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勍
【摘 要】歌唱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歌唱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運動,“放松”與“緊張”是聲樂技能訓練中常見的呈現既對立又統一兩種狀態。聲樂訓練中要求的放松應當是運動中的放松,不能要求如身體休息狀況下全身肌肉松馳下來時的放松,歌唱中要求某些肌肉的放松是為了讓另一些肌肉能及時緊張起來,這樣才能很好地歌唱。本文從聲樂技能訓練的實際出發,依據歌唱的科學角度,闡述聲樂技能訓練中應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在歌唱氣息、歌唱發聲及歌唱共鳴中正確把握“放松”與“緊張”兩種常見狀態辯證統一關系并加以運用。
【關鍵詞】聲樂訓練;狀態;放松;緊張;歌唱
眾所周知,嗓音功能是每個人本身所固有的,將歌曲唱得悅耳動聽卻主要依靠后天的正確的、行之有效訓練的結果。歌唱是通過用多方法的語言來訓練嗓音功能而獲得的。究其原因是在歌唱時歌者的各發聲器官運動狀態及其相互之間的統一協作的效果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需要依賴聲樂指導老師把自身歌唱發聲的感受、體驗以及歌唱的已有經驗和方法,通過淺顯的、形象的、精煉的、精準的及生動的教學語言傳遞給受訓者并指揮他們的發聲器官協調動作,讓他們嘗試歌唱,指導教師再根據受訓者的歌聲進行判斷、評價、提示,再應用教學語言引導他們循序漸進的調節并校正發聲機體,使其逐步的尋找到以致形成正確的歌唱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歌唱時聲樂訓練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學習如何控制和支配身體的發聲器官進行合理運動的方法。人體發聲器官的運動狀態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充滿了對立統一關系,“緊張”與“放松”是較為常見的、典型的一對,這對矛盾貫穿于歌唱過程的始終。學會正確處理這一對矛盾,在提高聲音質量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演唱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藝術源遠流長。在聲樂學習中,歌唱狀態正確與否很關鍵。歌唱狀態中的“緊張”與“放松”,也就是理解并掌握在歌唱過程中如何正確用力,明白何處應該積極,何處應該放松。只有合理地搭配“緊張”與“放松”,才可以幫助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歌唱的學習,就是訓練學生掌握正確歌唱方法的過程。作為人聲藝術,聲音是通過人體器官的自行調節、合理運動而發出的。由于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歌唱器官有限的可視性和不可視性,使得歌唱技能的掌握比較復雜,更無法用定量器來衡量,而充分理解與正確處理“放松”與“緊張”辯證關系可以使這些歌唱部位為我們聲音需要而相互調節、對抗、協調、支持、聯合,使發聲器官自如調控,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1 明確正確的聲音觀念,合理把握“放松”與“緊張”的關系
觀念是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觀念的產生與所處的客觀環境關系密切,正確的的觀念就是人的大腦對客觀環境的正確反映。人類的行為都是受行為執行者的觀念支配的,觀念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為此要想行為正確,必先樹立正確的觀念,也就是人們常說“觀念先行”。在聲樂技能訓練過程中首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聲音觀念。我們知道歌唱是人體歌唱器官在意識支配下的肌肉運動,是意識與各部分肌肉在有機運動的產物。伴隨著任何一種肌肉運動必然都存在著放松和用力,即“松”與“緊”的兩種肌肉運動狀態,并通過這兩種肌肉狀態的有機配合,才能協調一致地完成歌唱的肌肉運動。“松”在科學的訓練發聲和演唱過程中就指“松開,放松,打開、不能用力”等,是歌唱肌肉運動的前提:“緊”在這一過程中就指“拉緊、充實、支持、緊實、集中、要積極、要興奮、拽著勁”等,是歌唱肌肉運動的動力。當然,在歌唱中切忌不能孤立、片面地強調“松”,勢必會導致松懈、浮垮、疲塌消極的歌唱狀志,削弱歌唱相關肌肉的運動和歌唱發聲的能力。與此相反,如果絕對、孤立地強調“緊”,又會出現僵硬、緊張、過分用力的歌唱狀態,破壞歌唱各相關肌肉運動的“節律”和歌唱整體的平衡,這都會導致無法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和科學的發聲方法。要想掌握好“松”與“緊”的關系,我們就要確立一種既要放松又需積極,既不僵硬又不松垮,使“松”與“緊”協調起來的歌唱狀態。在思想上一定要明確哪些部位該放松,哪些部位該用力,這種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既松又緊,既緊又松的歌唱狀態能夠為正確的歌唱發聲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2 在歌唱氣息中合理把握“放松”與“緊張”的對立統一關系
我們知道所要的美好聲音應是連貫的流暢的大句子,這就需要有很好的氣息進行支撐,這里的氣息支撐就是“緊”,正如眾多聲樂教師經常提到的“拽著勁的保持”,要充分體現出氣息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歌唱者用“緊”的興奮狀態快速吸氣且深至肺底部,在腳下肋保持略微上提的情況下,將空氣吸入七至八成時,橫腸膜就會下降進而膨脹,這時學員的氣息進入保持階段,這其中控制保持氣息的力量主要依靠身體腹部肌肉的“緊”,也就是收縮用力,這時呼吸支托的用力點是在身體下腹部(丹田處),這樣呼吸支托就比較深沉而且能持久,從而改正、消除了依靠鼻吸氣和喉頸部膚淺虛弱的淺呼吸。接著歌唱者用“松”的意識合理分配有控制地讓橫隔膜慢慢還原,壓縮肺部的空氣,使其流動著均勻的推送出去,沖擊聲帶正確發聲,支持樂句的順利完成,這才真正體現出科學地發聲與歌唱。然而,有些人不能合理地處理“松”與“緊”的關系,出現過于松弛的吸,過于緊張的呼,這些都會導致不能合理運用氣息,不能支持樂句的順利完成,都會影響歌唱,產生淺、虛、白、緊等現象。
3 在歌唱發聲中合理把握“放松”與“緊張”的對立統一關系
發聲的基本保證和必要前提是有正確的呼吸方法,這就需要利用身體兩肋、腹肌及橫隔膜的力量以吸進充足的氣息才能形成。接著面臨著如何控制氣息合理把握“放松”與“緊張”的關系使發出的聲音流暢。
歌唱的發聲原理就如同充滿了空氣的氣球,假設我們把握緊的氣嘴松開,那么空氣會一下子泄漏出來,氣球也就癟了,如果我們在氣嘴上插上帶笛片的音哨,那么氣球里的空氣就會慢慢沖擊簧片,發出連貫不斷的鳴叫聲。由此可見,呼吸支持在歌唱發聲中的作用。在歌唱時,首先必須找到“打哈欠”的感覺,吸氣時喉嚨始終是“松”的,放松的,切忌“緊”、擠壓。歌唱發聲是強調保持吸氣的狀態,也就是為了使喉頭處于較低的位置。但如果聲帶過于“松”,閉合不好,會使氣息上浮,泄露出來,因此要使氣息能充分的利用沖擊聲帶振動發聲,這樣才能有深沉持久的呼吸支持,也能促使喉嚨的放下穩定與打開放松。
4 在歌唱共鳴中合理把握“放松”與“緊張”的對立統一關系
通過正確的訓練有了深沉的呼吸支托,聲帶又能很好地閉合,接著經過口腔、鼻腔、頭腔等共鳴器官的共鳴作用,使歌者的聲音得到擴大和美化,最終變得悅耳動聽。那么,該如何獲得明亮的口腔共鳴,只要在口腔自然“松開”的基礎上,笑肌稍微上提,下顎自然放松,讓發出來的聲音向上牙齒、背方向運動,就可以得到這種明亮靠前的口腔共鳴。想要獲得悅耳動聽的頭腔共鳴,必須通過不懈的發聲訓練,致使咽腔肌、軟腭協調工作時發出來的聲音更進一步反射到頭腔中去的結果。
5 結語
聲樂教學沒有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學生只能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以及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中逐步去理解發聲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去塑造美好的聲樂藝術形象。教師的教學語言能起到信息的傳導與反饋的作用,對聲樂教學的語言研究探索,對促進聲樂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樣對聲樂教學有實際意義。為此正確處理好聲樂技能訓練及教學中“放松”與“緊張”的對立統一關系,這樣容易找到歌唱整體的上與下、前與后、內與外的放松收緊關系,也就是上松下緊,前松后緊,外松內緊的辯證規律,從而有利于建立起正確的發聲方法,為完整地歌唱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陳卉.歌唱藝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3][美]克利夫頓·威爾.毛斯祺,譯.學唱歌:聲樂技巧入門與潛能開發[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4]賀星.聲樂教學藝術論[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5]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鄒長海.聲樂藝術語言學:講話與歌唱[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7]韓瑋,韓璐西.歌唱是呼吸的藝術:唱歌的技巧與訣竅[M].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