惟有通過自己寫作,在自我表達中感受那一束光,哪怕是通過一個縫隙照進心間,也自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歡欣鼓舞。朱德發教授是我的碩士導師,也是將我引入文學研究的第一人。跟他讀書期間,他的文學思想、對學術的執著、創造性思維、精益求真的精神給我以深刻影響。真正開始寫作,是讀博士期間,通過閱讀林語堂的作品有一種表達自己的沖動,因為林語堂的文筆瀟灑奔放、自由浪漫,還帶著生命的悲欣,令人有自我提振作用。還有我的博士導師林非先生,他是學者型作家,曾是魯迅學會與散文學會的雙料會長,寫過很多散文,出版了十多部散文集,從他的創作與研究中我能感到那些清亮的文字,以及寬裕大氣的胸襟,與許多學者的呆板生硬表達大為不同。林非先生曾對我說:“兆勝,在研究之余,寫寫散文,既可以表達心性,讓你理解寫作與人生的滋味兒,又有助于滋潤學術研究的枯澀。”他還說:“在研究魯迅和林語堂的同時,你可以多研究一下散文,寫寫散文,因為這是一個相當薄弱的領域,未來大有可為!”在世紀之交,經清華大學的肖鷹先生推薦,《科學時報》的盧小兵女士約我開設散文隨筆專欄,于是我寫了《詩化人生》《向物學習》《水的感悟》《半半哲學》《“慢”的意義》《樹木的德性》《老熟的魅力》等一系列隨筆,這是我后來出的散文集《天地人心》的雛形。此散文隨筆集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得到孔范今先生舉薦,青年才俊馬兵教授作的責編,路英勇社長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基于此,我由魯迅研究轉向林語堂研究,又加大了散文研究,還學習寫作散文,出版了多部散文隨筆集,近來又出版了一部兒童小說《磨心鏡的男孩》,有不斷開拓探索的意向。想起往事,一種感恩之情充盈心間。就好像一條河的源頭,它自山澗流出,然而才有百流匯聚的機會,從而形成一種洶涌澎湃的氣勢。

李自雄:有評論指出,《與姐姐永別》是您寫人記事散文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一篇堪與巴金的《懷念蕭珊》、宗璞的《哭小弟》等名作相媲美的杰出之作。還有評論指出,此作可與古時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現代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相比肩。2004年,我第一次讀到您的這個作品,到現在也快20年了,當初首先想到的則是袁枚的《祭妹文》,袁枚繼承與發展了明代公安派為代表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主張,是“性靈”說的倡導者,強調為文要有“真情”。盡管這兩個作品在具體的情感內容上存在不同,但文字間流淌的至情至性卻是相似的。我當時只是憑直覺一念間想到,而更多的是被您的這個作品深深感動,如今重讀此作,仍能感受其中充盈著的情感力量,也一直想請您談談,您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作品的?

王兆勝:《與姐姐永別》一文的寫作沒有什么預設,只是當時心境的一種表達。因為姐姐于我是生命意義的,是我人生的光亮與希望。母親早逝,在我還是十三歲的少年時,母親就在長久病痛折磨下離開人世,離開我們的。母親生病多年,都由長我四歲的姐姐照顧,我和弟弟也一直在姐姐的呵護下長大,直到母親去世,我上了大學,姐姐一如既往地關愛和痛惜我和弟弟。當姐姐結婚生子,每年從大學回家,我都理所當然住在姐姐家,以至于在姐姐心目中,弟弟比她的子女還重要。后來,外甥女跟我說:“媽媽夜里醒來,看到另一個房間還亮著燈,就會喊過來:‘力強(我的小名),幾點了,你怎么還不睡覺?我就會說:‘媽,我不是力強,我是你女兒。媽媽就會從另一個房間發出一聲嘆息:‘我還認為是你舅舅呢!”因此,姐姐的死于我,是難言的苦痛,就像一棵大樹被連根拔起,我就是那上面的一個鳥巢。姐姐去世那一年,只有44歲,美好的日子還沒有開始。寫這篇文章時,由姐姐之死,讓我對人生、生命、苦難、希望有了一次新解,感受也是滲入骨髓和靈魂的。在寫作過程中,幾次被眼淚和哭泣打斷,淚水如江河般涌流,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一個人的淚水竟有這么多,它無法堵住和控制。此文在古耜主編的《海燕都市美文》2004年第4期發表后,得到廣泛好評,被很多家報刊轉載,這包括:入選中國散文學會李曉虹主編《2004年中國散文年選》(花城出版社,2005年)、王劍冰主編《散文選刊》(2004年第9期轉載)、王劍冰主編《2004中國年度散文》(漓江出版社,2005年)、彭程主編《書摘》(2005年第6期)、甘以雯主編《散文海外版》(2004年第4期)、山東作家協會主辦《文學選刊》(2004年第9期)、甘以雯主編《冬天的情話》(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林非主編《永恒主題散文精品》(濟南出版社,2005年)、謝冕主編《悲喜人生》(華藝出版社,2005年)、張國龍主編《感動中國的36篇至情散文》(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郭保林主編《中國散文最新讀本》第2輯(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孫紹振編《同步閱讀文庫·語文》七年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古耜主編《21世紀散文排行榜》(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陳劍暉主編《一片冰心在玉壺》(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等。我還接到不少讀者來信以及朗誦播放視頻,給予此文以極高的評價。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潘旭瀾教授專門給我寫來一信,是通過郵局寄過來的。信是這樣寫的:“兆勝文友:偶然在《文學選刊》上看到你的《與姐姐永別》,讀后非常感動,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你姐姐的品格很美很高尚,她對你的呵護、關切可謂入心入骨。大作讓我想起我的二姐,我曾寫了《天籟永存》悼念她。我近年極少寫信,寫這么幾句,是為了讓你知道我的感動,向如母的姐姐們獻上一瓣心香。握手!潘旭瀾2004、9、2。”我與潘先生沒見過面,只通過兩次電話,但他的信卻讓我感到溫暖,有知音之感。如今,潘先生已駕鶴西去,對他的懷念總與這封信連在一起。在人世間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其實一直有一個母題長久被人忽略,那是姐弟情誼。這里面有玩伴、朋友、知己,還有母愛的成分,有多少姐姐曾攜手弟弟一同成長,像一棵樹之于它的影子,有時這種陪伴甚于母親,其間的情感與關愛牽連無以言喻。我的姐姐更是如此,她一直對我和弟弟承擔著母親的角色。但比較而言,較少有作家能寫出姐弟的深情,以及那種內入骨髓的聯系,這可能是《與姐姐永別》一文的價值所在。我是代表了天底下所有被呵護關愛的弟弟,向如母的姐姐送上一份永恒的銘記與感恩。

李自雄:在您的散文作品系列中,有不少書寫人間真情的,除了上述的《與姐姐永別》之外,還有《父愛如山》《愧對父親》《母親的光輝》《母親的遺物》《春蠶蠟炬似二哥》《三哥的鉛色人生》《兒時過年滋味長》《我的姥爺趙國記》《我的第一位恩師》《師德若水》《與潘旭瀾教授的交情》《良師益友劉同光》《童年友伴兩茫茫》等,都是這樣的佳作。有論者指出,您的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感動人心,就在于“其感情發自肺腑,誠摯真切,有‘心的重量”。散文創作需要“重真誠,戒浮躁”。這也關乎一個散文創作的文風問題,請您就此談談看法。

王兆勝:我的博士導師林非先生說過:真實是散文的生命線。季羨林先生也表示:不只是抒情散文,就是議論文、應用文恐怕也離不開感情,特別是真情。我贊成這樣的認識,因為散文這個文體決定了:它最重要的來源于真實,特別是真情實感,是與作者自身直接相關的,是作家自我人格境界的形塑。其實,清代張潮所說的“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也是這個意思。人們可能無法想象一個無情的世界,一個薄情寡義的世界,那必然是一個異化的世界。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原子般的孤獨前行,特別是寒門子弟的人生幾乎都是逆水行舟,沒有別人的幫助、愛護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基于此,我能體會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許多人給我的幫助所包含的意義,就像天高地厚的恩情一樣。我的散文是重“情”的,是深情之表達,是感動過我、我也試圖去感動讀者的一種書寫。因此,在親情、友情、愛情、師生情、鄉情中,我特別重視“無情”之情,是那種沒有血緣關系和必然聯系的關愛與博愛。除了將愛施加于人,還不吝于萬物,以及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等,那些表面看來無生命的事物。當狂風大作和飛沙走石時,那些被吹動的物事、搖動不已的樹木都會讓我生出無限悲憫。有時,我想,當人類在嚴冬躲進有暖氣的房間,那些在天地間瑟瑟發抖的動植物需要怎樣的勇氣與堅持才能生存下去?明乎于此,我的內心常會涌出感動、感恩與知足,也有了某些生命意義的內在體悟。

李自雄:讀您的散文,不僅能深深體會到對親情、師友之情等人間真情的赤誠,還能強烈感受到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涵納萬物的博大情懷與誠樸。在您的筆下,天地萬物都具有了靈性,并形成了心與心的會通及感應。如《水的感悟》《樹木的德性》《向“物”學習》《高山積雪》《黑白情結》《親近泥土》《生死“地心泉”》《槐花開落》《楊柳花絮輕似雪》《木龜》《物的解放》《陽光》《一顆善心》《魚的祭奠》《我的第一塊藏石》《“棄石”偶得》《石我兩忘》《木石筑巢到我家》《會說話的石頭》《世事微塵》《紙的世界》等,都是這樣的代表性作品。中國自古就有對天地大道的樸素觀念,以及胞與萬物的文化和文學傳統,您的這樣一些散文作品,可以說是很好地接續了這一觀念及傳統,亦可視為是在當代對這一觀念及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實現創新性發展的文學成果,也為現在中國散文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在其現代轉型過程中,如何走出現代性的局限,創造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您的創作是否有這方面的自覺意識?請談談您的想法。

王兆勝:自雄教授說得對!“五四”以來的現代個性啟蒙對我有深度影響,也是我不斷突破自我的關鍵。不過,我一直在反思其存在的問題,連帶以西方文化為牽引的價值選擇及其人生觀。因此,我比較早就開始反思和批評“人的文學觀”存在的局限,試圖從“天地之道”的角度進行反撥。因為辜鴻銘、林語堂這些人很早就在思考這一問題,強調中國文化精神的價值意義。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傳統一直忽略“人”,不太重視作為個體人的個性及其創造精神,這也是它越到近現代越落后于時代與世界大局的原因。因此,我反對兩種傾向:一是將西方看成人類發展的方向,簡單用西方理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的價值,因為中國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中國文化與藝術也影響了中國人乃至世界發展。與古老中國相比,西方文化特別是歐美文化有許多人生智慧需要向中國學習呢!另一方面,把西方說得一無是處。一個簡單例子就可以說明問題:人類能飛上天進入天宇,一個血液檢查就可以將身體各項指標顯示出來,發明根除肺結核的藥物,等等,這是中國古代無法做到的。因此,從中西各有所長、相互取長補短、互相融通、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角度理解,這是人類的文化價值取向。因此,我關于天地萬物、人生、人類命運的思考都有這樣的理性自覺意識,并試圖從中找到一條通途。在我的散文中,我試圖做到:以現代意識破除中國傳統之弊,強化理性、科學、邏輯、思想的力量;用中國的人心與對于天地的敬畏和天地之道,糾偏人類的自大狂與焦慮癥,從而獲得一種寧靜超然的精神境界。其間,道家精神、佛學或禪宗的深蘊內含也起到巨大作用,這有助于好好靜心,充分體會天地萬物之理以及大道的指引。像用絲綢作為兵器的武林高手,我努力尋找和試圖獲得一種超常的力量,來化解世界人生的苦難,以強大的超能量的內心尋找人生與生命的支點及其平衡的智慧之法。

李自雄:您不僅是成就斐然的散文作家,還是知名的林語堂研究專家、散文研究學者。嚴家炎先生曾稱,您的博士學位論文《林語堂的文化情懷》“標志著林語堂研究一個新階段的到來”。數十年來,您還出版了《閑話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林語堂的文化選擇》《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林語堂大傳》《林語堂與中國文化》《林語堂正傳》等著作,在學界引起廣泛關注。請問您為什么會對林語堂研究情有獨鐘,選擇林語堂及包括其散文在內的不同文體作為研究對象,這對您意味著什么?

王兆勝:發現林語堂、喜歡林語堂、研究林語堂,對我來說具有生命的意義。目前,我們比較崇尚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這自有其道理。對于這些作家,我一直非常喜歡,至今我還以魯迅作品為伴,閑時都要細讀一篇,以體會其真味兒。我當時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師從林非先生讀博士,專業就是研究魯迅。不過,真正改變我的命運與生命的是林語堂,是他對中西文化的兼容態度、對世道人心的敏銳體驗、對生活常識與普泛人生的尊重、對天地自然一草一木的敬畏、對人類未來發展的關注與研討,特別是在悲劇感受中賦予喜劇的理解,以快樂、達觀、從容、美妙的人生觀超越苦難的努力,都使我受益匪淺。換言之,魯、郭、茅、巴、老、曹等現代作家讓我常感到人生的悲劇感、無可奈何、痛苦與悲鳴,林語堂卻讓我撥開這些烏云密布,進入一種天光普照、神清氣爽的境界,這或許與林語堂的宗教情懷有關,也與他以中國樂感文化精神化解人生悲劇有關。林語堂曾說:“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他又說:“假如人生是一個黑暗的地牢,我們也要設法將它變成天堂。何況,這人生并不是地獄。”他還說:“塵世是唯一的天堂。”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許多中國現當代作家達不到的,這可能是一個境界問題,也是與林語堂一生足跡所至世界各地并在國外海外生活了長達三十多年有關。問題在于,至今學界對林語堂的研究還缺乏理性自覺,更沒有真正理解和體味其間所包含的世界性意義,特別是如何在痛苦的人生感受中獲得超常力量過美好人生的能力。在這方面,學界可能要大大落后于普通讀者,特別是那些“林語堂迷”。總之,真正從思想和心靈深處對我形成智慧風暴的,是林語堂。是林語堂讓我從悲觀厭世的人生苦悶中掙脫出來,從而有了莊子一樣的逍遙自適、超然自樂。如果進一步理解,林語堂本人就是一篇好的散文,研究林語堂,就是在欣賞這篇美文。這也是為什么,我稱林語堂是“風行水上的一生”,因為他活得太瀟灑、太自由、太美妙,像一陣輕風飄過一生。

李自雄:林語堂研究構成了您學術研究的重要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您是由林語堂研究進入到對中國現當代散文相關問題的研究思考的,其中既有對時下中國散文創作及散文觀念的反思與批評,也有重新建構中國散文話語及理論體系的不懈探索,發表了《論20世紀中國性靈散文》《新時期中國散文的發展及其命運》《超越與局限——論80年代以來中國女性散文》《論90年代中國的學者散文》《困惑與迷失——論當前中國散文的文化選擇》《應當辯證地理解散文文體》《“形不散—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觀及對當下散文的批評》《中國散文理論話語的自主性問題》《散文寫作的難度與境界》《散文的文化自信與價值重估》《散文文體的跨界及其限度》《“散文”的命名及相關問題》《散文創新與觀念的突破》《學者散文的使命與價值重建》《散文應在傳統中開出現代之花》《關于中國現當代作家的“散文批評”》《中國當代散文研究觀念的調整與創新》《新世紀二十年中國散文創作走向》《國體散文與觀念變革》《散文文體的失衡及其平衡》《當前中國散文創作偏向及其調適》等研究文章,出版了《真誠與自由——20世紀中國散文精神》《文學的命脈》《新時期散文的發展向度》《天地之心與散文境界》《散文文體的張力與魅力》等散文研究專著。這些研究成果,亦可謂與您的散文創作相得益彰,那么,請問您在散文研究的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反思探討,是否也對您的散文創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王兆勝:散文研究在整個文學研究中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這直接影響散文理論與散文創作的提升與境界。當散文在概念、范疇、特點、文體、審美、精神、境界、趣味、智慧等方面都還不太明確甚至模糊不明時,可以想象創作很難有理性自覺意識和超越意向。在發表大量林語堂研究成果之后,我將主要精力轉向散文研究,主要是有一種緊迫感和突破意識,因為林語堂畢竟是眾多作家中的一員,而散文是文學四大門類中的一個,特別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相比,散文創作在量與質上均不遜色,就如季羨林認為的那樣,“五四”以來的散文成就遠高于詩歌、小說和戲劇。加之,我對散文有偏愛,能形成強烈共鳴,在最短時間可以吸收更多內容,所以有時不我待之感,也有責任使命擔當意識。也是在散文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問題意識,影響到了我的散文寫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時代感、歷史感、超前性、現代意識、中國文化自信、人類的命運、散文經典化、心散、物性、天地之道、均衡感、自然之美,這對于突破“人的文學觀”及其碎片化與平面化的敘述,提升思想文化境界和富有人生智慧是大有益處的。如在《陽光》一文中,我將陽光與母愛相提并論,高度贊賞其純潔、無私、自由、平等、神圣的品質。作品寫道:“陽光可能是世上最具平等意識者,它不分高下、智愚、善惡、美丑、貧富、強弱,其照耀一視同仁。雖由于天然阻隔,也有它達不到的地方,但只要能夠抵達,它一定不遺余力,將光與熱奉獻出來。所以,一棵小草、一粒沙子、一只小鳥、一個乞丐,也都能享受充足的陽光。當老人將力氣和愛都奉獻給子女,盡管得不到贍養和孝敬,有的還遭受虐待,但陽光并不嫌棄他們,而是照樣可讓其坐在村口,沐一片秋冬的陽光,享受溫暖的撫摸與滋潤。”這是由物及人、以人觀物并在物我互動中達到對于世界人生的理解,也糾偏人的局限性及其異化問題。

李自雄:無論是讀您的散文作品,還是看您的研究文章,都可以強烈感受到靈魂與靈魂對話,心與心的貼近,體現出的是一種坦率真誠的可貴品格。我們需要真誠而有責任的文學研究與批評。陳衍曾言:“余生平論詩,稍存直道。然不過病痛所在,不敢以為勿藥;宿瘤顯然,不能謬加愛玩耳。”而在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界,能真正做到這樣,也并非易事。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兆勝:應該承認,當下有些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給人以浮泛化的印象。有的停留在知識層面,有的大量引證別人的話,還有的陷入觀念的誤區,更有的自說自話,難有生活常識、生命投入、心靈體悟,更不要說靈魂的對語。其實,不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批評抑或是文學研究都是一種內心世界的精神活動,是生命需要表達和對話以克服世界人生的局限。因此,如何由知識到文化到思想,再到心靈、精神和靈魂,這是為文為人探索求道的關鍵。當前,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作家沒有更內在的感動和智慧生成,就用知識填充和游戲補助;批評家和學者沒有真知灼見就用概念、觀念、理論套用,以大量引文和引語即別人的話代替自己的話。也可以這樣說,當作家、批評家、學者沒有思想、心得、智慧,也只能成為注釋家和跟著別人說。更可悲的是,當前的學院派的文學批評研究已走入死胡同,而這在年輕學人身上愈演愈烈,已成積重難返的困境。

李自雄:學問之事,除了獲知于書本及師友,還離不開自家的生活體驗以及人生憂患。章太炎也曾說:“余學雖有師友講習,然得于憂患者多。”“‘既濟則暫,‘未濟其恒矣!是亦圣哲所以憂患。”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王兆勝:學問與寫作是一項復雜的內在化過程,很難一言以蔽之。讀書與師友學習交流只是第一步,而且是最簡單的一環。不少人讀書破萬卷,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卻沒有自己的話,所以古人說,盡讀書全信書不如不讀不信。讀書與向學如果離開了運用,特別是不在實踐中檢驗,那只能停留于紙上談兵。因此,讀書、交流、寫作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功夫在詩外,真正優秀的作家與學者主不開行路——行萬里路,特別是要好好閱讀體驗生活與人生這本大書。沒有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就是有一肚子學問也無濟于事。而生活、人生、天地這本大書又是異常豐富復雜的,一個處境優裕的人與身處憂患的人對天地人生又有不同的理解和價值取向,這也是貴族文學與平民文學的區別。在我看來,只有經過風霜雨雪、水火刀槍考驗的人生,才能理解社會底層的人生苦難,才有望進入大情懷、大境界、大智慧。打個比方,好的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少量的真金,這也是經典作品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

李自雄:您是典型的學者型作家,這在目前一些享有盛名的作家中并不多見。王蒙曾有一個觀點,也就是中國作家需要學者化,也正是針對的這種情況。請您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王兆勝:作家與學者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因為這是屬于兩種不同的思維。不過,二者也有相互疊加與相得益彰的可能,因為都需要眼界、學識、膽識、智慧、美感,也都離不開文字與藝術表達。當年,王蒙之所以提“作者學者化”,是基于中國作家知識結構不完整,缺乏思想穿透力,難以達到較高的人生藝術境界。然而,在具體理解上就有了偏誤,即認為“作家學者化”就是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這也是余秋雨大歷史文化散文的許多模仿者陷入知識崇拜的原因。在我看來,作家學者化的關鍵是,在具有學者淵博知識的同時,增強學識、史識、見識、膽識,有一副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眼光,有思想的穿透力,突破歷史知識、文化枯葉的覆蓋,進入一個貫通古今中外和具有正確價值選擇的本質世界。這就好像巴爾扎克、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本質的認知一樣。今天的中國作家缺乏的是,穿越歷史、為時代把脈、有前瞻性的寫作,不少人還沉醉于傳統農業文明和西方文化崇拜中不能自拔。

李自雄:文學創作還有一個“學”與“悟”的問題。這中間不僅需要學養的積淀,更需要體悟與靈性。陳師道曾說:“學詩如學仙,時至骨自換。”韓駒亦道:“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陸游也有詩云:“六十余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您的散文創作在對天地大道的會心體悟中自成高格,可謂深得文心。您可以具體談談嗎?

王兆勝:文學創作如蠶吐絲、蛹化成蝶,它是一個生命升華的過程。要真正成為一個優秀作家,我認為學識固然重要,但相對來說掌握知識比較容易,只要學就可以致用。智慧與境界則不同,除了“學”,重要的是體悟,是一種由“知”到“不知”,再由“不知”到“知”的復雜過程。比如,中國文化中的“閉目塞聽”“大智若愚”“象外之象”等,只有大智慧才能真正領略。明代袁宏道有《拙效傳》一文,它寫的是家中的四拙仆,因為真實可愛,所以生活無憂。相反,那些狡獪者卻得不到信任。文末寫道:“然余家狡獪之仆,往往得過,獨四拙頗能守法。其狡獪者,相繼逐去,資身無策,多不過一二年,不免凍餒。而四拙以無過,坐而衣食,主者諒其無他,計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見拙者之效矣。”我的散文寫作一直追求天地大道,在《樹木的德性》《給予之福》《半半哲學》《木龜》《“棄石”偶得》《論“足”》等作品中都努力去悟道,以突破成規習見,也避免作一般化的理解。在《論“足”》一文中,我將“足”與“手”進行比較,并結合一足、二足、四足、百足、無足,闡述“足”之有無及有用與無用的辯證性。于是,得出這樣的結論:一般來說,多足速度快于少足,但有時也不盡然,因為百足之蟲的蜈蚣就沒有無足的蛇跑得快。更何況,風云無足,江河無足、夢想無足,并不能說它們的速度是慢的。當然,風云、江河有天地根,夢想生于人心,都不能一言以蔽之。文末,我說:“知‘足難矣!‘知足亦難矣!‘知足常樂更難矣!‘足在腳下,在心中,在道里。”在此,除了關于“學問”的知識,更在于對天地萬物本性,特別是天地大道的深入體悟。

李自雄:您兼作家、學者與編輯于一身,并在這三個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學科專業壁壘越來越嚴重的現在,這是很難想象,也很難做到的事情。請問您是如何做到的?對于這三者,您是怎樣奇妙地統一起來的?

王兆勝:我的主要身份是學術期刊報紙的編輯,是需要完成“七刊一報一網”的工作任務,其工作量和繁重程度是難以想象的。另外,我還是副總編輯,擔任專業和行政職務,負責好幾個部門的工作,開會和值班也是常有的事,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這些方面。不過,我一直沒有間斷更沒放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并出版近20部專著,發表300多篇文章,還編輯各種文化與散文選本20多部。在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得可與大家分享:第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加快寫作與研究。與不少作家與學者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不同,我的時間基本是邊角料,將這些時間的點滴兌換成散金碎銀,其價值就大不相同。我的寫作主要集中在周末,這是相對完整的時間,可以寫一些大一點的作品。第二,將多重身份進行互通有無,使之相互賦能,而不是互相拆臺和彼此抵消。編輯可培養我的學術眼光、對前沿問題有更多了解,增強問題意識,鍛造文字表達能力,可以說,編輯對于我的其他身份有加持之功。同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我的編輯能力與效率,特別是與作者形成更好的溝通與對話,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重要參照和一副獨特的深度眼光,這有助于獲得價值觀、歷史感和學術史背景。創作可彌補編輯與研究之不足,增強樂趣、避免枯寂、充實內心、煥發靈感、陶冶性情、澡雪精神,特別是讓生命之花自由綻放。第三,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也許在不少人那里,只學問一事就可能累得精疲力竭,于我,能將多重角色進行良性互動與轉換,其中有一條就是對于一個人能力的期許和信念。有人說,一個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平時,我們再努力也只是開發了百分之五,甚至連這一點也達不到。基于此,我樂此不疲,除了有好心態,不讓“心累”外,就是想讓自己達到一種不斷開發、提升、純化、凈化的境界。像一個太極高手,我在一種接近于化解功夫里尋找那個發力點,也像工匠用錐子做鞋子越磨越亮,從而讓自己每個繁忙的日子都變成生命的活水。第四,我一直堅持鍛煉特別是享受靜心之妙。文學創作與學術人生離不開體能、心性與智慧,我一直堅持身心鍛煉,特別是養成靜心的習慣,這讓我能不斷從天地間獲得能量。對于王陽明的“心學”以及散文的“心散”,我頗多心會,所以更多時間喜歡靜心,讓內心圖景變得更加廣闊清新,內宇宙日益強盛精旺起來,以寧靜致遠的心態從容面對所有外在世界的紛擾。這也是為什么,我在不斷轉換角色時,不消損于時光,也不自我焦慮。生命像一道彩虹,應該讓它自顯光彩,這是來自在地心源的光焰,我們只是映照它的一面心鏡而已。

李自雄:從您近期的散文研究來看,您還發表了《中國生態散文中的石頭意象》《中國現當代生態散文的物性書寫類型》《關于中國生態散文創作與研究的辯證理解》等文章,針對有關中國生態散文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說為目前中國散文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問題領域。您可以就這個問題談談嗎?

王兆勝:我最近發表的生態散文事出有因。由我與陳劍暉、丁曉原兩位教授共同主編、廣東高教出版社擬出版的“生態散文叢書”,我要寫其中的一本,題目是《中國現當代生態散文的物性書寫》。隨著生態環保意識的加強,文學創作與研究也要順應時代,作為相對薄弱的生態散文就應該得到高度重視。我的生態散文研究不想照搬西方的生態理論,注重結合中國傳統生態精神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就避免了簡單機械將古今中外分開,甚至以“西”貶“中”。因此,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龔自珍等人也可能沒有西方明確的生態意識,但對于自然的熱愛、珍惜與敬畏也是一種生態精神。我主張,生態散文創作和研究不要停留在理念與概念上,而是以作品說話,并以公正中正的態度看待問題。不是嗎,有不少現當代作家有強烈的生態意識,結果寫出來的作品“不生態”,是森林法則,是人類至上的。

李自雄: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研究在理論的運用上,一直過分依賴西方話語,也因此,有論者認為中國文論“失語”了,這表現在散文研究方面,亦是如此。如何走出理論的盲從與亦步亦趨,建構我們自己的散文理論話語體系,是目前學界亟需面對與解答的問題。對此,您也多有思考,在原創性與開拓性上屢有卓見,可以說在諸多層面起到了“導夫先路”的作用,并在很多問題方面,也涵蓋整個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與理論建設。您可以就此作些理論展望嗎?

王兆勝:關于文學研究的理論問題,我堅持三點:一是理論有用,沒有理論指導的研究與創作都只能在大地上原地踏步或匍匐前行,理論會讓一個人飛躍天際,有一覽眾山小之感;二是理論有局限,它需要具體語境、環境特別是與對象相關,孤立地理解和運用理論不如沒有理論;三是理論是內在化的,不是說有一些概念、范疇、話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我的結論是,要有自己的理論話語,更要將理論化于無形,這樣運用時才是高明的理論。在西方話語強勢下,中國文論“失語”,那是自然的;當強調中國文化自信,西方文論話語也就容易被簡單地否定。在理論的問題上,關鍵的是智慧性的創造生成,是從內心深處生發的獨特的個人化表達。比如,圍棋有無數的定式,許多人將之理解成理論,其實,圍棋的真正的理論是對這些定式的活學活用,以及由此創造出來的新的定式,能讓智慧生出飛翔的翅膀。比如,我研究散文,不會用一種或幾種理論去套用,那是機械主義的研究,我會在理論的點燃中去照亮研究對象,發現其中包含的結構性與心靈之精微,這也是我從張力效果上看待散文的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林語堂的散文為例,其獨特之處是動與靜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生的張力與均衡感,其智慧也是在一種天地大靜中生成,這是許多從表面的熱鬧看林語堂所容易忽略的。只“靜”不“動”的散文,是一潭死水;只“動”不“靜”的散文,是一團矛盾和紛擾焦慮。這從莊子的散文中也可以得到證明:動,可摶扶搖直上者九萬里;靜,則可化“死”為“生”,化腐朽為神奇,以天地為棺槨、江河為項鏈、日月為寶石,這是一種怎樣的豁達從容與安定如山。

散文研究與散文創作都需要有自己的理論話語表達,也需要獨特的審美意趣,還需要與文本相關的細讀,更需要跳出散文進入更博大的情懷。總之,要心懷天下,見由己出,在外觀的同時加強內視的力量。既要跟上時代,有世界眼光,又要守住中國文化根脈,以袖里乾坤去化解心中之問,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感謝李自雄教授百忙中對我的采訪,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回答問題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王兆勝

2022年12月6日初稿

2022年12月22日修改

于北京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亚洲天天更新|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色噜噜在线观看|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五月天天天色|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91系列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的黄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男女精品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精品久久777|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狠狠干综合|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免费毛片| www亚洲精品| 色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久久男人视频| 免费国产福利| 久久夜夜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色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