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
農民帶地“入股”需防范風險
楊丹丹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近年來,不少地方探索建立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以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但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風險,需要破解和防范。
2015年11月底,安徽省農委發布指導意見,在全省開展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具體來講,推進這項工作至少有五個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民土地入股可以促進農民合作社的規范合作,讓農民土地體現和分享增值效益,推進偏遠撂荒的土地加快流轉,沒有生產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提高土地收益比例,降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流轉土地的成本。”安徽省農委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錢東方介紹,今年已經確定試點的合作社有60個;2017年,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將逐步擴大到每個農業縣(市、區),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省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占種植業類型的各級示范社30%左右。
錢東方介紹,根據安徽省農委的相關調研,目前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自主經營型、內股外租型、內股外租+自主經營型這三種類型。據調研,在這三種類型中,目前多數農戶仍然看重市場風險相對較小的土地出租形式。安徽省土地流轉價格大多在每畝500~1000元,正常情況下畝均純收益也只在1300元左右,如管理不善,分紅收入有可能低于出租收益。“拿租金旱澇保收,入股萬一經營虧損了咋辦?”這是農民普遍的擔憂。
“土地入股難在風險防控。”安徽大學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崔寶玉副教授認為,首先是規模風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規模到底要有多大,規模的大小影響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邊界在哪里?這又涉及到與人打交道,更為復雜。
二是市場風險。無論內股外租型還是自主經營型抑或是內股外租+自主經營型,產品都會受到市場行情波動影響。如果農民沒有收益,肯定合作不起來,土地股份合作社也發展不起來。
三是收益風險。目前,多數土地股份合作社一方面向入股農戶承諾保底分紅數額,一方面再與承租者簽訂出租協議。如果承租者出現虧損而無法支付租金,合作社將難以兌現保底分紅。
四是治理風險。“內部人”控制容易使得股東(代表)大會、監事會形同虛設,合作社做不到一人一票,造成社員之間不能做到同心同力,影響社員之間的合作。
五是“政社合一”風險。作為獨立的企業法人,合作社須有獨立的名稱、住所、出資方式和數額,與村行政組織之間必須完全脫鉤。但是,現實情況是,村領導常常要兼顧合作社具體管理事務,合作社的經費開支有時也從村行政費用中列支,短期內難以做到真正的“政社分開”。
錢東方認為,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入股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土地確權是前提,只有土地進行確權登記頒證后,農民的股權才能明晰、股份才能確認;農民自愿是原則,農民自愿關鍵取決于就近有沒有較多的就業渠道和相對穩定的務工收入;土地整理是基礎;農民增收是目的。