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亮
【摘 要】20世紀30年代陳立夫、顧毓瑔、吳承洛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并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一場科學化運動,協會在宣揚科學救國的同時,采取了多種手段向兒童傳播科學知識,培養兒童的科學精神。本文對科學化運動協會兒童科普活動的內容與特點進行分析,討論協會在這一時期對兒童科普所起作用。
【關鍵詞】科學化運動協會;兒童;科普活動
20世紀30年代,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加劇,以及中國社會對科學的逐步認識,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試圖用科學來武裝國人,挽救民族國家于即倒,走上了一條“科學救國”之路。1932年11月,陳立夫、顧毓瑔、吳承洛等一批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政要和名流,組織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并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一場科學化運動。科學化運動協會以“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化”[1]為目標,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協會尤其重視對兒童科學精神的培養,“兒童及青年學生,應使早受科學的熏陶,養成創造的心理。因之本會對于凡能引起及增進兒童想象力創造力之讀物,或科學玩具,必盡力提倡之……”[2]這一時期科學化運動協會為兒童科學普及做出了許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科學化運動協會兒童科普活動的內容
協會成立以來,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兒童科普活動:面向兒童編輯出版了通俗科學雜志和畫報,面向中小學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教育與科學普及活動,歸納起來,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的兒童科普活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1 出版科普刊物
協會于1933年元旦起發行會刊《科學的中國》,為半月刊通俗科學雜志,每月月初和月中出版。至1937年8月,因全面抗戰爆發暫停發刊。此時《科學的中國》已出版到第10卷第3期。《科學的中國》所傳播的內容廣泛,主要包括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新技術與新發明、科技人物介紹、科學理念與科學精神傳播以及與科技相關的廣告等。《科學的中國》雖不是純粹的兒童科普讀物,但其中大量淺顯易懂的科技文章,十分適宜兒童學習閱讀,其間不乏專門為兒童量身打造的文章。如1933年第5期,“兒童玩具的氫氣球”以通俗的語言,簡要介紹了氫氣球玩具的原理和制作方法;1935年第9期,“紙箭走圓圈的游戲”,圖文并茂地描繪了讓紙飛機這一兒童常見的玩具按圓形軌跡飛行的原理;1935年第12期,“加帆的兒童車”,介紹了以風作為動力的兒童車的制作方法,并對兒童車的用法和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描述。除《科學的中國》外,協會還發行了專門面向兒童的科普讀物。1936年5月,北平分會發行了月刊《兒童科學畫報》,以畫報形式向廣大兒童普及科學知識。“其內容適應兒童之審美觀念,以引起其研究科學之動機與興趣。”[3]畫報定價極低,每冊僅售5分錢,如果訂購全年畫報兩份,則只收一元,可見《兒童科學畫報》并非營利性質,而是僅為鼓勵廣大青年兒童學習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而發行。畫報圖文并茂,淺顯易懂,對于兒童學習科學知識,引發科學興趣有著極好的效果。1936年第5期,“地球的溫熱寒和春夏秋冬”用簡單平白的話語描述了地球的五帶劃分和四季變化;“荷花池畔蘋果樹下講演牛頓故事”以四個孩子對話的形式講述了牛頓的簡要生平和科學貢獻。
1.2 舉辦兒童科學化玩具展覽會
為了引起兒童學習科學的興趣,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各分會組織舉辦了兒童科學化玩具展覽會,參展玩具品種多樣、樣式新穎,吸引了大批兒童到場參觀。1935年1月13日杭州分會在舉辦了兒童科學化玩具展覽會。“時日上午天雖下雨,而參加兒童并不因之減少,或由師長率領,或由家屬攜來,摩肩接踵,禮堂內無隙地,即禮堂外天井中,雖在霏霏下雨,亦站立幾滿。”[4]展覽物品分磁電、力學、熱學、光學、聲學、益智等12類,共有上千件展品參展;南京分會舉辦的展覽會,展品分三個教室陳列,僅一個教室就有不下千余種展品參展,開展4天參觀人數就超過4萬人,這在當時實屬不易。
1.3 開展科學演講會、演講比賽
協會董事陳立夫在第6次常務董事會上提出“在全國各級學校舉行科學常識講演、科學講演比賽”的提案,并將董事會決議呈請教育部。教育部于1935年2月20日通令全國各級學校施行,北平市市政公報、福建省政府公報等媒體都進行了轉載。根據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各地分會積極組織開展講演競賽,各分會連同當地政府以及學校對競賽優勝者進行獎勵。
1.4 設立畢業會考數理化獎學金
數理化三門課程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基礎,協會對學生數理化學科的學習情況十分重視,鑒于各地學生畢業會考數理化三科成績較差,協會在1934年底開始,在已設分會的浙皖湘鄂四省、京滬平津青島五市設立高初中畢業會考獎金,對成績前五名學生頒發獎金或獎品,并登報表揚。[5]《時事月報》[6]、《青島教育》[7]等報刊均有報道。
2 科學化運動協會兒童科普活動的特色
協會面向全體兒童,采用了多種方法提高科學知識普及的效果,具體說來,協會的兒童科普活動主要有以下特色。
2.1 內容通俗易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近代中國民眾整體科學素質水平較低,民眾受教育程度極端低下,兒童所學知識有限,較難理解深奧的科學技術。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在出版科普刊物時,注重內容的通俗性,以簡單易懂的白話文向兒童傳播淺顯的科學知識。出版刊物圖文并茂,大部分文章都配有精美插圖,《兒童科學畫報》更是以畫報形式刊發,最大限度的增加傳播內容的趣味性。
2.2 形式豐富多樣,引發兒童對科學的興趣
協會所開展的兒童科普活動包含出版刊物、舉辦玩具展覽、開展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盡可能引發兒童對科學的興趣。為了培養兒童的科學素養,協會在其第二期工作計劃大綱中明確表示,只要是能夠增進兒童想象力創造力的讀物、玩具,都會盡力提倡,這一點從科學化運動協會舉辦的科學化兒童玩具展覽會可見一斑。
2.3 聚焦生活實際,注重內容的實用性
協會面向兒童傳播的科學知識盡可能貼近民眾日常生活,對傳播內容的實用性十分重視。如南京分會舉辦的兒童科學化玩具展覽會上播放了《絲》、《癆病之預防》等科學影片;《兒童科學畫報》1936年第5期,“冰淇淋”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向兒童介紹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2.4 積極開展互動,提高自身關注度
單純向兒童灌輸科學知識,在當時的國情下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協會在開展兒童科普活動時,積極與傳播受眾進行互動。《科學的中國》每一期都設有《科學常識問答》一欄,答復讀者來信提問,為讀者解疑釋惑;在舉辦玩具展覽會時,廣泛向兒童和家長發放《敬告兒童父母們》卡片式傳單,宣傳展覽旨趣。
3 科學化運動協會兒童科普活動的影響
依靠科學化運動協會和各地分會的精心籌劃和積極活動,這一時期兒童科普活動推進得有聲有色,廣泛傳播了科學技術知識。協會活動對兒童科學興趣的激發,科學精神的養成做了很大貢獻,在中國近代科普史占有重要地位。協會的科普活動為后來者進一步傳播和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搭建了便利的平臺,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為科學精神在中國的普遍確立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發起旨趣書[J].科學的中國,1933.1(1):2.
[2]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第二期工作計劃大綱[J].科學的中國,1935(5).
[3]訓令市(私)立各中小學校幼稚園令知各校訂購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北平分會兒童畫報[N].北平市政公報,1936.373:23.
[4]杭州舉行兒童科學化玩具展覽會[J].現代父母,1935.3(1):81.
[5]彭光華.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的創建活動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科技史料,1992.13(1):66-67.
[6]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撥發獎金[J].時事月報,1936.15(27):11.
[7]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獎勵理科學生辦法[J].青島教育,1935.3(2):18.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